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的国家,服装乃礼仪的重要标志,能说改就改吗?
李鸿章怎样看服装改革
赵雍遇到的阻力有多大,今天的人也许难以想象。这里且先不说赵雍,只说比赵先生晚了约2000年之久的李鸿章。2000年可不短啊,想一想,跨越2000年,人们的观念应该发生多大的变化?至少对服装变化这样的事总可以接受了吧。可是,请你看看李鸿章对服装改革的态度。
1875年11月,日本驻华公使森有礼来到保定,拜会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他们两人的谈话,有一段涉及日本明治维新期间服装改革的问题,颇为有趣。下面是这段谈话的记录:
李鸿章:对于贵国近来所举(指明治维新)很为赞赏,独对贵国改变服装,模仿欧风一事感到不解。
森有礼:原因很简单,只需稍加解释。我国旧有的服制,正如阁下所见到的,宽阔爽快,极适于无事安逸之人,但对于多事勤劳之人则不完全适合,所以它能适应过去的情况,而对于今日时势之下,甚感不便。今改旧制为新式,对我国裨益不少。
李鸿章:衣服旧制是体现对祖先遗志的追怀之一,其子孙应该珍重,万世保存才是。
森有礼:如果我国的祖先至今尚在的话,无疑也会做与我们同样的事情。距今1000年前,我们的祖先看到贵国的服装有优点就加以采用。不论何事,善于学习别国的长处是我国的好传统。
李鸿章:贵国祖先采用我国服装是最贤明的,我国的服装织造方便,用贵国的原料即能制作。现今模仿欧服,要付出莫大的花费。
森有礼:虽然如此,依我等观之,要比贵国的衣服精美而便利。像贵国头发长垂,鞋大且粗,不太适应我国人民。其他还有很多事不能适应。关于改穿欧服,对于不了解经济常识的人看来,是觉得费了一点。但勤劳是富裕之基,怠慢是贫枯之源。正如阁下所知,我国旧服宽大但不轻便,适应怠慢而不适应勤劳。然而我国不愿意怠慢致贫,而想勤劳致富,所以舍旧图新。现在所费,将来可期得到无限报偿。
李鸿章:话虽如此,阁下对贵国舍旧服仿欧俗,抛弃独立精神而受欧洲支配,难道一点不感到羞耻吗?
森有礼:毫无可耻之处,我们还以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正如我国自古以来,对亚洲、美国和其他国家,只要发现其长处就要采之用于我国。
李鸿章:我国绝不会进行这样的变革,只是军器、铁路、电信及其他器械是必要之物和西方最长之处,才不得不采之外国。
森有礼:凡是将来之事,谁也不能确定其好坏,正如贵国400年前(指清军入关之前的明朝),也该没有人喜欢现在(清朝马蹄袖等)这种服装。
李鸿章:这是我国国内的变革,绝不是用欧俗。
森有礼:然而变革总是变革,特别是当贵国强迫做这种变革,引起贵国人民的忌嫌和反感。
(《明治维新的再探讨》,14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
这一场唇枪舌箭的论争说明了什么呢?从李鸿章谈话可以看出,当国权臣对服装改革至为反感,甚至有不共戴天之势。2000年之后的人竟然对服装变化还抱持如此僵化的态度,就可以想象赵雍当时面临的困境了。
改革预热
赵雍知道,改穿胡人的“西服”,是移风易俗、更新观念的重要事件。一下子要改变全国的生活方式和军事制度,阻力不会小。他虽然手握君主大权,也不便轻举妄动,于是先找他所信任的大臣暗中商量。第一个召见的就是楼缓。
赵雍说:“赵国四周都是危险的敌人,如果没有强大的战斗力保护自己,只有灭亡。”
楼缓不知道他要说什么,沉默着点点头。
赵雍说到主题:“怎么加强战斗力呢?咱们打仗都靠步兵或者是马拉车,但是不会骑马打仗,结果吃了不少亏。我准备干一件大事,改穿胡人的衣服,学胡人那样骑马射箭。我知道这件事将会有很多人反对,可是我不怕。历史上有高度美名的人,当时大都是受到世俗的谴责。你看如何?”
赵雍停下来,看着楼缓。
楼缓兴奋地说:“我过去听你提到过这个意思,也想了好久,觉得这个主意有道理。咱们仿照胡人的衣服,也就能学到他们打仗的本领了。我赞成!”
赵雍松了一口气,接着又召见*重臣肥义。他对肥义说:“赵氏先祖创下的基业,我们要很好地发扬光大,不但要保卫好我们的国家,而且要开疆辟土才是。为此,我打算下令全国,一律抛弃传统衣冠,改穿胡服,加强骑马射箭的训练,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我知道,一旦这样做,就会遭到强烈反对,上上下下闹翻了。你看怎么办呢?”
肥义要比2000年之后的李鸿章更有眼光和魄力,他说:“我听说,做事迟疑就没有成功的希望,对自己的行为如果总是疑虑,也不可能成名。你既然决心要移风易俗,就别考虑那些人怎么议论了。凡是要建立大功业的人,从不拘泥于世俗。成就大功业的人,也从不跟成群结队的人磋商。愚昧的人对已经成了的事情尚且愚昧无知,聪明人在事情萌芽的时候就已经看清楚了。愚昧的人安于现实,聪明的人才能瞻望前程。你主意已定,别再犹豫了!”
赵雍高兴地大笑起来,说出了一番颇具叔本华哲学意味的话:“我不疑惑穿胡服这件事,我是有点担心天下人耻笑。唉,你说得对。痴汉子高兴的事情,聪明人替他哀伤;愚蠢人所讥笑的事情,贤明人却仔细地审视它。世上人如果都顺从穿胡服的决定,赵国将会得福。算了!即使全国都反对我,我也这样定了。西北诸胡部落和中山的国土,我一定要得到!”
赵雍得到两个重臣的理解,心里多少有了点底。一天上朝的时候,赵雍竟穿着胡服出来。大臣们见到他短衣窄袖的打扮,一时惊呆了。
赵雍问众大臣,新的打扮怎么样。大臣们觉得这件事未免太丢脸了,没有人吭声。赵雍环望一周,他的叔叔公子成没有来,心里立刻明白了。原来公子成听说赵雍要改穿胡服,认为是奇耻大辱,干脆称病不上朝。
服装激辩(1)
反对的情绪在德高望重的皇族前辈——赵雍的叔叔公子成身上集中表现出来了。守旧势力自然奉公子成为首,坚决抵制胡服。
赵雍先是派了侄子王绁前往公子成家里,做说服工作。
王绁拜见了公子成,对他说:“大王已经穿上了胡服,多么希望您和他一起穿胡服会见群臣啊。在家里顺从父母,在朝廷顺从君主,这是古今的准则。现在,叔父大人不肯更换胡服,大王担心天下人将会议论纷纷。改穿胡服的目的,不是为了换个花样娱乐消遣,而是为了迎接艰苦的战斗,建立救国救民的不朽功业。我听说过,只要对国家有利,就是好的行为。任何一项事业,有皇亲国戚鼎力相助,就一定能够成功。大王想仰仗您的支持,来完成胡服骑射的伟大事业,恳求您改穿胡服吧!”
公子成不紧不慢地回答说:“我知道君主改穿了胡服,恰好我有病在身,不能行动,因此没有去朝拜。现在国王派了你来,我正好也有话说。我听说中国是聪明才智的人居住的地方,是万物财宝聚集的地方,是圣人推行教化的地方,是仁义道德的地方,是最讲究诗书礼乐的地方,是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地方,也是远方外国最向往的地方,是蛮夷作为楷模的地方。现在大王舍弃这一切,却效法蛮夷,穿他们的衣服,习他们的战法,改变传统文化,违背固有风俗,远离中国习惯,已经激起百姓的愤怒。这是一种叛逆行为,愿大王三思。”
王绁无功而返,回报赵雍。赵雍叹道:“我知道叔叔不是真病了,他害的是政治病。”于是,赵雍亲自出马,到公子成家探望,亲自做细致的说服工作。
赵雍对公子成说:“穿衣服是为了保护身体和实用,讲究礼仪是为了有利于事业成功。圣人因地制宜制定礼节,是为了方便国人有利国家。南越的风俗是什么呢?把头发剪得短短的,在身上和胳臂上刺上花纹,衣服大襟开在左边(传统中国服装大襟开在右边)。吴国的风俗是什么呢?把牙齿染黑,额上刺花纹,用鱼皮做帽子,用粗针粗线缝纫。各地风俗虽然不同,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为了保护自己和做事利落。这些例子说明,背景不一样,使用工具也不一样;面对的困难不一样,制度也会有差别。”
赵雍看公子成默不作声,又接着说:“这就告诉我们,只要有利于国家和人民,就要去做?
小说推荐
-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 潜规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吴思云南人民出版社简历文/吴思吴思,男,1957年5月生于北京。出生时母亲是大学教师,父亲是杂志编辑。1968年随母亲去河北省文安县商业部五七干校
- 最新章: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第39章
- 一个中国革命亲历者的私人记录
- 一个中国革命亲历者的私人记录 作者:李耀宇,李东平 这是一个自幼参加中国革命的普通士兵对其人生经历的私人记录。书中虽然没有透露重大历史事件的决策内幕、描写革命过程的奇峰险壑和波澜壮阔,但作为许多历史细节唯一健在的见证人,他忠实地记录了中国革命过程中许多稚拙平实的一面,革命领袖们即使在战争年代也从不缺
- 最新章:第41章
- 剖解影响中国历史的11个关键人物-历史的刀
- 前言 历史,虽然是一些曾经发生过的往事,早已随风而逝烟消云散,但对今天生活着的每一鲜活的个体生命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人类并非从天而降凭空而生,而是从远古一步步地发展进化而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每一个重大事件,每一次重要转折,无论多么久远,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浓或淡、或隐或显地在人类
- 最新章:历史的刀-第74章
- 历史上的中国 中国疆域的变迁
- 1历史上的中国的含义本书要讲的,是历史上中国的疆域的变迁过程,因此首先必须讲清“历史上的中国”的含义“历史上的中国”是不是就是现在的中国呢?当然不是。因为如果这两者没有什么区别的话,它们的疆域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只讲现状就行了。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中国”这个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到春秋时已经用得很普
- 最新章:第22章
- 中国历史上的宫门之变
- 简介:皇权位于权力金字塔顶端,是各条政治斗争支流和各派政治力量最后汇聚之处。在中国古代政治中,皇位传承是极其严肃的政治事件,因为它包含着核心政治权力的交接,关乎国家稳定的大局。皇位交接的那个瞬间,一切政治准备、官场交易和积蓄已久的黑暗都在短时间内撕开伪善的外衣 暗杀未遂 公元前607年末的一个深夜,
- 最新章:第29章
-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 本篇系鲁迅一九二四年七月在西安讲学时的记录稿,经本人修订后,收入西北大学出版部一九二五年三月印行的《国立西北大学、陕西教育厅合办暑期学校讲演么,中国当然不会在例外。但看中国进化的情形,却有两种很特别的现象: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又回复过来,即是反复;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并不废去,即是羼
- 最新章:第8章
- 中国历史研究法
- 序 近人治学,都知注重材料与方法。但做学问,当知先应有一番意义。意义不同,则所采用之材料与其运用材料之方法,亦将随而不同。即如历史,材料无穷,若使治史者没有先决定一番意义,专一注重在方法上,专用一套方法来驾驭此无穷之材料,将使历史研究漫无止境,而亦更无意义可言。黄茅白苇,一望皆是,虽是材料不同,而实
- 最新章:第26章
- 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
- 作者:刘灿荣】推荐序 1很难想像,曾为武侠少年的灿荣,几经人生的周折,在鬓发微霜之时,竟也热衷于勾沉历史、思辨生命的寻索。回望学生时代,我经常看着灿荣意气昂扬地站在讲台上,传述着从杜牧到郑愁予的古今诗话。有时又酒入豪肠,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书、剑、酒一再伸展、呼吸、挥洒在校园感性的岁月中。离开校门之
- 最新章:向历史借IQ-第27章
- 中国历史上的宫门之变夺宫
- 暗杀未遂(1 公元前607年末的一个深夜,晋国正卿赵盾府庭院中的一棵大槐树上隐卧着一个魁梧的身影。这个身影就是晋国有名的大力士鉏麑。繁茂的枝叶掩盖了他庞大的身躯,却掩盖不住那双透过叶隙的充满杀气的眼睛 一 这一晚,操劳着晋国大小事务的重臣赵盾根本就睡不着 离天亮还有两三个时辰的时候,赵盾停止了在床上
- 最新章:第2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