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国防军大本营》第97章


阿登攻势
约德尔在他给西南线总司令的信中,言词之所以激烈,也许是因为受了德国大本营气氛的影响。大本营已确定第二天,即1944 年12 月16 日,德军发起阿登攻势。
德国国防军这最后一次的大规模进攻行动,照例是在没有经过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对整个局势进行分析后采取的。一有机会,便在西线转入进攻,这是希特勒早在诺曼底会战伊始就已有的思想。这使他将东西两线的战略完全抛到九霄云外。到8 月20 日——或者再晚些——直至9 月3 日,西线正处于后撤之际,阿登自然尚未提到次事日程上。按照原计划,大本营想不理睬在巴顿将军指挥下由第戎地域出发向北开来的盟军,而通过一次突击,迅速突人敌人右翼纵深,以此保住己方在马恩一线的防御。然而,未能如愿,计划成为泡影。希特勒对此视而不见,仍然日复一日地幻想着扩大作战规模。在孚日山西部尚无战事的地域,由沿罗纳河而来的第19 集团军一部——这是西线尚有作战能力的装甲部队的余部,由两个奉命从意大利开来的装甲步兵师,以及若干隶属于第5 集团军司令部的新组建部队,终于组成了一个强大的进攻集群。除了确保在孚日山前方构筑一条新的防御线外,这支部队“尔后的主要任务”是,在将来某一时刻,突人盟军的侧翼和后方,从根本上扭转西线的形势。为了使防线的右翼和中部能够腾出兵力,希特勒还一反常态,允许他们采用拖延战术。
希特勒这些无视时间和空间规律,特别是忽视兵力极度虚弱而设想的庞大计划、在一瞬间出笼,也在瞬间破灭。新的沉重打击接踵而来,特别是安特卫普的迅速丢失,在大本营引起极大震惊。在此情况下,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于9 月6 日,又向希特勒重提8 月19 日的观点,即“11 月1 日前,德军在西线无力发动大规模的。决定性的进攻”。但是,第5 装甲集团军司令部仍受命在局部地区,采取有限规模的进攻行动。约德尔在9 月11 日的日记中,对此做了这样的记载:
“元首命令,第5 装甲集团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攻击敌人的背后。。元首禁止向强大敌军的正面实施反突击。”
此外,德国大本营对在适当时刻,通过一次强大攻势来根本扭转西线形势的意图、计划和目标,自始至终没有放弃。为了在实际上作好准备,同日,大本营还下达了一道这样的命令:
“在党卫队上将迪特里希领导下,重新组建第6 装甲集团军。”
在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在不断恶化的形势下,忙于落实这些和其他更新西线陆军的措施的同时,希特勒自己却在敦促空军尽最大努力研制出能用于实战的新型战斗机,以投入即将到来的攻势。然而事与愿违,由于他对飞机的技术和性能的非份要求,反而影响了德国飞机制造的迅速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希特勒同戈林产生了尖锐的意见分歧。
同样,希特勒为了准备未来的攻势,于9月初,把富有大规模指挥作战经验的冯·龙德施泰特元帅召到东普鲁土大本营,恢复了他西线总司令的职务。龙德施泰特在大本营里参加了几天的形势讨论会。会上,希特勒对他的”这位老帅异乎寻常地尊敬,而龙德施泰特却无动于衷,一言不发。9 月5 日龙德施泰特走马上任。这样,莫德尔的权力就仅局限于B 集团军群总司令部的管辖范围了——即西线的北部和中部。南线总司令布拉斯科维茨大将不久也被撤换了。在9 月1 日的形势讨论会上,希特勒还提到了他:
“如果他。。干成这件事(指迅速将第19 集团军同主力建立联系),那么我将向他正式道歉(指他1939 年对波兰的占领政策提出异议后被打入冷宫一事)。”
在以后的数周和数月中,面对敌人不停顿的进攻,希特勒的为未来攻势奠定基础的战略原则,仍丝毫未变。然而,由于作战地域的显著缩小,尚能投入防御的兵力日益减少,尤其是长年来所顽固奉行的为局部重要地点而牺牲更大战役目标的指挥原则。使本来就很渺茫的取胜前景,变得更加虚无漂渺。在安特卫普陷落后,希特勒便命令日益松散的防线右翼,在斯凯尔德河口和阿尔贝运河的一个桥头堡,即比利时和荷兰边界处转入顽强防御。这是一项能够实施的措施,因为空军在适当时间可以将其“第1 伞兵集团军”的多余兵力投入战斗。再加上尚有较强的兵力驻扎在敦刻尔克、加来和布洛涅的“要塞”之中,迫使敌人的进攻第一次停止了较长时间,这对盟军的整个作战行动产生了影响。这样,上面提到的那些海港要塞,在9 月10 日吸引了蒙哥马利集团军群的大约三分之一的兵力。直至11 月3 日,盟军才凭借其各种优势,突破了斯凯尔德河口的封锁,他们尽管拥有一支护航舰队,却未能在11 月28 日以前到达安特卫普港。希特勒关于要保住最后一批靠近英国的V 型武器发射基地的决定,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特别是那些由党卫队接管的“V—2”型武器,此时也可以在陆上投入使用了。与此相反,希特勒却把一个完整的步兵师留在海峡群岛上,未发挥任何作用。
早已被遗忘的亚琛争夺战,现在又成了战略重点。这座城市受到的威胁,会使德国丧失“西壁工事”的第一批工事,随之边界的第二道防线也会被突破。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在9 月14 日的日记中,记下了希特勒对这一威胁的态度:
“西壁工事的每一寸土地——即使是在防御工事之外——都必须当作一座要塞那样去对待。”
有一份落款注有9 月16 日和约德尔签写的命令,在思想和言词上,看来完全是模仿1941 年斯大林所发布公告:
“在西线,广阔区域的战斗已经蔓延到德国领土上。德国的城市和乡村已经卷入战争。这一事实使我们不能不以狂热的决心投入战斗,并号召每一个身体健全的男子进行最坚决的抵抗。每一个掩体和地下室,每一座城市和每一个村庄都必须成为一座要塞,让敌人碰得头破血流,让敌人在占领德国的战斗中毁灭。。
这道命令甚至连攻势计划都暂时忘记了:
我们不再考虑任何大规模的作战行动。我们能够做的就是要么守住我们的阵地,要么牺牲。”
两周后,即9 月30 日,由凯特尔签发了一道命令,作为希特勒命令的补充,试图确定一种固定的组织形式,但同时,他又胆怯地努力表示,不允许“省党部头目和帝国国防委员们”擅自插手。几天前,即9 月25 日,还发布了希特勒“关于建立人民冲锋队的法令”。这份文件的第一签署人是博尔曼,第二签署人是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最后征召”工作的组织领导由“党“负责。两个月以后,希特勒发布另一道命令的时机已经成熟。这道命令由约德尔签署。命令称:
“如果由于指挥官或部队的失职或行动不力,使敌人突破(西壁工事的)筑垒体系就是一种无法宽恕的犯罪。元首决定,倘若出现此种情况,就要直接追究责任者的罪责。”
对英军在阿纳姆的空降,德国大本营并未大动干戈。在第一天,即9 月17 日晚上,在“狼穴”召开的形势讨论会上,英军空降的消息占用了很大一部分时间。会上,希特勒表现得异乎寻常的平静,因为他同时得到了报告,附近的德国预备队已投入战斗。在阻止蒙哥马利的行动成功,阻止其夺取马斯河、瓦尔河和莱茵河大桥的目的达成方面,似乎也不需要最高统帅的过多参与。然而,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却在9 月21 日日记中写道:
“元首坚决反对那种让完好无损的大桥落人敌人手中的愚蠢行动。”
这表明,时这次激烈战斗,元首肯定也进行了干预。
国防军指挥参谋部每天都置身于这些大大小小的危机之中,忙于处理无数各种各样的具体事情。例如在德国的北海岸加强防御设施;加强莱茵河大桥的防护;还有与东线在补充人力、物力方面,进行耗时费神的讨价还价。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在战争的第6 个年头之初,第一次接受了一项过去陆军总参谋部及其作战处所担负的任务,即制定一项大规模进攻计划,并负责准备上作。由于当时的形势面临着无法克服的困难,德国领串机构在组织上的混乱状况,再一次明显地表现出来。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相当于第二陆军总参谋长,然而,他自己的参谋部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