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乱:西晋那时的权谋诡计》第63章


河间王原本就是有野心的人,经李含一鼓动,那野心就止不住膨胀起来。于是永宁二年十二月丁卯,河间王向齐王发难,他上表揭发齐王“斥罪忠良,伺窥神器”。
奏章一开始,河间王就列出齐王的八大罪行:
一、齐王当初在许昌的时候就已经僭礼逾制,仿照宫城营建东西掖门,还置官治书侍御史,而且当齐王议事的时候,长史、司马直立在左右,礼仪就如侍臣在朝堂之上;
二、皇帝反正之后,赵王被诛,京城的逆臣已经肃清,齐王却带来百万大军围绕洛阳,其心可诛;
三、齐王执政经年不去朝觐,公然视皇帝如无物,而齐王接见百官的时候,百官需向齐王行跪拜大礼,俨然以皇帝自居,不臣之迹昭然;
四、齐王拥兵自重,一年来洛阳始终未曾解严,齐王又擅自取用武库兵器,装备私兵;
五、齐王毁坏乐官市署,只为腾出空地,用于营建自己的府邸,又沉湎于酒色,不体恤百姓;
六、齐王诬陷东莱王司马蕤,将其加罪黜徙;
七、齐王树立私党,僭立官属,齐王后宫的受宠妻妾,名号都比拟大内中宫;
八、齐王亲佞远贤,选用董艾、葛等小人操纵朝政,货赂公行,擅断杀生。
平心而论,以上罪行大部分可以坐实,齐王确实不能算是纯臣,只是这番义正词严的辞令出自河间王之口却是一大讽刺。说齐王罪大不赦,难道河间王就是忠臣?当齐王与赵王短兵相接的时候,河间王正在做什么?正押送齐王的使者向赵王请功,正在长安街头腰斩夏侯姡А?br /> 如今河间王却摇身一变,大义凛然了,他继续说道:“臣受重任,藩卫关中,看到齐王的倒行逆施,内心十分激愤。近日翊军校尉李含从驿道秘密来到关中,宣读密诏,臣伏读感切,五脏六腑就如火烧一样。”
所谓的密诏纯属子虚乌有,河间王此举是明目张胆地矫诏行为。上次齐王等人擅自兴兵还算情有可原,这次河间王大动干戈则纯粹因为私欲,始作俑者其无后乎?难怪后来河间王与其三个儿子同年同月同日死。
河间王奏章接下来的部分颇为无耻,原文如下:
“《春秋》之义,君亲无将。冏拥强兵,树置私党,权官要职,莫非腹心。虽复重责之诛,恐不义服。今辄勒兵,精卒十万,与州征并协忠义,共会洛阳。”
所谓“君亲无将”出自《春秋·庄公三十二年》,完整的说法是“君亲无将,将而必诛”,意思是说“即使是君王的至亲,也不能产生谋逆之心,如果生了谋逆之心,必会遭到诛杀”。此句的关键是这个“将”字,意思是“产生这个念头,将要有所行动”,也就是说,哪怕没有谋反的行为,仅仅是动了这个念头,就可以定罪诛杀。
因此将河间王的这段话翻译一下,就是说:
“《春秋》大义,君亲无将。齐王虽然还没有谋反的举动,但是臣揣测他已经有了谋反之心,应该受诛。齐王拥强兵,在朝中树置私党,朝中的权重机要的官职都被他的心腹充任。齐王在京城盘根错节,虽然他受到可诛杀的重责,恐怕他也不会甘心受罚,所以臣如今陈兵十万,将与诸州征集而来的忠义之士协同并举,共会洛阳。”
这段话充分说明了河间王的心虚与无赖。河间王虽然列举了齐王的诸多罪行,但是只能说明齐王跋扈专横,还说不上要篡位谋反,于是就搞“莫须有”的罪名。
最后,河间王不忘给长沙王设陷阱,向成都王献殷勤,他说:“骠骑将军长沙王乂,同奋忠诚,废冏还第。有不顺命,军法从事。成都王颖明德茂亲,功高勋重,往岁去就,允合众望,宜为宰辅,代冏阿衡之任。”
翻译一下,即是说:“骠骑将军长沙王乂,将与臣一同奋举忠诚,废黜齐王使其还府第,如果齐王不顺命,请长沙王将其按军法处置诛杀。成都王司马颖品德贤明,是皇帝至亲,功高勋重,去年功成身退,深得民心,他适宜成为宰辅,取代齐王担任‘阿衡’之任。”
齐王当政期间各藩镇势力分布图
河间王的奏章递交之后,随即派出使者去邀请成都王,同时他下令振武将军张方领兵两万,作为前锋部队向洛阳挺进;任命李含为都督,统领张方部与后继部队,出关讨伐齐王。
河间王的使者很快抵达邺城。如何回应河间王?邺城内部产生两种截然相对的意见。
卢志劝成都王置身事外,静观其变。但是此时卢志对成都王的影响力已经远不如一年之前,最新得宠的是陆机、陆云兄弟,二陆差点命丧齐王刀下,当然乐得看齐王垮台,他俩都劝成都王响应河间王。
成都王其实也颇为心动,因为使者还暗中带来了河间王的许诺:事成之后,拥立他为皇太弟。
自从侄子清河王司马覃被立为皇太子,成都王就对齐王颇有怨意,他将拨乱反正的全部功劳都让给了齐王,自己一无所取,齐王却阻挠他成为皇嗣。此举在成都王眼里就是以怨报德。成都王一直耿耿于怀,如今河间王满足了他内心无法言说的愿望,同时还可以向齐王快意恩仇,岂不快哉?
就在此时,洛阳亲河间王的侍中冯荪、中书令卞粹也来到邺城替河间王做说客。于是成都王的决心更加坚定,他再次下令招募军队,任命陆云为前锋都督,只等军队集结完毕,就进发洛阳。
但是卢志等人依然表示反对,母亲程太妃还有成都王嬖爱的宦官孟玖等人也一直撒娇吵闹不愿意离开邺城。成都王依违良久,谋而不决,招募来的军队始终等不到军令,军心就些浮动,有些人惦记着快过年了,干脆就回家去了,临走他们在邺城城门上留言:“大事解散蚕欲遽。请且归,赴时务。昔以义来,今以义去。若复有急更相语。”由这些充满江湖气概的话语可知,当时成都王确实还深得人心。
成都王始终犹豫未定,直到十二月底齐王兵败身死,他都没拿定主意。
七、逃生的名士
河间王的檄文送至洛阳,齐王大为震惊,他立即招集百官商议对策,满腹委屈地替自己辩解:“当初孙秀作乱,逼迫帝王,使社稷倾覆,群臣无人能够抵御此难。孤王纠合义军,扫除元凶,臣子之节,昭然天下。今日河间、成都二王听信谗言,擅自兴兵,将不利于孤王,请各位代为斡旋,以消弭矛盾。”
朝臣们却都缄默不语,他们的心理可想而知:二王兴师问罪的对象是你齐王司马冏,与我何干?这一年来都是齐王府的人在操纵朝政,我又未曾参与,即使将来清算也祸不及身。如今这种生死关头,还是谨言慎行,不要招来无妄之灾为妙。
既然都不做声,那齐王只好点名了,他对官任司徒兼尚书令的王戎说:“请您老替我出出主意。”
王戎苦笑,心想如今大难临头了,你从谏如流又有什么用?王戎说:“殿下首举义兵,匡定拨乱反正的大业,这等功勋是本朝前所未有的。但是事后殿下论功报赏有失公允,使朝野失望,人怀贰志。二王带甲百万,直指洛阳,其势锐不可当,为今之计,请殿下弃权让政,以王就第,可以不失王爵,这是求安的唯一计策了。”
王戎为人一向乖巧,他作官也是“与时舒卷,无蹇谔之节”。这次连他都说出如此逆耳的话,说明局势确实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连敷衍回旋的余地都没有了,唯有劝齐王正视现实,让政保命。
这不止是王戎一人的看法,也是在场大多数朝臣的看法。以司空兼任中书监的东海王司马越也附合王戎,劝齐王让政。
齐王闻言犹豫不决。一旁的从事中郎葛见齐王有所动摇,大声呵斥王戎:“赵庶人听任孙秀胡作非为,移天换日篡位自立,当时群臣畏葸不前,无人恪守臣节,倡议反正。是我家主公亲冒矢石,率领义军冲锋陷阵,才恢复社稷,才有诸公今日的苟安。
“事后计功封赏确有不周到之外,但这是因为‘三台纳言’这些部门失职,他们不恤王事,拖延封赏,责任并不在大司马府。如今二王听信谗言,矫诏兴兵构逆,诸公应当上下同心,讨伐这两个逆臣,王戎你却劝我家主公束手就缚,弃权就第。自汉、魏以来,执政者弃权就第之后,无不被夷家灭族。王戎居心何在?议者可斩!”
(赵庶人听任孙秀,移天易日,当时喋喋,莫敢先唱。公蒙犯矢石,躬贯甲胄,攻围陷阵,得济今日。计功行封,事殷未遍。三台纳言,不恤王事,赏报稽缓,责不在府。谗言僭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