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贞观之治》第23章


着他,伴随着内心深处的急切和沉痛。
不觉间夜幕降临。秦王看看外面,怎么还不见人影,心中有些着急。但转念一想,有自己爱妃安排,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殿下,长孙大人与杜大人来了。”一句话惊醒了沉思中的秦王,幡然间急急应道:“快请来见!”
不一时,长孙无忌和杜如晦来到。秦王起身迎着二人道:“事有紧急,片刻不待。两位爱卿助我。”
长孙无忌道:“可是事情有变?我等刚从李将军处回来,就收到王妃的通知。还没来得及仔细了解情况。”
杜如晦在一旁微微点头,眼睛却看着秦王。
秦王才意识到自己太过情急,一指旁边的坐榻,道:“坐,坐,两位大人远来劳顿。”
说话间两侍女已将水端上。秦王吩咐道:“再简单备些饭菜来。两位爱卿肯定也累了。”长孙无忌和杜如晦心怀忐忑地落座。秦王道:“两位大人到李将军处,他意向如何?”
长孙无忌道:“李靖将军先说自己是外廷之臣,不好参与朝中重务。又说殿下家庭内部之事,要殿下自己权衡,不必更问外臣。”
“他只如此说?”秦王一副心有不甘的表情。
“只如此说。”长孙无忌道。
秦王沉思片刻,摇了摇头,却说道:“你们先喝点水吧。”
二人才端起杯,秦王突然又皱眉道:“前日程将军回来,传李世话,大意也不过如此。”
杜如晦问道:“殿下刚说事有紧急,所指何事?”
这时饭菜端上。
紧急时刻,客套礼节都省去。二人一边草草吃着,一边听秦王把一早皇上召见之事择要复述一遍。不料杜如晦刚喝完了最后一口汤,将汤碗朝向桌子上重重一放,道:“即在此时,可以有为。”
“杜大人说何事可以有为?”随着长孙妃的声音传来,人已经站在门口。
长孙无忌和杜如晦忙起身行礼。长孙妃道:“二位不必多礼,且坐,且坐。”边说边就一边坐下。
“爱妃且不要着急,听杜大人慢述。”秦王一边示意侍女撤去饭菜,一边对长孙妃道。
于是杜如晦继续道:“皇上已有防范之心,故此将奏折警示殿下。殿下若不能安分,起事之议,就不宜再拖。李靖、李世二位将军,口说家事不关外臣,即是不会干预朝事,或者内心所向,恐怕还在殿下这边。”
“李靖、李世两位将军,实乃社稷重臣,世民心下钦佩。只是眼下,我等当如何才是?可是今晚?”
“殿下且不要着急,要房大人来,好做商量。”杜如晦道。
“正是。”秦王道。话音甫落,已经有人来报:“房大人、侯大人、秦将军、尉迟将军在外听命。”
“快进,快进!”秦王话音未落,几位大人将军已经来到。一一见礼完毕,分别就座。
杜如晦将事情择要复述一遍。
尉迟敬德性子急,脱口道:“事不宜迟,殿下但下令,尉迟恭第一个效死!”
秦王府里的密谋(3)
“世民知将军忠心!但需周全之策。”秦王道。
“那日殿下令我与长孙大人请了房、杜两位大人,不是已经定了计策?”尉迟敬德所说,乃是房、杜二人着道士服入府商议之事。
“那日所议,只是粗疏。谁料事到如今,天象有变,时不我待,还须细为筹划。”李世民像在跟尉迟敬德解释,又像在与众人商议。他不是没有下定起事的决心,但事情来得这么快,却在他意料之外。时间如此紧急,能否一举成功?
“明日,”房玄龄道,“皇上既召太子、齐王问话,便是天赐良机。一般情况,若要二人同时离开府邸并且同时出现,还真不易。况且进宫,带不了多少人马。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时机了。”
“伏兵!”长孙无忌道,“玄武门是其必经之地。”
“爱卿的意思是?”秦王接着长孙无忌的话问道。
“伏兵玄武门,绑缚太子和齐王。”
“万一事出不顺……”侯君集欲言又止。
“事出不顺要如何?”秦王急切。
“就杀掉他们?”
“什么?杀掉?”秦王吃一惊。
“杀掉太子和齐王。”侯君集点头。
“不可!”秦王提高了声音道,“他们是我兄弟。”
“秦王冷静!”房玄龄提醒道。
“现在他们是敌人,斗争的敌人。”长孙无忌道。
秦王看长孙妃,长孙妃秀眉锁起。
“不可!”秦王摇头道,“天下人都会知道,李世民弑兄夺权。”
众人面面相觑。
“除非秦王不想夺权。除非——秦王甘等受戮。”侯君集道。
秦王沉默半天,道:“如果万不得已,只好听任卿等。”
“对,若能绑缚二人,就绑缚。若事出不顺,杀之。”杜如晦道。
“可是,”秦王眉头仍然深锁,“今日父皇情绪无定,难以揣摩他的意向。父皇怪罪下来,未知后果如何。”
“同时囚禁皇上。”侯君集道。话一出口,整个房间鸦雀无声。
“不可!”秦王一语打破沉寂。
“为万全计,恐怕不得不如此。”长孙无忌谨慎回道。
秦王沉默许久,沉声道:“没有退一步的选择?”
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更圆满的回答。气氛压抑。
“建成、元吉是罪有可诛。父皇何罪,要遭囚禁?”秦王语含沉重,似乎是求救一样看向房玄龄,道:“房爱卿?!”
“殿下……”房玄龄一时语塞。心下道:“你明知要政变必得控制皇上,何以如此逼问我房玄龄?”可是口中哪里敢说,一副低头惶恐的狼狈状。
“殿下!”长孙妃解围道,“殿下与皇兄,本不相伯仲。皇上仁厚,慈爱也本不偏。只是皇兄为长子,弃长子而立次子,不是为国家安定之计。何况皇兄又竭力自保。父皇不得不将傅奕奏疏警示你。父子无仇,皇上视太子、视殿下,皆是骨肉。若论功业,皇上必是两难选择。而立长子,依礼是顺理成章。若无皇兄,立殿下也是顺理成章。”长孙妃婉婉转转说到这里,在座的人都听得明白。只是接下来该如何说话,长孙妃一时亦没有主意,于是也拿眼睛看房玄龄。
房玄龄虽然惶恐,心中其实清楚,他谨慎道:“如今殿下生变事,也是无奈选择。只是怕皇上一时难以接受,下诏问罪。那样难免功亏一篑。所以控制皇上,只是权宜之计。等皇上立了殿下,变乱过去,一切定局,皇上自然也依从了事实。到时候父慈子孝,天下亦不致怪罪殿下。”
“房大人所言甚是。”杜如晦道,“未必一定要囚禁皇上。只是变乱之后,控制皇上才能控制局面。皇上只要依从了事实,也就没有囚禁的必要。 囚禁皇上只是最坏的结果。”
秦王无语。在座皆知秦王心下已赞同,亦纷纷表示房、杜所言有理,请秦王当机立断。
秦王见状,顺水而进,痛心道:“只得如此。我已决定。请各位爱卿为世民详为筹划。”
秦王府里的密谋(4)
众人纷纷劝言之际,房玄龄的脑子已经转过几圈,此时听秦王说出请为筹划,便从容道:“只须明日玄武门开,秦府勇士集中门内埋伏。等太子、齐王经过,起而杀之。之后众勇士迅速赶往皇上所在,制伏左右卫士。到时皇上无奈,不得不承认事实。那时候若东宫、齐府兵得知消息,集结起来,赶来攻打。皇上的手谕应该也已经拿到,可用来退兵。”
众人听得,皆叹服房玄龄计谋。
“明日玄武门开时,天已拂晓。大队人马进去,是否过于招摇?守门将军又怎会允许我等带兵器进入宫内?万一皇上得知,提前防备,不是难办?”秦叔宝的担忧不无道理。
“只能尽力谨慎。若想深夜进宫,就需要拿到钥匙。但钥匙掌握在门下省,恐怕很难,亦更易被觉察。”长孙无忌道。
众人默然。杜如晦道:“等待门开,不宜多生枝节。”
“守门将军可是常何?”房玄龄看了看秦王。
“正是。对!怎忘了他。”李世民已经明白,只要常何点头,他们自然可以带人带兵器进入玄武门。
“此人靠得住吗?”长孙无忌道。
“我只需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详细情况不用告知。想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他是个聪明人。”秦王与常何也曾相处过,觉得此人心计不多,却是有恩必报,自己于他,也算有恩。
想到此处,秦王拿起纸笔,匆匆写下几字。长孙妃早已站起身来,接过去,开门而出。她要做的是,赶紧派人给常何送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