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录》第81章


檀道济用兵稳重,不像东晋其他将领那样浮躁。他的部队二十多天里和叔孙建打了三十多场仗,叔孙建和长孙道生单打都不是檀道济的对手,被檀道济屡次痛打,一路辗转到了历城。但就在宋军等候战船准备渡河的时候,叔孙建和长孙道生各分一路轻骑兵袭击了宋军的粮仓,一把火将粮草烧去了大半。
由此叔孙建和长孙道生发现了配合的妙处,战场上的形势顿时反转了过来。叔孙建和长孙道生虽然单打制不了檀道济,但他们二位互相掩护着上场,你方唱罢我登场,这样一来,檀道济可就吃不消了。再加上粮食不足,补给线又遭到魏军的袭扰,檀道济的军队被牢牢地拴在了历城。
包围滑台的安颉很担心滑台的水军把檀道济的军队增援过来,那样魏军反而有被吃掉的危险。这回得到叔孙建已经控制住局面的好消息,当然是心花怒放,命令手下抓紧攻城。拓跋焘又大力增援,滑台的宋军坚守了几个月后,粮食吃得精光,只好靠熏老鼠为食。不久,安颉攻破滑台,俘虏了一万多守军。
檀道济也知道滑台失守了,粮食又不多,就掉头准备撤回兖州。宋军有些逃兵就跑到叔孙建的军营里告诉他檀道济已经没粮食了,叔孙建就下令大举追击。宋军都十分害怕,有的士兵开始收拾东西准备逃跑。檀道济却不慌不忙,下令军队就地休息。
到了晚上,檀道济的大营里灯火通明,一群士兵在他的指挥下给堆成小山包的大米一一过磅,打开口袋的都是满满的白米。无论是魏军间谍还是那些要逃跑的宋军都大吃一惊。那些魏军间谍急忙去报告叔孙建。叔孙建一听,原来檀道济的军粮比我们的还多,认为报信的士兵是来诈降的,就把那个士兵杀掉了,那些本来要逃跑的宋兵也不跑了。
其实大家都上了檀道济的当。那些袋子里装的都是沙子,只有那些打开的口袋才在表面上铺了一层大米充数。檀道济的计谋彻底蒙蔽了不懂诡计的北魏军。第二天,檀道济命令士兵都穿好重甲,自己披上白袍坐着战车,大模大样地从大路徐徐撤退,引来了很多魏军的围观。叔孙建认为檀道济一定设了埋伏,他不敢追击,就干脆蹲在山头上看热闹。宋军得以安然撤离。
尽管宋国在第二次南北大战中又以惨败告终,但宋军最精锐的檀道济军仍出色地发挥了他们的战斗水准,足可以同时对抗北魏两支王牌骑兵部队,也让拓跋焘知道江南尚有高人,从而打消了长驱直入攻取建康的念头。
不久,黄河流域发大水,当地百姓几乎全部饿死,不断上涨的水势对骑兵部队行军十分不利,反而很适合南方的水军作战。拓跋焘就下令班师回朝,并对本次作战有功的诸将统统加以重赏,全体参战将士增发十年薪水,又加封崔浩为司徒,长孙道生为司空。长孙道生平常生活节俭,床上铺的毛毯都是用了许多年的,拓跋焘很是感动,专门作诗表扬他和崔浩,并特别通令嘉奖。对于皇帝赐给自己的奖赏长孙道生全都推辞不受,还把皇帝发的奖金红包都发给手下将士。
趁南方发大水之机,北魏又开始抓紧时间发展经济,为下一轮的作战打好基础。在此期间,北魏搞出来两个很有意思的发明创造:第一是重新制作了浑天仪,直径六寸八分,用水做动力,运转刻度已经相当精确。第二是所谓的击鼓鸣冤制度,在衙门的大堂上设一面大鼓,百姓有冤情或有意见敲敲鼓就可以向上级反映,成为一直延续到清朝的衙门标准配置。
再回头看看战后的宋国。檀道济由于屡立战功,被加封为司空兼江州刺史,成为辅佐两朝跨越五代的元老。他的儿子们个个都有本事,手下大将也很能打,因此很遭刘家的忌恨。王华、王昙首等老臣去世后,靠血统门第或拍马出身的一帮家伙:即刘义隆的弟弟刘义康、尚书殷景仁、中领军刘湛等逐渐把持了大权,北魏又专心搞建设,檀道济的军队成天赋闲,说坏话的人越来越多,军队的日子就逐渐难过了。
不久,刘义隆生了重病,久治不愈,刘湛就对刘义康说:“陛下一旦归天后,檀道济人心难测,不好说会怎么样。”刘义康就把他的话转告了刘义隆,刘义隆急忙命令檀道济入宫讨论这个问题。经过一个月的反复谈话,刘义隆认为檀道济无意谋反,就准备将其一家子遣返回原籍。
刘义康的资历和威望连檀道济的零头都够不着,不过他可不愿意等哥哥死后把辅政大权白送给外人。于是刘义康想出了一个鬼主意,他派人在檀道济归乡的路上设下埋伏,将檀道济一行十一人全部抓起来然后秘密处死。杀掉檀道济后刘义康就向社会公布:“檀道济私下结交匪类,提供资金,趁皇帝生病的时候领死士入宫,意图谋反”。和檀道济一道被杀的,除了他所有的儿子外,还有跟随檀道济多年屡立战功,被誉为关羽、张飞的两名副将。
据说檀道济被捕的时候,非常激愤,双眼喷火,他将头巾摘下来摔到地上,对来逮捕他的人说:“你们这是自己毁掉自己的万里长城(金庸先生《碧血剑》第一回“危难行蜀道,乱世坏长城”把长城比做国家名将,典故就出自这里)!”也许行刑者并不懂得其中的道理,他们还需要靠杀人来获取微薄的薪水来养活一家老小。檀道济被杀这位宋国的擎天柱被杀后,刘裕当初指定的四位顾命大臣就全部死在他儿子刘义隆之手。从此,宋国再也找不出一个能和北魏抗衡的大将了。刘义康因为除掉檀道济有功,被加封为司徒兼大将军,还把持兖州刺史一职,统掌政治、军事、地方三大势力,成为宋国政坛上炙手可热的大红人。而北魏官兵听到檀道济被杀的消息后则是欢欣鼓舞,满心欢喜地说:“檀道济死了,吴地剩下的家伙们还有哪个值得防备呢?”
檀道济死后,军队的势力大受打击,再也无法影响到朝政。宋国也同北魏和解,携手走向了共同发展、和平相处的道路。年轻皇帝刘义隆精力旺盛,对处理政事很擅长,再加上江南一带本来就比较富庶,淮河和长江流域一带又几十年没打过仗了,宋国经济很快就发展起来,刘义隆统治的这一阶段被后世称为“元嘉之治”,这一时期也是自东汉到唐朝之间最长的一段安定的时期(元嘉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个致命的弱点,镇守位于江淮之间的寿阳的刘义欣太擅长内政,宋国北部就形成了以寿阳为中心的经济繁华地带,但这块地区在长江以北,失去天堑的保护,很容易遭到南下魏军的袭击,从而成为引发战争的火药桶)。
刘宋王国主动地地自毁长城,算是跟北魏打了一个小配合。不过北魏目前无心南征,按照崔浩的策划方案,北魏这边抓紧时间整顿后方,这样一来,位于北魏东边和西边的两个小国北燕和北凉的噩运就要降临了。

北魏军夺取滑台并击退檀道济后并没有像南方估计的那样对宋国发动大举进攻,这其中有许多原因:夏天燥热不占天时,黄河发大水不占地利,更重要的还是崔浩等人谨慎操盘的考虑,认为江南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打下来的,要先除掉身边的宿敌,稳定后方,逐步取得优势,这些工作需要付出几代人的努力。为了能让后人在对南方作战时能占据优势,除了反复地打压顽强的柔然以外,根据自身成长的经验,最东面的北燕和最西面的北凉也要一并除掉,免得成为后患。
北燕在天王冯跋的治理下,又向东南方向发展,成为高句丽的宗主国,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景象。但帮助他获得王位的弟弟金龙将军冯素弗却在他之前去世了(冯素弗的墓葬最近已被挖掘,但墓中并未发现有传说中的金龙,看来这个宝贝的下落就永远是个谜了)。冯跋哀伤过度,郁郁成疾,他命太子冯翼监国准备托付后事。但冯跋的宠妾宋夫人不喜欢冯翼,她一心想立自己生的小儿子为王,就对冯翼说:“陛下的病就要好了,你怎么想着要取代他呢?”叫他进宫伺候老爸去。冯翼性格柔弱,不敢违抗宋夫人的意思,连忙到王宫里探望冯跋,结果父子俩都被宋夫人给软禁起来。
宋夫人把持王宫,不准大臣和冯跋的儿子们出入看望,但冯跋的弟弟冯弘在宫里有眼线,把宋夫人的阴谋告诉了冯弘,冯弘就带着军队进攻王宫,把没有兵权的宋夫人除掉了。
宋夫人一死,王宫里的那些宫女太监顿时惊?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