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的历史》第26章


当小孩逐渐迈入青春期,他幻想着重新得回母亲的乳房。潜意识里,他相信自己和妹妹一样,也会发育出乳房,结果却没有,令他深感挫败。他怨怪母亲让他拥有缺陷的胸部,永远不能原谅母亲让他居于此等劣势。他觉得空虚,自觉比不上胸部隆起的妹妹,终此一生,男孩都无法克服这种缺陷感。
不能拥有乳房的绝望感烙印在男孩的每一个发展阶段,深深影响他的人格形成。他终身渴望报复女人,因为她们拥有他所欠缺的乳房。女人的乳房激起他的拥有欲,也激起他时自我缺陷的愤怒,前项情绪往往转化成触摸与吸吮乳房的需求,目标乳房越大越好;后项情绪则转化成自我鄙视、要报复目标。再转化为对女人的攻击,乳房成为首要报复目标。
即使做了父亲,成年男子依然嫉妒吸吮妻子乳房的婴儿,他永远视孩子为乳房的非法侵占者,因此内心潜藏着谋害子女的欲望,导致不可避免的亲子冲突。人类对礼房的渴望足各个文化的墓石,亦是生之欲与死之欲争夺乳房所有权的殊死战场。
上述这三段模仿佛洛伊德女性理论的“戏谑”推论,暗示男人对女性乳房的性欲望与恋母渴望、手足竟争,甚至嫉妒子女均息息相关。当我们看到一个男人手挽着波霸女郎、顾盼自雄的模样,仿佛女伴的乳房证明了他的男性气概,我们就不会觉得上述三段推论匪夷所思!
母亲与爱人共享一个乳房
今日,精神分析师总是询问病人对母亲乳房的记忆:“小时是否吃母奶?”已成为精神分析的标准问题,吸吮母乳与断奶不再是深埋于记忆、不可触及的经验,透过心理治疗工具,它们可以再现。
根据佛洛伊德及后来的佛洛伊德学派的说法,对母亲的憎厌常是源自母亲哺乳孩子不够,让孩子形成爱的匮乏。更糟糕的,幼童对“坏乳房”或“毒汁乳房”的幻想,会使他们畏惧遭到母乳毒害。有关母亲的恶意形象原本就有“阉割的母亲”、“精神分裂的母亲”,现在又增添了一个“毒害的母亲”,这个论述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精神医学界,广为盛行。
佛洛伊德派学者伊沙克瓦还创建了“伊沙克瓦现象”(Isako…wer phenomenon)一词,意指成年人在半梦状况下,会幻想出一个柔软、团状的物体趋近他的脸庞,伊沙克瓦认为它是幼儿时期乳房印象的重现。不少精神分析医师发现病人的确有“伊沙克瓦现象”,也使用它作为检验早期童年回忆的工具,或者用来支持其他更具臆测性的理论,例如去势焦虑、乱伦幻想或其他成年退化性行为。
不管对佛洛伊德的乳房理论有何保留,我们不能不承认他的成就,他将乳房历史的两股势力统合成一个强有力的心理学典范,让母性乳房与情欲乳房合而为一。母亲与爱人永远共享同一个白热源头,那就是乳房,虽然我们已远离了它的原始温暖,它的光芒却一直照耀到现在。在佛洛伊德之前,从未有人如此了解乳房对人类心理的影响力。
纳粹占领奥地利后,佛洛伊德从维也纳出走,避居终老于英国。在那里,佛洛伊德的影响力持续不坠,不少杰出的精神分析学者承续他的研究,最有名的是克琳、费尔班(Ronald Fairbairn)与温尼考特(D。W。Winnicott) o他们常被通称为对象关系学派,致力于阐明佛洛伊德的理论,认为婴儿会吸纳原始对象的特质(比如母亲的乳房),此后,这个原始对象就永远存留于他的潜意识,像一个万花筒般幻化出无数形状。克琳认为人对乳房的幻想从出生后几个月便开始,成为个体潜意识的一部分,影响尔后的所有心理发展。佛洛伊德发现了人对乳房的性欲,克琳则为他的理论增添新的观点,坚称婴儿对母亲的乳房有“口腔虐待”情感(sadisticoral feeling),让他对乳房(母亲)产生爱恨并存的关系。
克琳认为人有一种两极对立的本能,它们有点像佛洛伊德的“生之本能”与“死之本能”。按照克琳的理论,“死之本能”是婴儿焦虑的源头,他将这种焦虑投射到第一个外在对象——乳房上,它就变成了“坏乳房”;相对的,满足婴儿的乳房和“生之本能”相连结,它就成为“好乳房”。克琳说:“……婴儿依恋能够满足他的乳房,觉得它是好的。如果乳房成为挫折的来源,婴儿就僧恨它,认为它是坏乳房。”
好乳房与坏乳房的对立表现在“外射作用”(projection)与“内射作用”(introjection)等心理机制上(译注:心理学上,外射作用指具有某种态度与特征的人,无意识地将这些态度与特质归于他人,它是一种自卫机转,人们藉此将自已的邪恶感、自卑感与攻击性归诸他人,否认自已具有这些特质。内射作用则是指个人将他人(团体)的态度、信仰、价值或其他特性纳入自已的思想与行动中,它是内化的发初过程,在心理分析理论里,特指个人的冲动与反应是朝向某个对象的内化主观意象。而不是朝向对象本身,因此对象被并入主体的自我之中。详见《社会学辞典》,朱岑楼主编,台北:五南图书公司(1991),pp。449-450,667。),婴儿将爱的冲动投射在好的乳房上、毁灭冲动则投射到坏乳房上,目的在获得好的对象(乳房),并做内向投射,将坏的对象(乳房)阻挡在外。透过如此的机制,在婴儿的心理同时建立了好乳房与坏乳房的印象。
克琳根据自己的分析,再加上20世纪20年代时曾观察过儿童在游戏室里的行为,她深信自己可以透视儿童的心灵——乳房。如果让婴儿的欲望受挫,对婴儿而言,它就是一个“可怕的迫害者”。在婴儿的毁灭幻想中,“他啃咬撕扯乳房,吞噬它、消灭它,他担心乳房也会如此攻击他”。他畏俱自己“吸血鬼般的吸吮行为”会引来坏乳房的报复,也担心自己“挖食乳房”的幻想会使乳房里的好成分一吸而干,仅留下不好的物质,比如他的唾液。谈到描绘婴儿心灵景观的想像力(记住,我们所讨论的婴儿仅有3到4个月大,不会表达自己),佛洛伊德比起克琳来,显然要胆祛保守得多。
慢慢的,婴儿心中的母亲形象从“全然坏母亲”或“全然好母亲”,逐渐统合成一个完整的人,好乳房(好母亲)与坏乳房(坏母亲)日趋靠近,汇成一体。如果是病态发展,乳房作为母亲的形象,在婴儿的心中就永远只有一个面向,不是极端理想,就是全无价值。
如果说佛洛伊德的惊世骇俗之处是发现婴儿也有性欲,那么克琳的“魔鬼吸吮”就更令人不安。读过克琳论述的现代母亲,觉得她的理论颇值得沉思,美国女诗人奈狄姿(Minerva Neiditz)便写道:
梅兰尼克琳说
小孩子
艳羡母亲的乳房
想像自已可以进入其中
挖食所有的美好
如果此说正确
只有少数女人
愿意哺育魔鬼
复制社会既存的父权思想
到了现在,乳房已经成为数代精神分析学者与心理学家的论战场域,连对乳房论战始终保持沉默的荣格,也无法阻止他的学生以荣格理论定位乳房。佛洛伊德将人类原欲的口腔快感(libidinal orality)与母亲连结,荣格派学者则将它转化为“阴半”(anima)。阴半意指男人潜意识里的女性印象,相对的,阳半(animus)是指女人潜意识里的男性印象。(译注:阴半,坊间亦翻译成“阿尼玛”。阳半,则译成“阿尼姆斯’。阿尼玛与阿尼姆斯是一个男人的潜意识朝女性特质人格化,以及一个女人的潜意识朝男性特质人格化的过程。详见《荣格自传》,台北:张老师文化(1997),pp。459-460)
根据荣格派分析学者毕比(John Beebe)的论点,对婴儿而言,乳房的心理意义不仅是对母亲的口腔乱伦欲望,它还会经历几个原型形象阶段(arclitypal stage),每个阶段,乳房意义都会产生变化。首先它是“正面母亲阶段“,然后变成“负面母亲阶段”,最后进入“父亲阶段”。在“正面母亲阶段”,婴儿觉得乳房是哺育的、舒适的;“负面母亲阶段”,它成为迫害、窒息与吞噬的形象;到了“父亲阶段”,乳房或乳房替代品开始与创造性、性灵可能性连结。
荣格派学者认为,男人如果发展了自己的“阴半”,就不会陷入乳房羡慕情结;女人如果发展了“阳半”,便不会羡慕男人的阳具,因为她也会有自己的“阳具创造力”。荣格派论述与佛洛伊德理论最大的差异在:他们不认为乳房永远象征“退化回口腔期”。尽管如此,两派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