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68-历史的灰烬》历史的灰烬-第26章


巍K淙辉僖裁挥兄叵至轿徽旁紫辔羧盏姆绻猓匙攀榘雒胖沼诔闪送┏巧倌甑墓咝裕┏堑奈亩嫉自桃苍谡庵薪ゴ闻嗪瘛6獠荒懿凰荡诱旁紫嗫肌! ?br /> 说来也是个异数,一个田舍之家,经过一百年的耕读相传,在明代隆庆年间出了第一个进士,然后就一直仕宦不辍;再经过—百年;在清代康熙之后,终于文星熠熠,大放光华,张英、张廷玉父于相继为相,张廷玉更是三朝元老,成为雍正遗诏的“顾命大臣”。自此之后,张氏宗族荣华不断,“父子宰相”,“三世得谥”,“六代翰林”,自祖至曾玄12人先后跻身鼎贵,门阀清华,空前绝后。有清—代,张氏后裔为大官显宦者近百人。以致宰相刘罗锅的父亲刘统勋抱怨,桐城张姚二姓,“占了半部缙绅录”。
然而,200年的烟尘堙没了所有的繁华,在今日桐城,已找不到当年的一点旧迹。尘世的荣华在时间的巨手里早已成为粉屑,在无形无影的风中消失了,就像它从未有过。什么宰相,什么尚书,同犁田、砍柴的一样,都淹没进泥土的海洋,化为山间的松涛,林中的烟雾。唯一可以让他们有别于凡夫的是,他们的名字还像精灵,还有点魔力,他们的故事还在父亲讲给儿子,儿子再讲给儿子。至于他们的生平业绩也只剩下个“宰相”的空壳,相反,倒是他们的一些微末行止至今还让人凭吊不已,即使再过200年,恐怕人们也会记得张英的“六尺巷”和张廷玉的“无字碑”。
很小的时候,我就听过“六尺巷”的故事。张英当年在京为官,其家人在桐城建宅时与邻人争地,两家相持不下,张家就给张英写信求援。张英写了一首诗作回信:
千里来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接信后惭愧不已,主动将墙脚内移三尺,邻人闻讯感动良久,也内移了三尺,于是在两家之间自然形成了一个“六尺巷”。这个六尺巷据说民国时期还在。世易时移,于今已然不存。昔日宰相府破败废弃,一部分成为寻常民居,一部分成了荣誉军人休养院,显贵荣华的气息荡然无存。近些年,桐城主政者为弘扬传统文化,已在陆续修复桐城旧迹。“六尺巷”已先行一步在荣休院旁悄然修起。据介绍,今后要在“六尺巷”两侧仿建清代建筑,以营造“六尺巷”当年的氛围。
小城的喧嚣已然不可逆转,六尺巷仿造再逼真,也无法再现当年的况味。要想寻觅两位前贤的遗风,还得去他们当年归老的龙眠山里。在龙眠山中,张英曾经将自己祝寿之资制成棉衣散发给饥寒之人;在这里他要求张氏子弟,“使我为州县官,决不用官银媚上官”;在这里,他每日杖策山间小道,同樵夫山农话桑麻,为砍柴人让路,全然洗尽宰相的浮华。当其同山农话家常的那段日子里,他还先后两次出山前往江苏觐见南巡的康熙皇帝。宰相和山农就是这样融合在龙眠的山水间。如今,张英的墓园已然破败,同山中寻常土坟难分高下,只有在山农的指引下,你才能在松树林、乱草岗中找到老宰相的最后休息地。
倒是张廷玉的墓园还保留有当年的气势,新修的“文和园”虽然还在扫尾,但茂林修竹中的白墙乌瓦于飘逸中透出显赫,雍正皇帝的题字“调梅良弼”一下子将深山远岭与九重宫禁连在了一起。墓室两旁的甬道和石人石马,记录了墓主生时的荣华;对面的笔架山暗示了他“文星”的地位;墓前出售香烛黄钱的山农,已经把他从一个人变成了神;零星的膜拜也只是想沾染一点他的文气,叨光一点他的福荫。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和暖的四月天里,站在龙眠山中张廷玉的墓园,耳边只有天籁。放眼远望,一水向东,远处的群山滚滚而来,若隐若现的农舍在林间冒出炊烟,鸡鸣声从高处隐隐传来。这该是怎样的一幅和乐图啊。然而此中长眠的人生前死后在此却惊历了两次大劫。张廷玉当年身历三朝,君臣最为相得的是在雍正朝。坐在轿子中仍批览文书的张廷玉深受勤政的雍正赏识。雍正曾经跟他说,“你父亲一生廉洁,没有什么遗产给你。我常想你不吃不睡地替我办事,哪有时间过问日用衣食?这样吧,我赐你一些财物,也让你更尽心公务。你岁数也大了,以后就不必上早朝了,遇到大热天、下雪天也不要勉强上朝。”雍正还在遗诏中命张廷玉百年之后“配享太庙”。人臣之荣显莫此为甚。然而正如张廷玉所言,“当极好处,宜向不好处想。”尽管张廷玉让了儿子的“探花”之位,行事格外低调,但毕竟张家过于显赫,容易招人嫉恨,在雍正朝还蒙优渥,在乾隆朝终于登高见顶,转而下行。八十高龄的张廷玉多次上疏乞归故里,都不被允许。人们有理由纳闷,在那个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又没有终身制的成例,乾隆为什么死活不放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退休呢?这位老人荣显一生,一帆风顺,现在已年老体衰,无力予政了。唯一的解释是,乾隆不愿意他全身而退,平安着陆。张廷玉后来竟因此触怒了乾隆,加上别人事发的牵连,龙颜大怒之下,不但削去了爵位,取消了“配享”,张家还被抄家。风烛残年的张廷玉在一连串的打击后含恨而终。乾隆得讯后,又转而悲伤,不但发还了家产,还御赐碑文,谥为“文和”。君恩无常,于张廷玉的遭际可见—斑。
然而,张廷玉的墓碑是空白的。不大的一块石碑上只有石头自然的纹理,没有一个字。武则天当年的无字碑是要让后人评价她的是非功过;张廷玉荣华一生,也谨慎勤勉一生;到底还不免八十高龄蒙受羞辱,其死何以瞑目?心中的抑郁自然难以出诸文字。无字碑是一张白纸,是非恩怨就让后人去写吧。可是后人是怎样在这块无字碑上书写的呢?文革期间,造反派炸开了他的墓石,在密封良好的墓室里过了200年的张廷玉依然尸体完好,据说他粗长的辫子依然油亮。造反派们将“他”靠在松树上,从“他”的嘴中抠出宝珠。一忽间,木乃依似的尸体随风而化。那颗宝珠至今下落不明。
逝水如斯。荣华富贵像山间的云烟—样聚定无所,转瞬即逝。刚刚还是如诗如画,转眼就如空如幻。唯有英名长存天地,令德长在人心。站在“六尺巷”和“无字碑”面前,你会领悟到什么是一颗“平常心”。
=TXT版本编辑制作TurboZV,更新消息请访问 turbozv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