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的荣辱是非:大宋的人大宋的事(选载)》第48章


此时他们已把姓名改为张元、吴昊,故意用了元昊的名讳,再加上他们到处在墙上题名,果然引来了西夏人的注意。不过,他们不是被客客气气请去的,而是被巡查的西夏大兵一根绳绑到了官府。
元昊听说有如此胆大妄为的人,就想亲自见见,见到这二位后,元昊斥责他们:“好大的胆子,竟敢触犯我的名讳,你们看来是活腻了吧?”
张元、吴昊并没有像元昊想象的那样害怕,反而冷笑两声,说道:“你连祖宗留给你的姓都不在意,怎么就在意自己的名字呢?”
这话一入耳,元昊僵在了当场,因为他此时还在姓宋朝赐给他的赵姓。元昊毕竟是一代枭雄,很快就恢复常态,微笑着看这两位,他已经明白这二位是有为而来。
元昊留下张元、吴昊长谈一番,觉得二人确实不凡,就马上赏下官职,二人梦寐以求的富贵,终于在西北边陲到手了。时间不久,元昊还派人偷偷地把二人的家眷接到西夏,二人对元昊更是感激。
被宋朝弃置不用的这二人,不过是许多有类似经历的人的一个缩影,元昊在这些汉族人才的辅助下,在第二年称帝,他称帝建国不久,就任命张元为中书令,吴昊也被重用。
要说西夏的中书令有职有权,相当于宋朝的参知政事,不像宋朝只是一个荣誉虚衔。张元当上了副宰相,一步登天的他对元昊感激涕零,从此就把自己彻彻底底、从里到外地卖给了党项西夏。
张、吴二人对元昊在大政方针的制定上,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史称“夏人以为谋主,凡立国规模,入寇方略,多二人导之”。这二位对宋朝不重用自己,始终窝着一肚子的邪火,总想狠狠报复一下,能把大宋灭了最好。
他们竭力鼓动元昊独立,给他讲历史上匈奴人刘元海、前秦氐族苻坚和鲜卑北魏的功业,其实不用他们说,元昊早就有这个心思,但他们的话也起到了火上浇油的效果。
张元不仅在语言上煽动元昊称帝自立、夺取宋朝领土,还亲自操刀制定了对付宋朝的战略方针。他对元昊说:“先夺取关中,据山河雄关之险,对宋可攻可守,大占主动。然后再联合契丹,让他们进军河北,我们两面夹攻,宋朝首尾难顾,只好听任我们的宰割。”这条计策绝对称得上狠毒阴险,假如辽国撕毁和约挥兵南下,党项西夏兵锋东指,整天不思武备的宋朝存亡还真就难说,也许靖康的那一幕就会提前上演。
张元、吴昊的遭遇本来让人扼腕叹惜,可他们在投靠异族之后,竟想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灾难为代价,来发泄自己的个人怨恨,这种做法实在是十足的小人行径。
元昊的野心再加上张、吴的策动,夏宋战端再起。
刀剑铿锵中,流血的不仅是宋朝,西夏也在不停地流血。
张元还曾亲临前线出谋划策,在1041年(宋庆历元年,夏天授礼法延祚四年)的好水川之战中,他还跟随元昊参与机谋。这一战宋军损失惨重,大将任福以下几十名将校全部战死,而战后张元在界上寺壁题诗:“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极尽讽刺嘲弄之能事。面对同胞为保卫家园而流淌的遍地鲜血,张元洋洋得意地在诗后署名:“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张元随大驾至此。”
有人替张元辩解,说他不是汉奸,对比流血牺牲的大宋将士,真不知道张元不是汉奸还能算是什么东西!
好水川之战后,张元建议元昊出兵渭州,深入关中,待机攻取长安,他说:“宋朝最精锐的部队都部署在边境一线,关中地区并没有防备。我们以大量的部队沿边骚扰,使宋军精锐不敢离城,然后寻找时机大胆穿插,只要取得潼关便可关门打狗,长安则唾手可得。”
元昊采纳了他的意见,发动了定川寨之战,取得胜利后挥军杀入渭州境内,连续攻破栏马、平泉二城,西夏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宋朝百姓苦不堪言。
出这条毒计的张元一路随军前进,不知道他看到百姓如此悲惨有何感触,估计他感到的是报复泄恨的快感,看看他替元昊做的露布(就是布告)上,兴奋地宣称“朕今亲临渭水,直据长安”,借元昊之口表达了奸计得逞的得意。
张元虽然竭尽全力地辅佐元昊,但二人还是有矛盾,特别是在一些战略性的问题上两人经常意见不一致,张元主张把攻取的宋朝土地委任汉族官员治理,不要轻易放弃,这样西夏才会不断地扩大疆域,增加税赋收入,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但是元昊的豺狼本性不改,往往攻占一个地方之后洗劫一空便不管了。
这样,随着战争时间的推移,西夏军劫掠的速度跟不上消耗的速度,没有再生产的西夏财力出现了后继无力的局面,这也是后来元昊不得不与宋朝和谈的重要原因。
虽然与宋议和,可元昊又和辽国大打出手,张元屡次劝谏,甚至和元昊激烈争执,但元昊就是不听他的,两人合作的“蜜月期”已经一去不回头了。
张元念念不忘谋取中原的计划,没有元昊的支持就是一张白纸,张元因此成天郁郁寡欢,在1044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宋庆历四年)十二月去世。
他与狼共舞了八年,最终被自己心里的仇恨杀死。
一败三川口(1)
宋朝不能容忍元昊分裂出去,尽管以前也只是形式上的一统天下。因此,在元昊上表要求宋朝承认他的皇帝地位时,大宋君臣都决心采取武力行动,把元昊这个分裂分子镇压下去。
赵祯下诏把过去封给元昊的所有官职爵位都撤销了,这不过是表明宋朝的态度,人家都自己做皇帝了,难道还会稀罕你给的什么节度使和王爵吗?
要打击元昊,必须得做出实际的动作。
但宋朝实在是很难主动出击到西夏境内,多年以来宋朝根本没有整顿武备,以至于——“庙堂无谋臣,边鄙无勇将;将愚不识干戈,兵骄不知战阵;器械朽腐,城郭隳颓。”别说进攻,就连守都成问题。
宋朝只好采取经济制裁,停止和西夏的贸易往来,想从经济上压垮西夏。同时还发布通告,宣布谁要是能擒杀元昊,就让他当定难军节度使,这通告是给西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看的,其中也包括党项世仇吐蕃首领厮啰和党项内部的部族首领,宋朝还在希望能“以夷制夷”。
宋朝自己也加强边防,在边境上囤积粮食,修筑堡寨,调兵遣将,忙得不亦乐乎。在元昊称帝后,赵祯就任命知永兴军夏竦兼泾原、秦凤路安抚使,知延州范雍兼鄜延、环庆路安抚使,元昊进表后,又派庞籍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协同夏竦、范雍备战。
战火在元昊称帝的第二年燃起,宝元二年(1039)十一月,西夏军队进攻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县),被宋朝守将卢守击退。在这场战斗里,一个没有品级的小军官战功卓著,被破格提拔为正九品右班殿直,这名小军官就是后来扬名四海、被赵祯倚为长城的狄青。
保安军之战西夏没有捞到好处,就又纠集三万人再攻承平寨,结果被宋将许怀德率区区千人杀出重围,还把领军的党项将领一箭射死,西夏军损兵折将,只好铩羽而归。
几场小仗,宋军都依仗有城防的掩护取得了胜利。西夏这些进攻本来就是试探性的,胜负对战局没有什么影响,但这些胜利却使宋军骄傲起来,认为西夏蕞尔羌胡没什么了不起,想寻找机会一战把西夏给解决了,从而埋下了连战连败的祸根。
1040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三年,宋仁宗康定元年)正月,经过多次试探性的进攻和派人侦察,元昊已摸清了宋朝西北边防的情况,他选择了地势平坦、便于骑兵作战的延州(今陕西延安市)为突破口,发起了宋夏之间的第一场大战。
想进攻延州,有一个绕不过去的关口金明寨。
金明寨在延州的北面,防守严密,兵力雄厚,镇守此地的主将更是非同寻常,他就是被称为“铁壁相公”的金明都巡检使李士彬。
李士彬是党项一个部族的首领,作战凶悍异常,手下有近十万骁勇善战的羌兵分驻十八寨。元昊知道正面强攻只能是自找倒霉,便想用反间计借宋人之手除掉李士彬,他命人把锦袍、银带和相约叛宋的书信故意丢在延州的辖区里,被宋人拾到上缴,好多人都怀疑李士彬这个党项人不可靠,只有鄜延副都部署夏随不这么认为,帮李士彬洗清了冤屈。
元昊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想用高官厚禄来收买李士彬,谁知李士?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