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贞观之治》第10章


。战到正酣,叔宝又点起大火,营中顿时成为一片火海。敌军死伤惨重,哀号声听得人心肺俱颤。
早有探子逃出去给卢明月报信。这卢明月一听,大叫一声“哎呀,中计了。速速随我回营!”他前脚掉头,张须陀后脚也变后军为前军,追了过来。这敢情好啊,刚还是你追我,转眼又成我追你,风势转变也够快。卢明月本就慌忙,又无准备,迎战须陀不免应接不暇,大败而逃,身边只剩下了几百人。
这一仗以少胜多,还端了对方的老窝,打得真叫漂亮。叔宝由此声名远扬,勇猛闻于天下。
张须陀也很珍爱这个人才,以后大小战役都让叔宝跟随,打下不少劲敌。直到奉旨去讨李密。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张须陀也算善战的将领了,可遇到李密,他也只有甘拜下风了。不仅吃了败仗,连自己的性命也丢了。这下秦叔宝没了上司,于是去投奔裴仁基。裴仁基后来投降了李密,于是叔宝也成了瓦岗寨中的一员。
李密早就听说过秦叔宝的大名,得他来归,自然是大喜,待之甚厚。叔宝是重义气的人,对李密也是尽心效力。与宇文化及一战,李密被箭射中,坠马,左右无人,眼看要被敌兵所擒,幸亏叔宝及时赶到,杀退敌人,救了李密一命。后又集合散去部队,合力反攻,才打败了宇文化及,为李密赢得了胜利。及至李密为王世充所败,带领少量人马投奔了唐朝,叔宝和程知节则为王世充所得。
秦叔宝和这个程知节是在瓦岗认识的好友。程知节的本名是叫咬金的,后来才改名知节,可能是有名之后觉得原来的名字太不雅了吧。他年少的时候就异常骁勇,善于用马。大业末年,天下大乱,各处都是兵荒马乱,程咬金聚集乡里年轻力壮的人,组织起来,保卫家乡和邻里的安全,甚获大家的拥戴。
后来他上瓦岗,也成了起义军的一员大将,很受李密器重。当时李密在瓦岗军中挑选了八千名精锐士兵,号为内军,声称可抵得上万人,分由四位骠骑将军统领,程咬金就是其中一个。他勇猛善战,屡为李密立下大功,也是不可多得的一员虎将。
归唐乃是上策(3)
话说他与叔宝二人虽然为世充所得,也受到礼遇,但是却清楚地知道王世充不是久侍之主。
这天,已是夜幕降临,咬金来到叔宝房中。
“叔宝,今日闲暇,我俩好久没有好好喝一杯了吧,来来,咱们不醉不算数啊。”程咬金拿着美酒,跨入房间,向叔宝使个眼色。
叔宝一边说“请进请进”,一边关上了房门。
二人坐定,咬金道:“可知今日我来所为何事?”叔宝点点头,说:“昔日在魏公帐下,虽说他与我等不是最亲,可是我也敬他是个君子,愿为之效力。今日王世充待我等是不比魏公差,可是此人狡猾多诈,乃是一小人,不可久与之共处啊!”
“叔宝所说正是我想的啊。”咬金马上答道,“而且这人气量狭小,又喜欢说大话,还爱搞一些神神怪怪的东西,怎么看都像巫师,哪里会是拨乱的真主呢!”
“听说魏公已经归唐了,咱们不如也入关吧,咬金,你觉得怎么样?”
“是个好办法,看现在的形势,归唐乃是上策。只是我们要好好计划一下。”
两人于是边喝边说,如此这般,这般如此。
窗外,一轮明月静静挂在夜空。
机会终于来了。王世充要与唐朝大军在九曲(今河南宜阳附近)开战,命秦、程二人随军应战。
当双方列阵对峙,正要击鼓出战之时,秦叔宝和程咬金,还有数十个人突然从阵中奔了出来。只见他们策马向唐军方向猛跑,百余步后停了下来,勒转马头,向目瞪口呆的王世充拱了拱手,远远说道:“郑公待我们不薄,本来应当报此恩遇,可是郑公喜好猜忌,不是我等能托身的明主。今日就跟郑公告辞了,不烦相送。”说罢,径直往唐军阵中奔去。王世充回过神来,却也不敢阻挡,知道那都是以一敌百的勇将,只好叹息一声,赶忙叫人收兵。
唐朝得了这两员猛将,一班君臣可是喜出望外。尤其是秦叔宝,据说对李渊还有救命之恩。在演义小说和各种民间传说中,李渊一直呼叔宝为恩公。高祖李渊命他们跟随秦王世民,四处征战。李世民当然更是高兴,对他们万分看重。而两人得遇英主,也是如鱼得水,誓死效命。
秦叔宝从李世民破尉迟敬德,程咬金随李世民攻宋金刚,都是军中的核心大将,以功分别授以秦王右三统军和秦王左三统军。
其后,李世民攻王世充于洛阳城下,二人也相随同去。未及攻城,李世民令叔宝先去镇他们一镇。叔宝得令,跨上战马,拿起长枪,飞驰而去。到了城下,将长枪往门前一插,又转头而去。城中士兵都奇怪得不得了,有几个就来动叔宝的长枪,却不知怎么都拔不起来。这下大家都来劲了,前后叫来了数十人一起拔枪,哼哧哼哧了半天,那枪居然像钉住了一样,纹丝不动。这时叔宝又飞骑而来,在马上顺手拔起长枪,掉转马头,绝尘而去。城中士兵皆大骇,以为神人。
叔宝归来一报,大家都哈哈大笑,都说他的长枪太重,若不是他这样勇力非常的人,怎么可能拿得动,更别说舞了。咬金说:“也要谢谢你的好马呀!”
叔宝的马名叫“忽雷驳”,是难得的良驹。叔宝自己爱喝酒,也常常喂这马儿喝,奇怪的是马也喝得津津有味。这马与叔宝一样矫健异常,驮着主人还有他那长枪照样奔跑如飞,真是英雄配宝马。后来叔宝去世了,那马儿嘶鸣不已,竟然也绝食而死。
英雄的故事总是很多的。史载叔宝每回跟从李世民出征,世民看到对方营中有炫耀武功,策马来回奔驰者,就命叔宝取之。叔宝得令上马,必于万军之中刺中此人,且人马俱倒,无一次失手。世民因此更加器重叔宝,而他也常常以此为傲。
世民手下有如此多英勇善战的瓦岗大将,他的常胜将军称号怎么能没有他们的功劳呢?何况这些人不仅仅是帮世民打仗,更是在各方面给了他莫大的支持。在玄武门事变之时,秦叔宝、程咬金为李世民与东宫和齐府的兵士力战,对李世民的夺权成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李世民即位之后,魏徵辅佐他创造了贞观之治,成就了他一代圣君的美名;在安定边境,攻灭突厥的战争中,李世英勇无畏,屡战屡胜,帮助李世民平定了边患。这些英雄都为李世民贡献出了力量,同时也实现了他们的自我价值。
归唐乃是上策(4)
其实,瓦岗这批山东豪杰当初选择归唐而非跟随王世充,固然是有王世充本人品格的一些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因为李渊父子的关陇集团背景。这点与当初他们接纳李密是一样的道理。山东豪杰中的一些人物也清楚地看出,只有联合关陇集团,才能最终取得反隋战争的胜利,建立新王朝。在时代大势中,有一些人是盲目的跟随者,他们未必不能获得善终,但终将默默无闻;而真正的英雄,却是在看清历史发展潮流后,才做出自我选择的,他们为创造功业而来,历史也以功成名就来回报他们正确的抉择。
可是我们不禁要问,这些英雄也都曾在李密帐下,为何李密最后却是与李世民完全不一样的结局?若仅仅说是李密个人的能力不够,那为何他又能得到众人的拥戴,而成为天下瞩目的人呢?原因之一是李密缺少一个重要的砝码,即在关中的支持力量不足。所以当初李密不敢入关,失去了建立稳固后方根据地的机会。正因为本身没有可靠的支持力量。李密不得不依赖山东豪杰。可李密明白双方不属于一个阵营,又不能放心大胆地去依靠他们。加上李密的猜忌之心又比李世民重,所以才会杀了翟让,令自己陷入两难的境地。而李世民接纳山东豪杰是在进据关中之后,一改两大集团配置中山东豪杰占优势的情况。他是立足于关陇集团去利用山东豪杰,自然更加游刃有余。另外,李世民作为一个领导者,虽然也有依靠力量和利用力量之别,却能很好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给他手下的山东豪杰以很大程度的信任,故人人愿为之效死力。所以说,李世民之所以成功而当初李密之所以失败,实是由于他们一个利用好了山东豪杰的力量,另一个则没有的缘故。
山东豪杰:锋利的双刃剑(1)
其实李世民在处理山东豪杰问题上能比李密棋高一招,也是磨练出来的。就如同驯服一匹烈马?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