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燃情·阿里轶迹》第126章


李刚义与谢大军商量,问:“怎么办?是不是保守一点,今年的播种面积就不要再扩大了。” 
谢大军说:“扩大开地与播种面积是区、社干部与修渠开垦组提出来的。现在问题在土肥组,他们的组长布琼有为难情绪,影响了一部分群众。我们一要做些教育工作,二要帮他们解决些实际问题,事情也就理顺了。” 
其实,谢大军的说法也正是李刚义的想法,两个人想到一块去了。李刚义笑道:“英雄所见略同!” 
中午,放工早些,让群众早点吃饭,然后叫土肥组的群众骨干们到工作组住处开会。 
李刚义出面主持会议,首先,对前一段积肥工作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表扬鼓励了一些表现好的积极分子。关于扩大面积多种几亩田的问题,留给谢大军去讲。 
谢大军并不推辞,他配合李刚义的工作,因为他们心理是相通的,多用实际行动沟通,而非语言。 
谢大军讲话,总是直言快语。他开口第一句就表示支持社、队干部们扩大试种面积的想法。 
他说,农牧结合试种青稞,获得一定的粮食收成,将大大减少与境外商人不平等的盐、毛粮交换的贸易额。这本身就是对牧业的支持和补充,牧业将因此而增值。半农半牧的并举与发展,这是对牧区整体经济的推动与提升。人民生活将因游牧定居而走向稳定与繁荣。从此逐渐消除原始游牧的痕迹与羁绊。彻底告别那种类原始的生产方式让自己真正过上现代人的生活,享受到现代人应该享受的幸福!所以必须克服眼前的困难,向幸福的路上迈出稳健的一步…… 
大翻译洛桑与次仁多吉愉快地翻译出谢大军的每一句话。翻译们自己的感动,同时感动着牧民群众们。 
工作组的藏干们尤其特别高兴。 
巴宗笑着对谢大军说: 
“谢局长说得非常好!你说的话对大家很有启发。农牧结合,以牧为主。过去一些人不完全理解,以为以牧为主,就是搞牧业,并因此而忽视农业。不理解农业这部分,牵涉到游牧定居、走向农牧业现代化、人民生活也要现代化的问题……当前,我们要带领大家再加一把力,保证做到他们开出多少地,我们就能施上多少肥……只是现在周围附近的一些羊圈能源已经告罄。远处积肥困难大,而且干起来效果也不会太好。” 
李刚义副主任追问道:“难道没有一点潜力可挖了?” 
巴宗笑道:“潜力还是有的,只是有点困难没法解决……如果谢局长能给我们解决一下,我保证到种青稞时肥料也拉不完!” 
谢大军笑道:“该不是缺乏人力,要我再找几个人加上我一起去挖肥料吧!” 
“哪里!哪里!哪能让你去挖肥料!只要你出点主意想个办法解决问题就行了!” 
李刚义副主任着急地说:“好,我的姑奶奶!巴宗,你就别卖关子了——具体地说说,你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吧。” 
“李主任都等不及了,那我就直说吧。”巴宗正经地说: 
“就在这河对面的半山腰上,有个古老的大山洞,本身又是个大羊圈。光山洞口就有蓝球场大,山洞深有几公里。洞口处积累的羊粪少说有两个人深,恐怕一个冬天都挖不完。问题是山洞洞口处山太陡,车子上不去。要从山的背面缓坡绕道才能上去。但也是人和羊可到达,车子到不了啊……肥料那么多,看着干着急拿不出来!” 
谢大军听后饶有兴趣地说:“下午先看看去,然后再说!” 
李刚义、谢大军、巴宗、洛桑、次仁多吉随基层干部和部分群众,一同来到河边。从冰上过去上岸,就到山脚下。 
谢大军站在山脚下,向上暸望,那半山腰上,果然有个黑洞洞的大洞口。从那洞口往山下看,是大小不等的从山坡滚下来的散石坡,坡度足有五十多度。人在乱石坡上爬着,也很困难。车子确实无法上去。更不要说从上面运出肥料来。 
“肥料就在里边,眼睛看着没办法!”队长姜措遗憾地说。 
李刚义、谢大军并肩站在一起往上看,往下看,左看,右看,都一言不发…… 
大翻译洛桑笑道: 
“如果有个升降机,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何必这样为难。只怪我们这里条件太差了……”“纯粹是废话!等于没说!”巴宗狠狠地说了一句。因为问题还是没解决,巴宗当然也就高兴不起来。 
谢大军慢慢走出了人群。他来到散石坡脚下,向左边坡度稍缓一点的地方一步一步地往上走。向上走的越高,身腰也就越弯下来,近似于爬行。当他爬上二、三十米,约陡坡的一半以上时,踹踹脚下的散石,并无一块石头散落下来。谢大军慢慢直起腰身往上看,往下看,反复看过几次后,脸上慢慢露出了笑容…… 
他很快按原路一步一步稳稳当当地退回到原处。他迈着大步回到人们中间,胸有成竹地说:“我有办法了!只需要一点材料。” 
一听有了办法,所有的人都立刻兴奋起来。“什么材料?只要县上有的,我都能给你要来!”李刚义副主任首先高声地说。 
“三十张铁皮差不多了。再到粮食局弄些报废的麻袋。”谢大军平静地说。 
“这点东西我们区上供销社都有,用不着到县上去要。狮巴区书记德钦笑着说。 
“好!我今天回区上去,明天保证送到!”德钦高兴地答道。 
下来最高兴地就是巴宗、洛桑他们了。巴宗急着想知道谢大军到底怎样使用几张铁皮,就能把肥料弄下来。她巴望着谢大军能立刻给她说个明白。 
“谢局长,你说说——你先给人家说说么!” 
谢大军看着大家笑道:“这三十张铁皮,都沿长边把它砸成盖房子用的槽型板一样。再把每个铁皮槽连着钉起来。在散石坡上扒开一道沟来,正好把铁皮槽放下去,两边用些碎石块挤住。在上边把装好的肥料袋口扎紧,放到铁皮槽里,往下一滚,人在下面等着搬运肥料就行了……” 
“哈哈!这个方法妙极了!绝对能行。铁皮也坏不了,以后还能用。”洛桑完全明白了谢大军汉话的意思,接着他就把谢大军说的方法翻译成了藏语反复地说明。 
在巴宗身旁抱住她的肩头笑容满面的郑英,她的眼神一刻都没离开过谢大军,甚至忘记了鼓掌。 
大家兴高彩烈地回到了住处。 
第二天德钦果然从区上派人送来了足够的铁皮。还找了一个民间老铁匠,带着个小帐篷住到山坡下,他的任务就是制作并协助连接安装好铁皮槽。 
巴宗、洛桑立即又分开两个作业组。一部分人,由洛桑负责,从山背面上山洞负责挖肥料装袋子,滚到下边。另一部分人由巴宗布琼负责,在山下装运肥料。运肥车辆及牦牛驮子,都从冻冰的河面上走捷径,到农田里不过一两公里的距离。 
三天后,一切准备妥当。当洛桑从山腰上把装满肥料的口袋,往铁皮槽上一放,用手轻轻一推,就像一个圆球一样滚下来的时候,山腰洞口、山脚下立刻传出一片欢呼声。 
从即日起,山洞里沉睡了不知多少年的肥料,被源源不断地运到新开垦的农田里。 
两个月后时至三月底,狮泉河上的冰逐渐解冻,车辆牛驮乃至人员,不能继续通行。但是,运肥料的任务,早已超额完成。每亩土地上,按内地大田习惯施肥量十五堆以上。多余的都堆在农田旁的空地上,并用土盖好。积肥组的巴宗、布琼、洛桑的脸上,都呈现出喜悦之情。 
开地、修渠引水组的工作与积肥组的工作相比,可说是并驾齐驱。就在积肥组完工那天的中午,队长姜措,把李刚义、谢大军、巴宗等都请去给他们开闸放水。 
当李刚义把手一挥,队长姜措打开闸门的刹那,滚滚的狮泉河水一下子冲入灌渠,不到半小时,就达到了较高的水位。极目看去,宛如一条白链在新开垦的农田里漂荡。 
工作组亲手指导农业点的群众选好青稞种子,抓紧做好播种前的准备。虽然人困马乏,李刚义、谢大军、巴宗、郑英、洛桑、章春茂、次仁多吉等同志,又一次现出了胜利的微笑! 
经常下乡的干部们,似乎很辛苦。但是每当他们完成一个阶段的任务后,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心情,是没下过乡的人们永远也体会不到的。 
工作组所有的人,都高高兴兴,发誓要把这次试种青稞的工作,从头到尾搞到底,要真正当一回农民,要亲口尝尝自己种出的青稞,到底是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