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国造舰船志》第62章


“奴才于西法制造,向未讲求,竭力经营,罔益事理”。随后,兼管船政的重任压到了船政创始人沈葆桢的长孙、船政提调沈翊清肩上,命令由沈翊清负责会办船政具体事务。
沈翊清,字丹曾,对祖父创办、且自己从事多年的船政事业颇具感情,任职伊始很有一番振作中兴之意。沈翊清曾努力想争取两江和湖广建造长江炮舰和鱼雷艇的订单,但这些希望都被张之洞一一击破。眼看“建威”、“建安”两艘半成品军舰在江中白白耗损生命力而无可奈何时,令沈翊清乃至所有船政官员意外的是,事情在1903年居然遇到了重要转机。
转捩点来自于这级军舰的母型国法国,1900年庚子事变中参加对华军事干涉的法国,后来也根据《辛丑条约》分得一杯羹。此时,清政府已经从庚子事变的浑噩中渐渐恢复正常,法国政府也愿意与华重修旧好。和美国等国家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的形式有所不同,法国政府表示可以在庚子赔款的额度内,免去清政府对法交往中的积欠款项,而船政为建造“建威”、“建安”在法拖欠未付的设备款项,被法国政府纳入了以庚子赔款来抵销豁免的清单。不过,法国政府的豁免排除了军火订单,“建威”、“建安”舰所需的军火款项不得抵销。(20)随着外购装备款项的解决,当初因无钱提货而滞留在法国的蒸汽机、装甲等重要装备开始装船运华,冷清已久的“建威”、“建安”舰上,重又出现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随着“闽厂积欠料价,既已清偿,两舰拨归他省遣用,目下似无可须再求协助”,“建威”、“建安”的完工已不成问题,依循船政以往造成军舰后拨往他省、又使用省份自行解决人员薪饷和舰船保养费用的先例,二舰的无偿调拨提上了议事日程。似乎是要报当年求款不得的一箭之仇,福建船政这次干脆不再与外省商量,略过曾经一毛不拔的北洋和两广,直接宣布将把两艘“建威”级军舰拨给南洋水师使用。
对送上门来的两艘新军舰,两江总督魏光焘表示乐意接纳,特别派出南洋水师总兵徐传隆(中法战争时任“开济”舰管带)前往船政查验、接收,并顺带在闽雇募水手。至于未能列在辛丑赔款中抵付的“建威”、“建安”二舰武备价款86500两银,以及检验蒸汽机、添购各项所需物资的47200两银等,魏光焘照单全付,全部由江南筹防局具体筹款划拨给船政。
随着在法国订购的蒸汽机、火炮等设备的归来,至1904年,从开工开始已经分别耗去7年和6年时间的“建威”、“建安”终于完全组装完成,宣告竣工,可谓好事多磨。“建威”和“建安”的建造期在船政历史上创下记录,是船政建造耗时最久的军舰。(21)经航试、检验合格,当年6、7月间,二舰由南洋的舰员驾驶离开马尾,开往江苏省城江宁,加入南洋水师。经两江总督魏光焘任命,徐传隆担任“建威”舰管带,“建安”的管带职务则有原南洋水师“南瑞”舰管带叶伯洌УH巍#?2)
清末时代已经完工了的“建威”、“建安”。
“建威”、“建安”的到来,立即成为南洋水师的绝对主力,和四艘“江元”级长江炮舰一起构成了南洋水师清末时代最后的主阵容。在江南服役将近五年后,1909年清政府统一南北洋海军建设,统编全国军舰为巡洋、长江舰队。身为鱼雷炮舰的“建威”、“建安”,尽管其真正的用途是在大海之上猎杀鱼雷艇,但此时却根据其吨位少、吃水浅的特点,编入进长江舰队,以功能错位的形态纳入国家海军编制。根据入籍长江舰队时的统计资料显示,二舰的最高航速只有18节,常行航速仅有10节,相比最初22。5…23节的设计航速降低了不少。而据民国初年海军部档案显示,在1912年左右“建威”、“建安”配套的水管锅炉就已经老化不堪,全部需要更换,侧面证明其动力系统存在有某种质量或使用维护上的问题。这一情况的造成原因,尚值得进一步加以探讨。(23)如果这一档案记载属实,或许过慢的航速就是清末海军部没有把“建威”级军舰编入巡洋舰队、充当鱼雷炮舰的原因所在。
和当初主持、创议“建威”级军舰项目的大臣裕禄因为在庚子事变中自杀殉国,而没有能看到这两艘军舰驰骋海上的雄姿类似。设计、监造“建威”、“建安”级的法国洋员监督杜业尔,也没有能够看到这两艘军舰的竣工。任职监督期间,感受到船政经费窘迫,这位法国人越出自己的职权范围,突破船政使用每年额定经费为国家不计成本建造舰船的经营体制,主动帮助招徕建造外国商船的业务(最初称为“一号江船”,后出售给上海宁绍商轮公司,更名“宁绍”),想以市场化的经营模式来帮助解决船政的经费危机。不过杜业尔的举动非但未获得任何好评,后来还招致了诸如自作主张、擅订合约、合同造价太低、有营私之嫌等各种批评,1903年秋季以“遇事擅专”被解除合同,遣撤回国。此后,经营日益窘迫的船政,到了光绪末年,造舰活动便彻底终结,杜业尔参与设计,已经开工的“建翼”鱼雷艇也半途而废。由此,“建威”、“建安”二舰竟成了船政军舰建造历史的绝唱。(24)
革 命
1911年10月10日晚7时,湖北省城武昌城内传出阵阵枪声,辛亥首义爆发。当时武昌附近长江江面上停泊有“建威”、“楚豫”、“湖鹗”、“湖鹏”、“列”字等数艘海军舰艇,其中以法式风格浓郁的“建威”舰吨位最大,事实上居于队长地位。对于武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事变,江中舰只开始一概不甚清楚。直到入夜10时,“建威”舰管带郑纶接到了湖广总督瑞澂派专人送来的手令,命令其率两艘湖字鱼雷艇从速开往江岸,炮击民军阵地。因为炮火威力不强,所发挥的效果极为有限。
武昌被民军占领后,在鄂各舰人心日益浮动。“建威”舰帮带大副朱孝先和军官郑礼庆的思想都倾向革命,目睹革命风起,于是连番劝说管带郑纶带领军舰倒戈。郑纶表示“各舰艇所存弹药无几,若海军统制萨镇冰不来,事当易举”。(25)10月14日,鄂军都督黎元洪向武汉江面的海军军舰发出劝降书后,“建威”与部分舰艇正预备起义,突因第二天海军统制萨镇冰乘坐“楚有”率海军主力抵达武汉才告罢,否则“建威”势必成为辛亥革命中海军首义的领袖舰。
萨镇冰抵达武汉后,重新布署海军舰队构成,以与民军作战。“建威”的姊妹舰“建安”也一度被召至武汉,后又分别被派往两江一带。
11月2日,停泊在上海的清末海军“策电”蚊子船经革命党争取,在桅杆上挂起白色桌布宣告起义。“策电”舰起义的当事人回忆,“策电”在吴淞口举起白旗后不久,突然遇到“建安”舰入口,“用望远镜望见‘建安’舰上的官员们都站在炮台边,有的也用望远镜望着我舰,彼此都不动手”。让“策电”感到吃惊的是,吨位、火力都在自己之上的“建安”目睹“策电”悬挂白旗起义的情形,并未加以敌视,在与“策电”擦身而过时,“建安”还用旗语致敬。而后“建安”抵达上海杨树浦码头下锚,立即降下了龙旗,管带饶怀文也离舰上岸,几天后“建安”便加入海军起义行列。(26)几乎与此同时,11月12日,“建威”舰也随大批在宁军舰,在镇江江面起义,加入民军。
民国初年在马江航行中的“建威”舰。军舰舰尾舷外安设了供舰长散步、休憩的阳台,这种被俗称为“海军上将游廊”的设施,在当时的中国军舰上极为罕见。
1912年,民国北京政府成立,刘冠雄领导的海军部重新制定舰船部队编制,模仿前清巡洋、长江舰队的模式,设立第一、第二舰队。“建威”、“建安”仍隶属由长江舰队演变而来的第二舰队。1913年7月,国民党人发起旨在推翻袁世凯统治的讨袁战争,“建威”、“建安”均站在北京政府一方,参加了湖口、南京等地镇压国民党起义的作战。当年年末,深感到国内局势不稳,为了绥靖长江,通报信息,北洋政府特别任命“建威”舰舰长温朝仪为长江海军总稽查官,负责上海至武汉江段侦探、巡察。经温朝仪申请,北京政府同意“建威”舰隶属总稽查官直辖,成为游离于海军舰队之外,打上了温朝仪个人痕迹的特殊军舰。1914年,江苏省改组水警厅,温朝仪任第一厅厅长。根据其申请,“建威”舰又被划归到江苏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