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镜头中的周恩来:生动再现第一代领导人风采(选载)》第22章


1964年10月16日晚,人民大会堂将最后上演一场《东方红》。这一次,周恩来将陪毛泽东观看演出。整个演出,毛泽东一边聚精会神地观看,一边将满意的目光传递给几位当年一起打江山的老战友,和大家一起分享回忆峥嵘岁月的欢快。
演出人员谁也没有想到,在《东方红》热浪伴随共和国度过15岁生日时,中国西部一个更加令人振奋的消息在等待着大家,就在《东方红》即将落下辉煌的幕布的当日,即10月16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里如诗如画地展现,一个激动人心的喜讯也在悄悄临近……演出终于结束了,大家又兴高采烈相聚在大会堂接见大厅的四周,等待中央领导人走进会场中心……毛泽东笑容满面,周恩来宁静微笑,刘少奇面容和蔼,朱德眉眼带笑……洋溢欢乐情绪的领导人在掌声中快步走向演员……顿时欢快的掌声淹没了整个大厅……
周总理走到麦克风前,他用双手向四周作了个停止的动作,然后双目又环顾了一圈,才开口说话。但是他一讲话,不由得让熟悉他讲话风格的人愣怔住了。
“今天正式开会前,主席让我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但是我要提三点要求:第一,大家不要跳,大会堂的楼板会承受不住的;第二,大家不要高呼口号,我的耳朵会受不了的;第三,注意维护会场秩序……今天我国西部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周恩来话音刚落,3000多人中间也像丢了个大炸弹,全场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有人开始蹦跳起来,接着更多的人也跳动了起来,人排像起伏的浪头不断跃动,欢呼叫声似巨响的浪潮在大厅里发出轰鸣声……
周总理见人们的情绪失去了控制,不由得着急起来,他两臂不停地做往下压的动作,对着话筒大声喊:“同志们,不要跳,不要跳,再跳楼板就要塌了!我再说一遍,大家不要跳!”
沸腾的人群,激动的总理,大家好像面对着原子弹爆炸的现场,情绪和感觉显得无法自控。
这个在接见《东方红》演职员前的插曲,将接见会场的气氛推向史无前例的高潮,所有在场的人只有一个感觉:作为中国人,此刻是多么地幸福和激动!虽然原子弹爆炸场面在万里之外的大西北,但在场的所有人心灵都感受了它强烈的冲击波和震撼力。
这是我们中国人期待了一个多世纪的“蘑菇云”!是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侧耳凝听的惊雷!
10月16日,这个在历史上极平常的日子,老天爷却有意地安排了两件大事:中国原子弹爆炸,蘑菇云冉冉腾升翻动的时候,莫斯科的电波送来一条新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被解除职务。
这个消息同样令国人雀跃不已!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撤走专家、逼债,又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而雪上加霜的人们,刻骨铭心地记住了一个好似仇人的名字——赫鲁晓夫。突然听见他下台的消息,更增加了原子弹爆炸后的热度。
第八章
战友深情(1)
李富春与蔡畅和周恩来夫妇一样,携手走过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风雨金婚之旅。两对模范夫妇都有表达感情的独特方式。
众所周知,周恩来与邓颖超堪称中南海里的模范夫妇,是老一辈领导人中为数不多度过金婚纪念日的终身伴侣。他们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和忠贞不渝的爱情至今仍传为佳话。但人们却很少知道中南海里还有一对亲密的革命伴侣——李富春与蔡畅。他们和周恩来夫妇一样
,携手走过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风雨金婚之旅,同时这两对终身伴侣又是半个多世纪的至交好友。他们的夫妻情、战友情感人至深,留下了一段令人难忘的人间真情。
李富春长期从事计划经济工作,特别是解放战争时期,他在东北卓有成效的经济计划工作,不仅有力地保障了三大战役的后勤供应,而且还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为此,他被中央视为中国经济计划工作的奠基人之一。
1953年,李富春和陈云作为周恩来的助手前去苏联,制定了中国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书。从这以后,李富春和陈云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财经工作,协助周恩来领导经济工作,成为周恩来的左右臂。
蔡畅自从1942年担任中央妇委书记以来,一直是中国妇女界最高领导人。邓颖超在解放后担任全国妇联副主席,成为蔡畅的“手臂”。她们不仅是工作的正副手,同样也是多年的亲密姐妹。
自从两家住进中南海,还是和以前一样,生活中相互关心,工作中相互配合。李富春跟随周恩来一道主持经济工作会议,外出视察工农业生产情况。邓颖超则伴蔡畅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共同关心中国妇女事业。
在中南海里,像这样各有正副职务、互为助手,又是终身伴侣的家庭并不多,加上他们都是有情趣的革命者,表达感情的方式也很独特。周恩来和邓颖超在谈恋爱时,一个在中国的天津,一个在法国的巴黎,两人通过两地书确定了关系。以后他们依然喜爱这样的方式表达思念和爱意,周恩来经常出国访问,他无论工作多么繁忙,都要想法抽一点时间写信给国内的邓颖超。而牵挂丈夫的邓颖超也放飞鸿雁,以信抒情。而在法国结婚的李富春与蔡畅也保持了他们当年入乡随俗的习惯——拥抱接吻,即使在众目睽睽之下,他们也好似初恋的一对情人,落落大方地相拥而接吻。
周恩来三救蔡畅,使得他与蔡畅除了战友之情又多了一份生死之情。
周恩来和李富春夫妇在法国时就相识,他们不仅是亲密的革命战友,而且和蔡畅有着生死之交。
1921年,中共旅欧支部在法国巴黎办了一份《赤光》刊物。刊物宗旨是在华工和勤工俭学的华人中介绍马克思的著作,宣传十月革命和俄国工人阶级建设社会主义的情况,并且成为与反动派论战的阵地。周恩来、蔡和森、李维汉、赵世炎、王若飞等人是刊物的主要撰稿人,年仅17岁的邓小平和李富春负责刻蜡版和油印。李富春因为来法时间长,认识人多,支部让他负责发行。蔡畅和母亲葛健豪当时在勤工俭学的学生中名气大,可以协助李富春发行。所以蔡畅也接触了刊物的工作,渐渐地与周恩来交往多了起来。
命中注定,他们的交往引来了一段生死之交的佳话。
周恩来一共救过蔡畅三次命,使得他与蔡畅除了战友之情又多了一份生死之情。
周恩来第一次救蔡畅是在法国。
1922年国内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停止后,法国政府加紧了对中国留法学生的“监督”。“勤工”已经十分困难,几乎没有工作可“勤”,“俭学”更是画饼充饥,已不可实现。大家不得不用大部分时间千方百计“勤工”以维持生计。和李富春结婚后的蔡畅先后在巴黎一家电灯厂和手帕厂做工。不久蔡畅怀孕了,身体很不好,母女俩的生活主要靠母亲葛健豪出售自己的刺绣品维持。而李富春担负旅欧支部的领导工作,更加劳累。他不仅要做工,还要做党组织的联络工作。为了节省房租,他们一家居住在一个大筒子楼似的宿舍里。有几日,蔡畅突然发起了高烧,葛健豪正巧外出做工,李富春去外地做联络工作,没有在家。
蔡畅一连发高烧3天,滴水未进。昏昏沉沉中,蔡畅几次想出门求救,却是无力站立。说来也巧,周恩来因为《赤光》刊物的事情找蔡畅。他敲门,里面却没有人答应。他以为蔡畅做工没有回来,便折身下楼。然而心细的周恩来走到楼门口,无意间看了一眼牛奶袋,发现属于蔡畅名下的牛奶积了3瓶。他驻足想了想,又赶紧返身上楼,果断地翻窗进去,蔡畅果然在家,而且已经昏迷不醒。周恩来二话没说背起蔡畅下楼,将蔡畅送到最近的一家医院救治,并且垫付了医疗费。等蔡畅苏醒过来,周恩来才离开医院。
1928年在上海,周恩来再次救了蔡畅。
大革命时期,李富春夫妇和周恩来夫妇都在上海从事地下党工作,周恩来主要负责中央军委和特科工作。李富春负责江苏省委工作。蔡畅和邓颖超等人负责上海的妇女工作。有一段时间,蔡畅因为连日组织纺织厂的女工罢工,奔波甚急,疲劳过度,在回家的马路边突然晕倒,不省人事。
正值大革命失败,昔日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变成了白色恐怖地带,警察和警车日夜不停地行驶在各条马路上,上海这座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