《李国文历史散文合集 作者:李国文》第50章


以延续百年。
宋室南渡,很类似东晋当年状态,建炎初,一度用主战派李纲为相,但赵构待之不如司马睿之对待王导,很快被罢,随后任用黄潜善、汪伯彦、秦桧等奸臣,所以诗人才发出“欠王导”的呼声。无论如何,弄得国将不国的奸臣秦桧,终于一命呜呼,再也不能祸国殃民,为乱中华,尽管已垂垂老矣的李清照,也忍不住为之拊掌称庆,浮一大白。
李清照(1084—1156?)卒年不见载籍,故而具体死亡日期和地点,湮没无闻。一个曾经美丽过,而且始终在文学史上留下美丽诗词的诗人,这种飘然而逝,杳然而去的形象,于落寞之中悄然淡去的身影,给人留下更多的遐思冥想。
但我相信,她是听到她的这位已被高宗封为益国公的贵戚的死讯,才无憾辞世的。
据王明清《挥尘录余话》,“后会之(秦桧)再入相,会之,仲山婿也。”王仲山,为神宗时宰相王常拇巫樱钋逭罩咐罡穹牵醭{的女婿。这样,李清照与秦桧的妻子王氏,应是姑表姊妹。同时代的文人庄绰在《鸡肋编》中,也有记载:“桧妻王氏与清照为中表”。
这两家,算是近亲,然而,近而不亲。
这位极其关心世事,关心朝政的女诗人,对这位身居相位的亲戚,是持一种不附骥,不高攀,不来往,不苟同的态度。斯其时也,诚如陆游在《跋傅给事帖》中所云:“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诩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无论在朝在野,无论为官为民,主和与主战,爱国与卖国,壁垒森严;忠良和奸佞,正义和邪恶,泾渭分明。因此,国难当前,李清照与这个卖国贼,不可能有共同语言。
陆游1125年生,他所述及的儿时记忆,与其前辈女诗人在靖康年间,亲见中原易手,北骑南侵的亡国惨剧,亲历举国播迁,颠沛流离的亡命生涯,那不堪回首的岁月,感受是不尽相似的。所以,这场民族灾难,在她的诗中反映出来,便是强烈的爱国情绪,奋激的战斗精神,和对统治者怯战主和的批判。
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咏史》)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乌江》)
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当年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成雨。子孙南渡今几年,飘流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土。(《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
南游尚觉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佚句》)
李清照的一生,一个是诗词中的她,另一个就是与丈夫赵明诚的共同之好,积二十年之久的金石收藏中的她了。前一个她,是幸福的,有爱情,有春天,有阳光,更有鸟语花香;后一个她,是痛苦的,有挫折,有失败,有擦不干的泪水,更有看不到头的黑暗。快乐的岁月,匆匆地来,匆匆地去,对她来讲,太短促了。在她四十三岁那年,烽火鸣镝,狼烟四起,胡骑南下,遍野而来,残酷的战争,迫使他们不得不过起浪迹天涯的逃亡生活。
靖康丙午岁,侯(即其夫赵明诚)守淄川,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有矣。(《金石录后序》)
中国知识分子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尽管意识到最后那一无所有的结果,然而,面对这些辛苦收集的文化瑰宝,不保护到最后一刻,不敢轻言放弃,无论如何,也将竭尽全力保全,不使其失散湮没。现在,很难想象九百年前,一为书生,一为弱女的这对夫妇,将至少有两三个集装箱的文物,上千件的金石、图画、书籍、珍玩等物,如何由山东青州启程,一路晓行夜宿,餐风饮露,舟载车运,人驮马拉,辗转千里,运往江南的。
可他们的苦难之旅,有谁能来分担一些呢?无能的政府不管,无耻的官僚不管,投降主义者看你的笑话,认贼作父者下你的毒手,然而,这也阻挡不住他们,铁了心跟随着奉为正朔的流亡朝廷,往南逃奔。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独有的苦恋情结了,正是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才有五千年来中国文化的辉煌吧?
到了靖康二年,也就是建炎元年,他们的全部积累,不但成为他们夫妇的负担,甚至成为她不幸一生的灾难。
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地,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期明年再具舟载之。
次年(建炎二年),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谓十余屋者,已皆为煨烬矣。
存放在故土的遗物,悉被胡骑付之一炬,千辛万苦随身运来的,又不得不再次割爱。当这些穷半生之力,倾全部家产,费无数心血,已是他们生命一部分的金石藏品,无论多么珍惜,也只有忍痛抛弃,那真是难舍难分。当时,还要面临着丈夫赴任,只剩下她茕孑一人,远走他乡,孤灯残烛,凄凉驿路,“时犹有书两万卷,金石刻二千卷,器皿茵褥可待百客,他长物称是”。独自照管着这一大摊子家当,她肩上所承担的分量,也实在是太重了。
而她更想不到的沉重打击,接踵而至,丈夫这一去,竟成死别。
(明诚)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灿灿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抱负,与身俱存亡,勿误。”
遂驰马去,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至行在,病。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惊怛,念侯素性急,奈何病?或热,必服寒药,疾可忧。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果大服柴胡、黄芩药,疟且痢,病危在膏肓。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六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
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至今读来,那段惆怅,那份追思,犹令人怦然心动。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的文人,为这个民族,为这块土地,可以有所作为,可以施展抱负的领域,其实是非常有限的。凡是有利可图,有名可沾,有福可享,有美可赏的所在,还未等你涉足,早就有手先伸过去了。而这双手,一定生在有权,有势,有威,有力量,有野心,有欲望,敢无耻的人身上。区区文人,何足挂齿?谁会把你的真诚愿望当回事?你一旦不知趣地也要参预,要介入,也许你未必想分一杯羹,只是尽一点心,效一点力,略尽绵薄,聊表热忱,那也会遭到明枪暗箭,文攻武卫,左抵右挡,雷池设防的。
然而,中国文人,无不以薪火相传为己任,无不以兴灭继绝为己责,总是要为弘扬文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庶不致辜负一生。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节衣缩食,好古博雅,典当质押,搜罗金石,本来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大敌当前,危机四起,殚精竭虑,奔走跋涉,以求保全文物于万一,这在他人眼中,更是愚不可及的书呆子行为。到了最后,她的藏品,失散,丢弃,遗落,败损,加之被窃,被盗,强借,勒索,“何得之艰难失之易也”,“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所有一二残零不成部帙书册,三数种平平书帖,犹爱惜如护头目”,连诗人自己也忍不住嘲笑自己,“何愚也邪!”
其实,她有所知,也有所不知,据《李清照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金石录后序》中“颁金”一词的注释,建炎三年闰八月,御医王继先以黄金三百两向李清照家市古器,距赵明诚逝世才一月。而那个低能儿赵构有意“颁金”于明诚遗孀,求其文物,也曾插手此事。这两个人的后面,还隐藏着一张对她来说,不是十分陌生的面孔,那就是她的亲戚秦桧,他也许是更为可怕的黑手。
据毕沅《续资治通鉴》:“桧因结内侍及医师王继先希微旨,动静必具知之,日进珍宝、珠玉、书画、奇玩、羡余,帝宠眷无比。”因此,中国文人的最大不幸,就是生错了时代,生错了地方,在这种豺狼当道的朝廷里,诗人所发出的“南渡衣冠欠王导”的呼声,不也是书读得太多的迂腐么?
不过,还好,她能活到那个造假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