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第43章


李时珍却坐在那里不动:“我早就不是什么太医了。”
赵贞吉愣了一下,赔着笑:“是我说错了。太医要一千个都有,李时珍在我大明朝却只有一个。”
李时珍虽仍板着脸,但对他这一捧却也欣然受了,语气便好了些:“真要我开方子?”
赵贞吉:“看您说的,胡部堂可是我大明朝的栋梁,救了他,是大功德。”
李时珍:“那我开了方子,你会照方子拣药?”
赵贞吉:“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只要不是龙肝凤胆,我都派人去拣。”
李时珍:“没有那么多名堂,我这药遍地都有。”
赵贞吉:“那先生就快开吧,我立刻去拣。”
“这可是你答应的。”说完这句,李时珍在案桌上摊开了处方纸,拿起笔蘸饱了墨,在砚台上探了探,郑重地写了起来。
就在这时,躺在椅子上的胡宗宪又咳嗽起来。
赵贞吉和一直站在旁边的谭纶几乎同时走了过去。
谭纶端起了他身旁茶几上的水:“部堂,喝点水。”
胡宗宪还在咳着,摇了摇手。
“开完了,准备拣药吧。”李时珍在案前搁下了笔,拿起那张处方吹了吹。
赵贞吉连忙走了过去。
李时珍:“不急。这处方让谭大人先看。”
赵贞吉停在了那里,谭纶连忙走了过去。
李时珍望着谭纶:“照方子,大声念一遍。”
谭纶点了下头,从李时珍手里接过了处方,才看了一眼,眼睛便亮了。
李时珍:“念吧。”
赵贞吉望向了谭纶,胡宗宪已不再咳了,静静地躺在那里,显然也在等着听谭纶念处方。
谭纶轻咳了一声,念道:“病因:官居二品,职掌两省,上下掣肘,忧谗畏讥!”
赵贞吉一怔。胡宗宪也睁开了眼。
谭纶提高了声调,接着念道:“处方:稻谷一百船,即日运往浙江,外服!”
胡宗宪的眼中有了亮光,望向李时珍,欣慰感激之忱立刻从脸上溢了出来。
谭纶适时将那张处方递给了赵贞吉。赵贞吉接过处方却懵在那里,慢慢也望向了李时珍,苦笑道:“李先生,这个玩笑开大了。”
李时珍十分严肃:“李某半生行医,在太医院也好,在市井乡野也好,对皇上,对百姓,都只知治病救人,从来不开玩笑。为的什么,为的救一个人就有一分功德,救十个人就有十分功德。赵大人,你一念之间便能救几十万生民,这份功德,如天之大,怎可视为玩笑?”
“扶我起来。”胡宗宪撑着躺椅的扶手坐了起来。
谭纶连忙过去搀着他站了起来,胡宗宪对着李时珍一揖。
李时珍这时连忙站了起来,身子侧了一侧,以示谦不敢受。
胡宗宪望向李时珍:“胡某有个不情之请。”
李时珍:“胡部堂请说。”
胡宗宪:“淳安、建德被水淹了以后,不止缺粮,恐怕还有瘟疫流行。教百姓采药避瘟也是件大事。先生可否屈驾一往?”
李时珍立刻应道:“什么时候走?”
胡宗宪:“能不能借到粮,我今天都得走了。”
李时珍:“我随你去。”
胡宗宪:“胡某先行谢过了。”说着又要行揖。
“好了好了。”李时珍止住了他,又望向赵贞吉,“赵中丞,你答应我的药还拣不拣了?”
赵贞吉拿着那张处方对李时珍苦笑了一下,又望向了胡宗宪。
胡宗宪这时却不再看他。
赵贞吉:“部堂,我有些话想再跟部堂陈述。部堂可否移步,容我慢慢跟您谈?”
胡宗宪这才又望向了他。
李时珍拿起了药箱:“还是我移步吧。”说着向门口走去。
赵贞吉:“李太医……”
李时珍:“我说了,不要再叫我太医。”说完这句已走了出去。
胡宗宪连忙对谭纶:“子理,去陪陪李先生。”
谭纶连忙跟了出去。
5浙江巡抚衙门大堂外
是昨日带兵抓粮船的那个队官,挎着刀又带着一队士兵从中门外列队跑了进来。
“候着!”那队官一声喝令,那队兵便立刻在大堂外的院子里分两行列好了队,站在那里。
那队官一个人大步向大堂跑去。
6浙江巡抚衙门大堂
海瑞和王用汲仍然站在那里,大堂上坐着的郑泌昌、何茂才还有其他官员一个个脸上都透着肃杀。
那队官进来了,对着堂上跪下了一条腿:“回大人,兵已经带到。”
何茂才倏地站了起来,手里拿着一纸禀文:“拖延!顶撞!这下好了,淳安的刁民跟倭寇串连造反了!”说到这里两眼闪着凶光,扫视着堂上一双双眼睛,最后落到海瑞身上:“就是你昨天放走的那个齐大柱,带领淳安的刁民串通倭寇,现在被官兵当场擒获了!”
王用汲当场脸就白了。
海瑞站在那里还是一动没动,目光仍然紧迎着何茂才的目光,在等待他的下文。
何茂才避开了他的目光,转望向高翰文。高翰文这时已脸白如纸。
何茂才望着高翰文:“高府台,淳安、建德都归你管,你说怎么办吧?”
高翰文提起了最后一股勇气,也站了起来:“淳安是不是有百姓通倭,当立刻查处。但海知县是前天才来的浙江,这事应该与他无关……”
“通倭的人就是他昨天放走的,还说与他无关!”何茂才又猛拍了一下案面。
高翰文这时心里什么都明白,但又觉得自己竟是如此的无能为力,一下子感到眼前一黑,立刻闭上了眼。偏在这时,觉着小腹部一阵痉挛绞痛,便咬紧了牙,守住喉头那口气,心里不断地只有一个念头:“不要倒下,千万不要倒下……”
也就一瞬间,高翰文直挺挺地像一根立着的柴向后倒下了!
这倒是所有人都没想到的,郑泌昌倏地站起了,所有的官员都倏地站起了。
海瑞和王用汲的目光也惊了。
高翰文坐的那个地方,赫然只剩下一张空案桌和一把空椅子!
“来人!”郑泌昌也有些失惊了,立刻叫道。
一阵杂沓的脚步,跑进来的是那些兵。
郑泌昌:“谁叫你们上来的?下去,下去!”
那些兵又慌忙退了下去。
郑泌昌对身旁的书吏:“叫人,把高府台抬到后堂去,赶快请郎中。”
书吏连忙对堂外嚷道:“来两个人!”
那个托茶的书办和另一个书办连忙奔了进来。
书吏招呼两个书办一起,绕到高翰文的案后。高翰文这时仍在昏厥中,直挺挺地躺在地上。
书吏:“慢点,平着抬。”
书吏的手从头部抄着高翰文的肩,两个书办一边一个,一手伸到腰背,一手伸到大腿下,三个人把他慢慢抬了起来。
所有的目光都望着,那三个人抬着高翰文慢慢从屏风后进去了。
郑泌昌这时露出了斩伐决断:“什么议案不议案都不说了!海知县,淳安刁民通倭之事是否与你无关以后再说。本院现在命你带领臬司衙门的官兵立刻去淳安,将倭贼就地正法,平息叛乱,然后按省里的议案以改兼赈!”
王用汲忧急的目光望向了海瑞。海瑞还是定定地站在那里。
何茂才对着那队官:“带上兵,护着海知县立刻去淳安!”
“是!”那队官对着海瑞,“海知县,请。”
海瑞没有被他“请”动,仍然望着郑泌昌:“请问中丞,他们跟我去淳安,是我听他们的,还是他们听我的?”
郑泌昌一怔,接着说道:“按省里的议案办,他们就听你的。”
海瑞:“倘若我按淳安的实情办,他们听不听我的?”
郑泌昌:“什么实情?”
海瑞:“省里现在说淳安有刁民通倭,究竟是怎样通倭,都有哪些人通倭,这些都必须按实情查处。真有通倭情事,卑职会按《大明律》严惩不贷。倘若并无通倭情事,中丞是不是也要卑职滥杀无辜?”
郑泌昌:“海瑞,你是不是到现在还要怂恿刁民抵制国策!”
海瑞:“中丞,卑职问的是要不要滥杀无辜!”
郑泌昌也被他逼得拍了桌子:“谁叫你滥杀无辜了?”
海瑞双手一揖:“有中丞这句话,卑职就好秉公办事了。”说着,转对那队官,“你都听到了。整队,跟我去淳安!”说完大步向堂外走去。
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