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国防军大本营》第86章


陨闲K值奶龋侨χС值摹?br /> 当时,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开始解决所有遗留下来的问题,进行了大量额外工作,其中主要有:
接管“勃兰登堡”师这是早期卡纳里斯谍报局所属的一支特种部队,大约相当于英国的“特遣队”。后来,国防军指挥参谋部根据形势的需要,将这个师以团或营为单位,分别转隶前线的军级司令部;
合并从卡纳里斯谍报局分出来的前线情报处,并对其实施领导;
重建战地宪兵勤务机构,并开始工作,以维持受威胁或已崩溃的防线的军队纪律;
竭力接受那些能同时为国防军三军服务的军事设施,如野战医院、汽车制造厂等;
更多地参予国防军统帅部战场的运输和管理工作。
第五章盟军登陆 积极防御的尝试——至6 月末
1944 年6 月5 日即盟军实施登陆的前夜,德国大本营丝毫没有觉察到决定战争的关键时刻已迫在眉睫。德军没有侦察到,24 小时以来,5000 多艘舰船穿过海峡向诺曼底海岸驶来。无论是隆美尔、冯·龙德施泰特,还是国防军指挥参谋部,都没有根据气候和潮汐情况判断出,敌人可能在最近一段时间内实施登陆 。
由于德同空军处于绝对劣势,使德国各级指挥都处于盲然无知的状况。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情报机构发出的警告,竟没有引起德国领率机构的重视。几天以来,第Ⅱ号宿营地并没有发觉在英国南部的展开地区已经实施“无线电静默”,即使通常制造进攻假象的无线电讯号也消失了。而早在1944年1 月份,长纳里斯海军上将就已获悉英国播音员在登陆前夕对法国抵抗组织发出的无线电通讯稿的全文。在这篇不会引起任何怀疑的通讯稿中,有两行凡雷恩《秋之声》中通俗易懂的诗句,其中一句是——秋风瑟瑟、提琴长吟”——作为6 月1 日或15 日实施登陆的预先通告;第二句是——“凄声切切,刺伤我心”——作为登陆开始前48 小时的进一步通知。6 月5 日下午,间谍局向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报告,6 月4 日夜第15 集团军间谍部门收听了第二行诗句。然而,报告没有引起什么重视,一切依然如故,
事后通过调查——很显然这是根据希特勒的命令进行的——才弄清楚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同时还得知,第15 集团军在收听到情报之后,立即用电报向B 集团军群(隆美尔)、西线总司令部和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作了报告。然而,只有第15 集团军司令冯·扎尔穆特大将于6 月5 日晚上签署命令,计部队进入一级战略状态——即使这道命令,也是临近午夜时分,监听人员在截获敌方在海上和空中实施大规模机动情报后才发出的。可能是由于要急于对付登陆,才没有对上级机关乃至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失职的原因进行调查。因此,只能这样猜测;所有的人——包括约德尔将军,都认为这份报告没有特殊的价值。这或许是由于他们不赞成因失宠而被解职的卡纳里斯海军上将对这一情报所持的意见,或许他们还想等形势来进行验证。
为抵御盟军登陆,各级指挥部门都为防御准备工作作了不懈的努力。虽然他们认识到此次作战关系到战争的胜负,但他们的准备工作水平,也不能不与德国军事潜力在第5 个战争年头里出现的严重缺陷相适应。为了保障其他战场,希特勒不顾现实,多次横加干预命令:“利用各军兵种的火力,阻止敌人从海上或空中实施登陆。。把他们消灭在水上、沙滩或空降地域”。
然而,参加作战的部队都是未经战火锻炼的、大部由上年纪的老兵拼凑起来的、装备较差的“本地”部队。即使是那些准备在海岸和沙滩防御失利时首先投入反突击的摩托化师和坦克师,也大部都缺少战斗经验。在总共这10 个师中,有4 个直到6 月5 日还没有作好战斗准备,因为陆军总参谋部将它们从东线调来时,已经跚跚来迟。
空军的情况更是不妙。按原计划,为数不多的空军增援部队应在盟军开始登陆时飞往西线,但敌方充分利用了自己占有的绝对空中优势,夺取了制空权,使德军计划无法实施。到6 月5 日敌人空军彻底摧毁了塞纳河和卢瓦尔河下游的所有桥梁,从而切断了作战地域与外界的全部联系;此外,盟军长时间使德军无法实施侦察,使在英国列岛前方的部队集结地区、港口和船只停泊区域,未遭德军一次空袭。
另外,德军没有想到,即使能够发现驶来的敌方登陆舰队,德国空军和力量单薄的海军,也至多能进行“针刺”一般的攻击,对盟军来说无异于嬉戏。
究其原因,大概是认为德军当年的优势丝毫未减,不论是德国大本营还是西线高级指挥机构都深信,敌人的登陆无论如何也是能够粉碎的。
然而,战斗一开始就不妙。
象往常一样,大本营分几部分设在贝希特斯加登。6 月6 日凌晨3 时,西线总司令部的第一份关于敌人强大兵力在诺曼底空降的报告送到了大本营。设在施特鲁布兵营的国防军指挥参谋部的所有工作人员顿时忙碌起来。一系列重要报告,不断由“西部集群”的参谋们那里,通过电话传送到“小总理府”约德尔的副官处。大约清晨6 时许,西线总司令部参谋长布卢门特里特将军,首次向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副参谋长报告了形势概况。他说,一切迹象表明,登陆已经开始,登陆地点显然是在诺曼底。因此,他以其总司令冯·龙德施泰特元帅的名义请求:让由4 个摩托化师和担克师组成的所谓“统帅部预备队”,从待机地域向登陆前线开进。
对于最高统帅的第一个和最重要的决策,瓦利蒙特立即通过电话与约德尔取得了联系,并得知,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对这个情报了如指掌,可是对于盟军已在此时此地开始登陆之说仍不足为信。他认为,现在还远没有到把最后的预备队放手的时候,而是命令西线总司令部必须首先尽一切努力,依靠B 军团军群的兵力,控制局势。直到此时,他还在怀疑,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是不是声东击西的佯攻,以主力掩护其在海峡最窄处的主攻。
由于约德尔将军未请示希特勒,自作主张地作出了这一决定,才引起了有史以来对“国防军统帅部”最强烈的指责:德国在诺曼底的失败,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严重后果,首先归咎于抱住“统帅部预备队”不放。
作者认为,这些指责是不正确的,也有些是张冠李戴了。试想,倘若这4 个师真是最高统帅的名符其实的预备队,那么,任何人都不会在前线指挥部还没有完全弄清情况之前,以及在盟军登陆艇尚未将部队送上岸之前,就将手中的王牌打出去与B 集团军群相比,国防军统帅部“在最初阶段下达战役指令”的可能性更小。
事实上,德军的指挥错误是根深蒂固的。本来,这4 个师是西线总司令的预备队。6 月6 日清晨,西线总司令部手中没有任何可以迅速调遣的部队。之所以宣布这几个师为“国防军统帅部预备队”,仅仅是希特勒插手指挥的一种特殊形式,正如他一贯标榜的,能作出正确决断者,非他莫属。因此直到这时,西线总司令部在权限上仍然受到这种限制,也就几乎无法指望它在盟军登陆的最初时刻所提出的请求得到批准。希特勒的犹豫不决已众所周知,但当天14 时30 分,希特勒就根据尚“不成熟”的决心,将两个战斗力最强的装甲师拨给龙德施泰特指挥,使他大感意外。
另外,还有一个方面对于判断整个事件具有决定性意义,即在这一天敌方所拥有的强大空中优势,使德军大部队不可能在昼间向作战地域纵深实施任何机动。如果能进行充分的侦察,各有关方面对谍报机关提供的情报又给予高度重视的话,德国大本营则可在6 月5 日晚定下决心,命庞大的预备队在夜暗的掩护下,向受威胁的海岸开进。那样,6 月6 日清晨至下午早些时候的延误也就显然无碍大局了。然而,同样清楚不过的是,就在盟军第一天以及以后造成的一系列不尽人意的战果的根本原因,在于兵力处于劣势,这是靠任何指挥艺术和军队的骁勇都无法弥补的。
对“国防军统帅部”的另一个强烈指责的是,空军兵力的加强丝毫不符合原来的许诺。对此也需要加以澄清。只要粗略地看一看空军的指挥状况,也至少会使国防军指挥参谋部惊讶不已:在6 月16 日至7 日受命前往增援的空军兵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