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阿瑟相信,世界未来的命运将在亚洲决定。
然而,麦克阿瑟在提出自己的理由时,却把国家所面临的抉择描绘成
是“胜利”与“僵持”之间的抉择。由于把这种抉择说得那样简单,因而对
一个爱国者来说应该作出那种抉择似乎就成了不言而喻的事情。这个由高手
绞尽脑汁、极其巧妙地提出的“胜利”方针证明是难以反对的。
这一直是麦克阿瑟的口号。
“胜利,迅速而彻底地赢得胜利!”任何正在进行战争的国家都会理所当
然地把麦克阿瑟一九三一年提出的这个口号作为自己的目标。二十年后,他
老调未改,在对美国国会所作的演讲中,他宣称:“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
胜利!”后来,在一九六二年五月,他在对西点军校的毕业班发表演说时又
重申:“你们的使命依然是固定不变的,明确的,神圣的。那就是要打赢我
们的战争。。要有取胜的决心,要切实认识到在战争中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
替胜利!”这些话当然是每个在地面、海上和空中作战的美国士兵的信念,
也许找不到更好的战斗口号来激发美国人的满腔热血了。它表达了“决死一
战”的精神。这种精神曾经鼓舞着我们的军队经历了八年的独立战争,征服
西部地区的长期战争,痛苦的国内战争,以及他们所参加过的每一场其他的
冲突和战争。按美国人的性格是不愿打有限战争的。就象在拳击场上一样,
他们所想的就是将对手狠狠地击倒在地。象取胜这样闪闪发光的思想,哪个
朝气蓬勃的美国人会反对呢?反对这种思想就象支持邪恶、反对美德一样荒
唐。
可是,正如在朝鲜的步兵所了解的那样,获得一次“胜利”有时还需
要另一次胜利来保障。夺取一个高地之后,为了巩固战线或者防止敌人观察,
似乎总需要再拿下一个高地才行。而当时在我们大多数公民心目中的所谓“胜
利”,可能只不过是打赢麦克阿瑟宏伟计划中的初战而已。
可是,麦克阿瑟所说的胜利不仅仅是指在朝鲜的胜利,即不仅仅要在
朝鲜半岛消灭全部敌军并建立一个在民主政府领导之下的统一的国家。他所
想的就是要在全世界击败共产主义,给共产主义以“狠狠一击,使其永世不
得翻身”。
这种打击将标志着红色浪潮历史性的退落。他的“方案”不仅包括向
鸭绿江实施大规模进攻,而且还包括摧毁满洲的空军基地和工业体系,封锁
共产党中国的海岸,破坏其工业中心。为蒋入侵大陆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援,
以及把国民党中国的部队运往朝鲜以加强我们在那里的地面力量。他真的以
为这些行动会打破共产党对大陆的控制。他深信中国的老百姓随时都欢迎蒋
打回去,而且还自以为苏联不会介入他所设想的这种冲突。但是,在向红色
中国发动这场预防性战争的过程中,倘若苏联的干涉威胁到这场战争的胜
利,则我认为,麦克阿瑟理所当然就会极力要求进而向苏联发动进攻(他认
为,苏联实力日益增长,使时间对苏联有利)。这只不过是他的最终目的即
以武力在全世界消灭共产主义必然会导致的结果。
因此,如果实行他的计划,就要承担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巨大风险,
西欧就会遭受蹂躏,紧接着,我们肯定会失去一些久经考验的、最忠实的盟
友。还应当记住,在冒这些风险时,我们自己的国家将会处于毫无准备的可
悲状态,我们的总预备队削减得只剩下一个处于战备状态的陆军师。
这就是麦克阿瑟高喊战争时在其心目中的所谓“胜利”。这是个需要全
国做出巨大努力的、雄心勃勃、充满风险的方案。可是,这个方案并没有立
即为麦克阿瑟的上级所否决。美国政府的最高领导层(总统、国务卿、国防
部长、国家安全委员会、三军部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以及国会的领袖)仔细
研究讨论了麦克阿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他们首先结合远东战区司令部组建的背景、职责以及亚洲的局部形势
对麦克阿瑟提出的每个问题进行了审查。尔后,又根据全世界的形势、美国
当时的能力和局限性、西欧的防务状况以及部分或全部采纳麦克阿瑟的建议
而突然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等情况进一步考虑了每个问题。
这些官员对麦克阿瑟的全部建议进行了严肃认真、深思熟虑和周密细
致的研究。
他们认为,我们的空军不可能通过轰炸迫使红色中国屈服。我已提到
过霍伊特·范登堡将军的想法。他认为,如果我们真要想摧毁满洲的基地,
我们“本钱很少的空军”就会在战争中受到极大的消耗和损失,以至于我们
需要花费两年的时间来重建这支空军才能使其在地球上其他地点出现挑战时
能有效地应付之。除此之外,范登堡将军对于轰炸满洲这种“一点一点地啄
击皮毛”的办法毫无兴趣。因为,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换回来的只不过是敌
人军事力量极轻微的损失。五角大楼也根本不相信中国的工业基础会象麦克
阿瑟所想象的那样能够那么快就被摧毁。如果进行轰炸,无疑会使成千上万
的无辜遭到屠杀;如果使用原子弹,那么牺牲者将会是数以百万计。除非我
们炸毁横贯西伯利亚的铁路线,否则,共产党中国还能照样通过这条铁路接
受军事补给,而苏联则丝毫不受触动。可是,炸毁西伯利亚铁路需要采取持
久作战行动,这可能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而且,这样做肯定会引起第三次世
界大战。
此外,杜鲁门政府与参谋长联席会议都清楚,任何攻击满洲基地甚至
鸭绿江上的桥梁的行动,都将结束那个保证我们在南朝鲜和日本的基地不受
侵犯并把战争限制在朝鲜半岛的心照不宣的协议。
至于封锁中国沿海,这将构成一种战争行动。封锁,只有在确实奏效
的情况下才能为各个中立国家所承认。然而,除非将英国的直辖殖民地香港,
以及大连港、旅顺港都包括在封锁之列,否则这一行动无法奏效。如果我们
果真封锁这几个港口,英国和苏联所作出的反应是不会让我们轻松的。
在五角大楼看来,利用蒋军入侵中国没有成功的希望,除非他们能得
到大规模的美国海、空军支援以及后勤方面的支援。这些支援,麦克阿瑟当
然认为蒋军是应该得到的。
可是,我们在这方面能够抽出的力量已所剩无几,而且,我们所拥有
的这点力量如果用于朝鲜,可以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即使入侵大陆能迫使中
国军队撤离朝鲜,从而减轻那里的压力,但蒋的地面部队却很可能遭受几次
挫折便大批倒戈,这种情况在他们最后与共产党正面交锋时就曾出现过。
五角大楼对蒋军的作战能力不抱什么希望,麦克阿瑟本人不久前也说
道对这些人的战备程度缺乏信心。他们的训练水平很低。我们必须首先向他
们提供诸如火炮、装甲车辆等全部重型武器,并且对他们进行使用这些武器
的训练,然后才敢将这些部队投人战斗。但是,从已经在战场上作战的部队
那里抽调这类紧缺助武器装备是不妥当的。
此外,我们还必须考虑到李承娩坚决反对在他的国家使用中国军队。
因为,在他看来,—朝鲜还有人力没有充分利用起来。
政府也不赞同麦克阿瑟的西欧不太重要的观点。西欧的工业技能、人
力、技术、各类工厂、可迅速加以利用的原料、必不可少的空军基地,尤其
是西欧在血缘和文化方面与美国的密切联系,所有这一切都使华盛顿感到必
须是欧洲第一,亚洲第二。一旦失去欧洲,形势就会立即朝着有利于苏联的
方向发生决定性的变化,北约组织就会解体,美国就会遭到孤立。
如果真的发生一场两线作战的战争,我们是来不及进行准备的。
五角大楼对于在南面开辟第二战场牵制中国力量的建议进行过长期而
深入的考虑,但还是否决了这个方案。对于英国和英联邦其他诸国来说,使
用蒋军一案是完全不能接受的。把敌对行动扩大到福摩萨地区将大大加重我
们在太平洋地区担负的任务。同时,我们为进行朝鲜战争而一手撮合的、本
来就勉强维系着的联盟就会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麦克阿瑟将军与政府之间的另一个分歧是:是坚持我们在联合国中的
集体安全政策呢,还是单独干?很显然,麦克阿瑟决心已定:如果我们的盟
友不与我们站在一起共同对付共产党中国和苏联,
小说推荐
- 崔可夫元帅战争回忆录
- 崔可夫元帅战争回忆录 译者的话 战后,他先后任苏军驻德军队集群副司令、第一副总司令、总司令,并兼任苏驻德军管局总指挥和对德管制委员会主席。1953年任基辅军区司令。1960年任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1961年兼苏联民防司令。1972年任苏联国防部总监。从1952年起为苏共中央候补委员,1961年
- 最新章:第164章
- 巴格拉米扬元帅战争回忆录
- 巴格拉米扬元帅战争回忆录 致读者 在人的记忆中,遗憾的是会遇到许许多多敌人,它们虽然缓慢但又确确实实在消磨人的记忆。无情的时间就是这样的敌人之一,它使人们把往日生活中许多有趣味、有教益的事一点一点地抛在脑后。有时,新的事件和新的印象会不知不觉地迫使我们按另一种方式去思索经历过的事情,于是,在久已流逝
- 最新章:第108章
- 梅列茨科夫元帅战争回忆录
- 梅列茨科夫元帅战争回忆录 译者的话 1940 年8 月,梅列茨科夫任苏军总参谋长,次年1 月任副国防人民委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联卫国战争初期,他以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的身份,先后指导西北方面军和卡累利阿方面军的工作。后参加突破列宁格勒的封锁和在苏联北极地区的艰苦作战。1944 年他被晋升为苏联
- 最新章:第101章
- 朝鲜战争
- 作者[美]马修·邦克·李奇微翻译: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序言朝鲜战争标志着“美洲堡垒”时代在美国的终结,同时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这个新时代,美国再也不能仅仅通过避免与外界发生纷争来求得和平了。当战争在朝鲜爆发时,我们在预警时间甚至还不到一周的情况下便被迫仓卒参战,卷入到一场远在地球另一边、
- 最新章:第54章
- 朝鲜战争中的美英战俘纪事
- 作者 边震遐第1节安东尼·法勒 霍克利爵士,是一位英国将军。退休之前,官拜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欧军总司令。这位声望显赫的司令官,曾经有过一段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1950年冬,法勒—霍克利作为英军功勋团队—皇家陆军第29旅格罗斯特团的一名上尉连长,随部队从香港出发到朝鲜参战。1951年4 月,于“三八线
- 最新章:第31章
- 万历朝鲜战争
- -这是一部三百年前中国抗日的故事。明朝万历年间,日本大名丰臣秀吉携统一日本之余威发动对朝鲜的侵略战争,并试图进攻大明。万历皇帝两次派兵入朝剿倭,最终将日军驱逐出朝鲜,保朝鲜及东北亚三百年和平,万历朝鲜战争也成为大明晚期为数不多的亮点#160;惊心动魄的朝鲜李氏王朝党争,波谲云诡的战争局势,大明君臣所
- 最新章:第25章
- 战争与回忆
- 作品:战争与回忆 作者[美 赫尔曼·沃克 Herman Wouk 王圣珊 陈良廷 等译 内容简介《战争风云(1939-1941》及姐妹篇《战争与回忆(1941-1945,是现代文学史上全景式展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真实进程的规程最大的作品。正如作者所言“是在尽很大的努力给一次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描绘一幅真实的
- 最新章:第320章
- 二战回忆录
- 作者[英]丘吉尔第一卷序 风云紧急 上部 从战争到战争(1919—1939年 有一天,罗斯福总统对丘吉尔谈起,应该给第二次世界大战起个名称,丘吉尔应声便说·不·需·要·的·战·争(The Unnecessary War)他认为“战争主要是人们行事失策的记录,要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决策者们处置不
- 最新章:第1055章
- 一九八四,我的战争回忆
- 作者:寂寞苍狼昨夜无眠,至晨五时,终于写完了《一九八四,我的战争记忆》第二章的第一第二部分,晚上再努力一下明天应该能搞完了。其实,说实在的,我也不知道写这些东西除了给自已一点心里安慰以外,于大家还会有多少帮助;我们这一代人与其说是八十年代最可爱的人,还不如象一些大学生形容的“八十年代最奇怪的人”来的
- 最新章:第3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