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伟人:刘少奇在建国后的20年》第54章


是打胜仗。
现在,我们是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来进行阶级斗争的。而阶级斗争现在可以说到处都有。
刘少奇把这种对运动贯彻执行不力,认为是党内的右倾思想所致。
1964年8月5日,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后十条》修改由刘少奇负责。同时,会议根据陈伯达的提议,中央决定成立“四清”、“五反”指挥部,由刘少奇挂帅。
此后,刘少奇就转向了领导“四清”、“五反”运动。
首先要做的,就是主持修改《后十条》。
8月5日当天,刘少奇带毛泽东秘书田家英赴广州修改《后十条》。行前,田家英请示毛泽东对《后十条》的修改有何意见。
毛泽东说了两点:第一,不要把基层干部看得漆黑一团;第二,不要把大量工作队集中在一个点上。
在飞往武汉的飞机上,田家英把毛泽东的意见转告了刘少奇。
抵达广州后,8月11日,刘少奇在听取广东省委汇报时,再次强调说:“现在党内严重右倾相当普遍。我过去怕讲右倾,有顾虑。回去向主席汇报后,主席说不要怕‘左’,半年总结一次。后来在北京作了一次报告,不戴右倾的帽子,实际上全是反右的。”
但是,刘少奇接着就说:“但是要掌握火候,掌握火候者,就是防‘左’。”
自8月11日至20日,刘少奇在广州10天,主要修改《后十条》。《后十条》由田家英执笔,刘少奇最后修改定稿。修改时,刘少奇加写了一些十分尖锐的语言。
16日,刘少奇致信毛泽东,汇报了湖北、湖南、广东视察的情况和在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出现的问题,并对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进一步开展提出了一些全局性的意见。
刘少奇在信中说:中南各省准备每一个县搞一个区或一个相当于区的公社,这样分散进行能否搞深搞透是难于保证的。我已向湖北、湖南建议把各县工作队集中到地委,省委工作队也分到各地委,在省委、地委领导下集中搞一个县,县以下各行各业和城镇的“五反”也同时进行,这样“一个县可以集中工作队员数千人上万人,声势浩大”,“力量集中,领导加强,便于打歼灭战,便于掌握运动的火候”。改变过去“以县委领导为主”的方法,把工作队集中起来。同时,“中央各机关也抽出人来组织工作队,在北京进行初步训练和准备,然后分到各大区的若干省,再由省分到几个县,由省委领导。”
18日,毛泽东复信刘少奇:“8月16日来信收到,我于昨天看了一遍,觉得很好,完全赞同。今天即与中央各同志商量,照此办理,迅速实行。十月会议还应该讨论此事一次,取得一致意见,统一党内思想。……8月中旬至10月中旬,中央、省、地、县委、各中等城市市委以两个月时间,即照你的办法,立即训练工作队,以利秋冬实施。”
这实际上把“四清”运动的规模更加扩大了。中央工业、交通战线的16个部、局共抽出3901人,占干部总数的26%,其中正副部长、司局长分别抽出34%、31%。
据当时中组部部长安子文掌握的数字:全国下去搞“四清”、“五反”运动的,共有150万到160万人。
的确够得上“声势浩大”。
19日,刘少奇委托田家英将《后十条》修改稿送毛泽东审阅,并写了一封信:“第二个十条,已由田家英同志和中南局、广东省委的同志作了一些重要的修改,我已看过。我意可以发给各中央局、省、地、县委征求意见,在十月会议上定稿。现由田家英同志带回,请主席和中央审核。我也将带到其他几个省和中央局征求意见。”
27日,毛泽东将修改稿批发给正在北京参加各中央局第一书记会议的成员:“此件请印发大区书记及少数参加会议的同志,加上中央参加会议的同志,越快越好,请他们研究,并提意见,再加修改。”
实际上,这已经表示了毛泽东的态度:对刘少奇主持修改的《后十条》,不满意。
此后,刘少奇到广西、云南视察,8月26日回京。29日至9月1日,连续4天主持各中央局第一书记会议,讨论《后十条》修改稿。
9月18日,刘少奇签发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修正草案)》,即第二个《后十条》。
第二个《后十条》,较之前一个《后十条》,对形势估计的严重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认为这个运动“是一次比土地改革运动更为广泛、更为复杂、更为深刻的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资本主义势力和封建势力正在猖狂进攻,“他们拉拢腐蚀干部,实行和平演变,建立反革命的两面政权,还利用我们文件中的某些条文同我们进行合法斗争”;必须把放手发动群众放在第一位,“通过访贫问苦、扎根串联,发动和组织贫下中农群众”,“向群众进行阶级斗争的教育,划清敌我界限”,要把团结95%的群众作为团结95%的干部的基础;改变过去依靠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的办法,规定在每个开展运动的点上都必须有上面派去的工作队,“整个运动都由工作队领导”。
如此,就使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一方面扩大了规模,使群众被广泛地发动起来,另一方面扩大了打击面,撇开了广大干部,使广大干部成为了怀疑和打击的对象。
这恐怕不仅仅是“声势浩大”的问题了,更是一种“暴风骤雨”式的席卷,好像是一场十二级台风,刮向了广大农村、城市。
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向“左”,向“左”……
8月19日,刘少奇就为批转王光美的“桃园经验”致信毛泽东,要批转这个报告到全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桃园经验”。
1964年7月5日,王光美在中共河北省委工作会议上作了《关于一个大队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经验总结》的报告,介绍了抚宁县卢王庄公社桃园大队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做法,主要是:先搞“扎根串联”,再搞“四清”,再搞“对敌斗争”;对基层干部“又依靠,又不完全依靠”等等。这个报告就是后来被广泛流传的“桃园经验”。
当时许多工作队成员也不知道怎么搞,因此王光美的经验很受大家欢迎,很多人请她去作报告。陈伯达还特地找到刘少奇,积极提议把王光美的报告印发给各地党委和“四清”工作队作参考。
为此,刘少奇慎重考虑后,同意把“桃园经验”转发各地参考。8月19日,他向中央和毛泽东汇报此事:
王光美同志的这个报告,陈伯达同志极力主张发给各地党委和所有工作队的同志们。王光美在河北省委的记录稿上修改了两次,我也看了并修改一次,现代中央拟了一个批语,请中央审阅,如果中央同意,请中央发出。
27日,毛泽东批示:“此件先印,此次到会同志讨论一下,如果大家同意,再转发到全国去,我是同意陈伯达和少奇同志意见的。”
9月1日,王光美的这一报告作为中共中央正式文件下发全国。自此,“桃园经验”成为了全国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的一个样板。
但是,这份报告过分夸大了农村阶级斗争的形势,说桃园党支部“基本上不是共产党”,而“是一个反革命的两面政权”,强调采取“扎根串联”的秘密工作方式。
王光美在河北省委作了报告后,在随同刘少奇视察时,先后在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市区以及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干部大会上作了同样的报告,还有不少地方听了录音。
“桃园经验”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各地纷纷效仿。
24日,刘少奇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夺权斗争问题的指示》,并转发了《天津市委关于小站地区夺权斗争的报告》。
天津小站地区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由陈伯达主持搞的。8月4日,陈伯达给中共中央写信,送上了小站地区三个“反革命集团”的社会关系分布网,并附有三个“反革命集团头子”的历史大事记各一份。8月12日,中央转发了这封信及所附材料。9月25日,天津市委写出了《关于小站地区夺权斗争的报告》,认为:小站地区的政权是“三个反革命集团”建立的“反革命的两面政权”,他们长期“进行反革命复辟活动。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前,真理的天下还不是我们的,或者在很大程度上还不是我们的”。“三个反革命集团”“上面?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