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乱:西晋那时的权谋诡计》第65章


理论上进行抽象凝远的思考,而是直接以他们俊逸的神采、潇洒的身姿,实践“越名教而任自然”这一信仰,他们将魏晋风流带入一种清逸脱俗的美学境界,“建立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宗白华语),其风采千年之后仍令人怀想;“竹林名士”之后,魏晋风流开始泥沙俱下了,第三批名士是“中朝名士”,中朝即是指西晋。西晋是一个堕落的王朝,西晋时代是一个堕落的时代,“中朝名士”也是一群堕落的名士;第四批是名士是“过江名士”,即是指西晋灭亡之后,渡江避难江南的东晋名士。
“八王之乱”时期的名士即是“中朝名士”,王戎与其族弟王衍、王澄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而王戎又不仅仅是中朝名士,他还是“竹林七贤”之一,是竹林名士那批中唯一活到惠帝朝的人,然而他在惠帝朝的表现成为了“竹林七贤”形象上的一个污点。
因此可以说,王戎综合了西晋王朝的气息,他是西晋这个堕落王朝的产物,他带有一切西晋王朝的特征。
所以,王戎往粪坑里这么一跳,沾上污秽的不仅仅是他这一个人,还有整个西晋王朝。
《晋书》称王戎晚年“在危难之间,亲接锋刃,谈笑自若,未尝有惧容。时召亲宾,欢娱永日”,仿佛此人明豁通达从容面对生死。让人不禁生出疑问,既然“未尝有惧容”,又何必自投污秽,与虫蛆为伍呢?
听其言观其行,王戎浑身上下都透着虚伪:身为名士,自称超然世外,却始终栈恋权势,步步高升;做官本来也没什么不对,可是王戎身为王公贵臣,却尸位素餐,“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眼看着社稷危亡却袖手旁观。
自古都有“刑不上大夫”之说,那用意原是说既为贵族就必须要有贵族的尊严,不可用刑法来辱没,士可杀,不可辱。这一说法到了汉代被推行到极致,汉代的大臣如果犯法受责,要面临审讯受刑的命运,他们将采取自杀的极端方式以维护尊严。可见对于士大夫而言,尊严的重要性远高于生命,很难想象一个有尊严的人会主动去跳粪坑。普通士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清高豁达的风流名士乎?
同为魏晋名士,夏侯玄将死,“临斩东市,颜色不变,举动自若”;嵇康临刑,“顾日影而弹琴”;阮籍平时明哲保身圆滑处世,当他被迫必须表明态度的时候,他还是坚持了立场,在《为郑冲劝晋王笺》中阮籍说:“今大魏之德光于唐虞,明公盛勋超于桓文。然后临沧州而谢支伯,登箕山而揖许由,岂不盛乎!”这句话即是劝司马氏恪守臣节,立功曹魏。可见虽为名士放浪形骸,但是方寸之间坚若磐石,有所为有所必不为,如有必要,视死如归,这才是真名士风采。哪有号称风流名士,却荣华享尽、权势占尽,最后奋不顾身勇跳粪坑的?
由此可知王戎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雍容是假,豁达是假,风流也是假,以上种种都只是装饰,他骨子与常人一样,不过是贪生怕死、贪财好利的风尘俗物而已。他的聪明才智一成不落的花费在沽名钓誉之上,花费在经营家产之上,花费在苟延性命之上。
《晋书》还说王戎晚年,曾坐车途经当年“竹林七贤”时常聚饮的“黄公酒垆”,王戎对同车人说:“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酣暢于此,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阮云亡,吾便为时之所羁绁。今日视之虽近,邈若山河!”
老而不死是为贼,王戎就是典型。阮、嵇生前早已识破并鄙薄他的为人,后期的“竹林之游”王戎已很少参与。曾经有一次王戎不请自来,却受到阮籍嘲讽:“俗物已复来败人意!”——这个俗人又来败坏我们的兴致了!
阮、嵇已死几十年,还被王戎拿来嚼舌根,两人地下有知必定耻与其为伍。
王戎可以休矣!阮、嵇与你并非一路人。
八、激战洛阳
葛这么一呵斥,王戎再这么毅然决然地一跳,齐王想借助朝臣斡旋困境的企图就彻底破灭了,百官纷纷告辞离开,各自准备逃生保命去了。齐王只剩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兴兵御敌,成王败寇孤注一掷。
但是齐王无兵可使,洛阳的禁军除了从豫州带来的旧部,其余都暗怀异心;洛阳之外那些昔日的盟友,豫州的范阳王与荆州的新野王反应冷淡,都摆出作壁上观的姿态。齐王其实已是坐守孤城,日暮途穷。张方军队抵达洛阳之日,就是齐王授首之时。
齐王要面对的不止外患,洛阳城里还有长沙王这个内忧。齐王心想攘外必先安内,他急忙派遣心腹董艾领兵去抓捕长沙王。
董艾点起麾下人马,直奔骠骑将军府,结果扑了个空。原来长沙王得知关中兵起,料到齐王必定会对自己发难,到时候洛阳虽大却无藏身之处,索性先发制人。长沙王立即率领左右亲随一百余人飞奔出府,驾车径赴宫城,当时董艾已经上路,危机迫在眉睫,长沙王嫌马车太慢,挥剑斩断车上的帷幔以减轻负担。等董艾杀到骠骑将军府,长沙王已经冲入宫城,紧闭大小宫门,据城而守。
长沙王原本无兵无权,处于绝对弱势,可是正确的战略、果断的行动使他由弱变强逆转颓势。齐王没能阻止他入宫,就已经判了自己死刑。
入宫之后的长沙王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所谓天时,是此刻齐王内忧外患,朝不保夕,其内部人心惶恐,士气不高;
所谓地利,宫城是洛阳乃至全国的政治中心,并且结构坚固易守难攻;
所谓人和,一是指控制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此后长沙王攻击齐王那就是“讨逆”,而齐王攻击长沙王就变成了“谋反”,齐王的士兵也跟着成为“附逆分子”,政治上的主动大大提高了长沙王一方的士气,同时又瓦解了齐王一方的斗志;二是指宫城内有两万殿中禁军,这部分军队堪称天下最精锐,长沙王有机会说服他们为其所用;三是洛阳城内那些观望的公卿,一看齐王覆灭指日可待,纷纷转向支持长沙王。
晋代洛阳城大致呈南北放置的长方形,地势是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宫城在城内中部偏西北,呈南北放置的长方形,宫城西北处就是大名鼎鼎的金墉城。
西晋洛阳平面示意图
有一道宽达五十一米的御道东西贯穿宫城。洛阳东西两面城墙各有三道城门,此御道连接其中最北一对,西曰阊阖门,东曰建春门,建春门也称上东门,阮籍《咏怀》诗中说的“步出上东门”,就是指这道门。此御道旁种满了榆槐树,两侧是朝廷的官署,太仆寺、武库署、太仓署、河南尹官署等都在此处,此外在众多王公贵戚的宅邸也在御道旁(此御道并非著名的铜驼街,铜驼街是南北走向,连接宣阳门到宫城南大门)。
齐王的大司马府也在此御道旁,在宫城以西阊阖门以东,二王交战的战场就顺着此御道东西走向展开。
交战的第一阶段冲突并不剧烈,董艾抓捕长沙王未果,回到大司马府前,屯兵宫城之西准备强攻;与此同时,长沙王正在宫中竭尽全力收罗禁军,准备带着惠帝出宫进攻大司马府。此刻长沙王军心未稳处于守势,为了延缓对方的进攻,长沙王派遣部将宋洪射火箭焚烧大司马府,而董艾则派人焚烧宫城西部一些楼观和宫城的西大门,千秋门(也称神武门)。
尽管失了先机,齐王仍想夺回政治上的主动权,为了监视惠帝,齐王在宫中安插了不少眼线,如今派上了用场。齐王派人潜入宫城联系黄门令王湖,让他将宫中全部驺虞幡都偷出来。齐王打算用驺虞幡对付长沙王,齐王部下举着驺虞幡绕宫城高喊:“长沙王矫诏!”
当年楚王就死在这驺虞幡之下,长沙王自然不会重蹈覆辙。驺虞幡只是惠帝的信物,如今惠帝本人都在长沙王控制之下,驺虞幡就成为一个没用的道具。长沙王让惠帝下旨,对外宣告:“大司马谋反,助者诛五族。”
黄昏时分,交战进入第二阶段,齐王发起进攻,血战开始了。《晋书》上说“是夕,城内大战,飞矢雨集,火光属天”,主战场就是皇宫内院。此时千秋门已经烧毁,大门两旁的楼阁火焰正炽,千秋门之后是皇家园林西游园,著名的凌云台就在这个园内,此时园中的亭台楼榭都有伏兵,宫城内诸殿、诸楼阁上也都布满强弓劲弩。
齐王的军队从缺口处潮水般涌进宫城,顿时箭矢如雨,从四面八方射来,齐王的军队予以还击,持弩仰射,并且杀入西游园与伏兵短兵相接。双方死伤都很惨重,尸体相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