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第27章


Φ乇U狭吮本┌略嘶帷⒉邪禄岬陌踩?br />
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合作、联合国维和、国际反恐、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等活动,推动军备控制与裁军,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1990年,我军第一次向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派出了5名军事观察员。1992年,我军向联合国柬埔寨临时权力机构派出由400名官兵组成的工程兵大队,开创了我军成建制派遣部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先河。截至2008年6月,我军已派出7200多名维和官兵参加17项联合国维和行动。2005年8月,中国和俄罗斯首次举行代号为
和平使命-2005
联合军事演习,着力提高我军有效应对新挑战新威胁的作战能力。2007年8月,我军参加了在俄罗斯举行的代号为
和平使命-2007
上海合作组织六国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实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成建制、多军种、远距离跨国兵力投送,我军的反恐作战能力得到加强。2002年以来,我军先后与有关国家进行了22次联合军事演习,演习内容涉及联合反恐、联合搜救等多个领域。

多样化
拓展,有效地履行了我军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提高了我军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进一步树立了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
《改革开放三十年》章节:走向第五维战场 收集:东风书城(24。43。3。33)
2007年10月,一场代号为
铁拳…2007
的实兵演习在复杂电磁环境下悄然拉开帷幕。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演习听不到猛烈的枪炮声,看不到红蓝双方兵将的身影,战斗在第五维空间展开。从空中到地面,
红军

蓝军
对彼此的通信网络、指挥系统进行猛烈攻击。电子侦察与反侦察,干扰与反干扰,欺骗与反欺骗……上演着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较量。探索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训练的方法是这次实兵演习的重点。
电磁空间是随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而被人们逐步重视起来的物理空间,在军事上是继陆战场、海战场、空战场和天战场之后的
第五维战场
。电磁对抗作为信息化作战的标志性行动,从根本上决定着战场主动权的得失。复杂电磁环境从传统战场环境要素中脱颖而出,居于主导战局的重要地位,它使作战指挥变得异常艰难。劣势一方往往感知迷茫、指挥紊乱、控制失效,最终陷入
看不见、联不上、打不准、藏不住
的被动挨打境地。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以信息化为基本特征的世界新军事革命的迅猛发展,中央军委把机械化和信息化作为我军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确立了
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
的战略目标,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明确转到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上。同时,制定了军队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勾画了我军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宏伟蓝图。2002年,中央军委颁发《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挥自动化条例》,以指挥自动化系统为中心,构建战略、战役、战术级网络系统,提升各军兵种在信息化条件下组织部队训练和演习的指挥控制能力。2003年以来的体制编制调整中,信息化技术含量高的军兵种部队得到进一步发展,一些部队开始实行信息化改装。
2006年6月,胡锦涛在全军军事训练会议上明确要求:
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转变。
根据胡主席指示,全军部队大抓军事训练,进一步拓宽军事训练的内容和领域,围绕提高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维护海洋、太空、电磁空间安全问题进行研究探索,一场推进军事训练转变的热潮在全军迅速兴起。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实兵实弹演习、网上对抗演习,以及作战集团编组联训和任务部队专攻精练普遍展开。2007年1月,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专题集训在国防大学进行,来自全军的近百名将校军官聚集一堂,共商复杂电磁环境下军事训练大计。2008年,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正式纳入全军部队正常训练计划。
在积极探索复杂电磁环境下训法战法的同时,装备信息化改造和训练模拟系统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通过信息技术和装备的
嵌入
,新增或提高机械化装备的信息功能,在技术上与信息化装备接轨;通过信息技术的不断
黏合
、链接或兼容机械化武器装备系统,提高现有机械化装备的技、战术性能,增强武器平台的综合作战效能。按照标准化、一体化、实用化的要求,加强指挥控制训练、装备操作训练、实兵对抗演练的训练模拟器材建设。初步完成实兵交战模拟系统和配套的战场模拟仿真系统研究,启动军兵种大型主战装备模拟训练中心建设,配套各军兵种主战装备训练模拟器和全系统仿真训练软件,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训练系统陆续装备部队和院校。建立完善演习评估系统,对强电磁环境下的实兵对抗演练进行科学量化分析评估,强化军事演练全过程全要素精细化管控,在演习考核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等方面实现了重大变革。
在向
第五维战场
进军中,全军部队瞄着信息化、科学搞建设,通过信息化带动了部队建设的协调发展,战斗力水平实现了整体跃升。
《改革开放三十年》章节:实施人才战略工程 收集:东风书城(24。43。3。33)
10年前,以柏耀平为代表的
飞行员舰长
亮相,实现从蓝天到海洋的跨越,拉开了我军新型指挥人才成长大幕的一角。如今,这个舞台上演的不再是
独幕剧
。2007年,三军联合大演兵:指挥铁甲雄师的陆军指挥员,曾是海军潜艇支队参谋长;指挥舰艇编队截击空中目标的海军指挥员,曾是空军特级飞行员;指挥战鹰跨空域作战的空军指挥员,曾是陆军某机械化师副师长。新型指挥人才方阵正在崛起。这些都是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带来的可喜变化。
早在1977年,邓小平就曾尖锐地指出,军队各级干部指挥现代化战争的能力很不够、军队打现代化战争的能力不够。他强调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通过办学校解决干部指挥、管理能力弱的问题。1980年,中央军委决定干部提拔必须经过院校培训,一批军事院校得到恢复重建。同时,在部队广泛开展科学文化教育,着力提高官兵的科学文化素质。
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针对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和我军建设的实际,明确指出,人才是建军治军之本,也是战争制胜的关键因素。我军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现代化水平与现代战争要求不相适应,适应未来战争和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要求,必须抓好人才战略工程,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1995年12月,中央军委颁发《
九五
期间军队建设计划纲要》,明确提出
科技强军
战略,强调必须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官兵科技素质。1998年起,经中央军委批准,在国防科技大学举办全军高级干部高科技知识培训班,着力培养复合型领导指挥人才。为完善干部培训体制,建立新型院校体系,实现规模化办校、现代化教学、正规化管理、社会化保障,1999年6月,中央军委决定对全军院校体制编制进行调整改革。2000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走开了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路子。至此,全军基本形成了院校教育与部队培训衔接、军事教育与依托国民教育并举、国内培养与国外培训结合的人才培养格局,军队人才队伍的结构、素质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
2003年6月,全军人才战略工程正式实施,我军人才队伍建设步入了又好又快发展轨道。9月,中央军委颁发《实施军队人才战略工程规划》。《规划》着眼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提出争取经过一二十年的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战略眼光、能够把握世界军事发展趋势,懂得信息化战争指挥和信息化军队建设的指挥军官队伍;一支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和全面军事素质,善于对军队建设和作战问题出谋划策的参谋队伍;一支能够站在科学前沿,组织谋划武器装备创新发展和关键技术攻关的科学家队伍;一支精通高新武器装备性能,能够迅速排除各种故障、解决复杂难题的技术专家队伍;一支具备专业技术基础,能够熟练掌握手中武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