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只有一条死路,还可走得,遂仰药自尽,俄军合趋吉林,转向奉天,所至蹂躏。清兵及官吏,无一敢抗,东三省几尽归俄人掌握。奉天将军增祺,鉴了寿山覆辙,遇着俄兵,事事听命。俄兵陆续增添,多至十八万人。等到北京议和后,俄使特别要挟,拟把东三省利权,一概取去。李相不从,俄使多方恫喝,强迫李相签押。东南督抚及士绅,联电力争,英日两国,也有违言,李相气愤成病,竟至不起。东三省事,暂从缓议。
至光绪二十八年,始由庆王弈劻,大学士王文韶,与俄使雷萨尔,订交收东三省条约。东三省的俄兵,限十八个月内,分三期撤退。此约定后,总道俄国如约撤兵,谁知俄国狡猾得很,第一次届期,只略略减退几名。第二次届期,俄兵一个不去,反在吉林增加兵额,中国不敢诘责。那时虎视东业的日本国,与英国密订攻守同盟,又联合了美国,劝清政府急开放满洲,作为各国通商场,免得俄人垄断。清政府就将此言照会俄使,俄使百计阻挠,俄兵又迁延未撤。于是日人不肯坐视,自与驻日俄使,直接会商,硬要俄国撤兵。俄使不允所请,竟致两国决裂,于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宣战,把辽东作了战场。
看官!你想这女掌男权,统辖全国的慈禧太后,女掌男权,统辖全国八字,正是西太后的好头衔。焉有不耽忧之理?立召满汉王大臣入宫,面议这事。当时满大臣领袖,要算庆亲王弈劻,汉大臣领袖,要算孙家鼐、瞿鸿玑。各人谈论多时,议定了一个良法,奏闻太后。太后道:“东三省系祖宗陵寝所在,关系甚大。汝等议定这么计策,可保陵寝无碍么?”庆王道:“俄日战线,想必不惹着陵寝,当可无虞。”太后道:“且电问各省疆吏,是否赞同?”庆王遵旨,即命军机处拟电拍发。隔了一天,各省将军督抚,多覆电赞成,复由庆王汇禀太后,太后就令拟好谕旨,颁发出去。谕云:
日俄两国,失和用兵,朝廷轸念彼此均系友邦,应按局外中立之例办理,着各省将军督抚,通饬所属文武,并晓谕军民人等,一体钦遵,以笃邦交而维大局,勿得疏误!特此通谕知之!钦此。
这道谕旨,乃就万国公法,援引局外中立一条,做了火烧眉毛的挡牌。两客交斗于门内,主人反作鼾睡,也是千古奇闻。复谕令驻扎俄日两国的钦使,咨照他外部,宣布中立意旨。俄国没甚答覆,只日本恰声请中国仍须防守,由驻日杨钦使电闻。太后遂派马提督玉昆带兵十营驻山海关,郭总兵殿辅带兵四营,驻张家口,复令驻日杨钦使,与日本郑重交涉,凡东三省的陵寝宫殿,及城池官衙,人命财产,交战国不得损伤。战后无论谁胜,东三省的主权,仍应归中国云云。日本总算应允,然后酌定全国中立章程,及辽东战地界限规则,颁布中外。
不到几日,辽左方面,鼓声冬冬,炮声隆隆,日俄两国的海陆军,竟开起战仗来了。太后甚注意日俄战事,每日饬人采购西报,叫德菱译呈。开战的起手,是海军交绥,仁川的俄舰,统被日军击沉。旅顺口黄金山下的俄舰,又遭日军轰没。嗣后乃是陆军对垒,日军入辽东半岛,连败俄兵,九连、凤凰、牛庄、海城等处,次第被日军占据。太后向德菱道:“俄大日小,不意反为日败。”德菱道:“行军全仗心力,不论众寡。日人此番打仗,上下一心,闻得男子荷械从军,妇人尽撤簪珥,充作军饷,所以临阵无前,屡次获胜。”太后点头,随又道:“日胜俄败,远东尚可保全,我的忧心,到也可消释一二了。”恃人不恃己,何足解忧?言未已,外面又递进西报,由德菱译出,呈与太后。太后接着,不觉惊异,正是:
优胜劣败,弱肉强食。
国运靡常,所视惟力。
欲知太后惊异缘由,试看下回自知。
慈禧后之喜谀好奢,曾见近今印行之《清宫五年》记,原书即德菱女士所著。本回第节录一二,而慈禧后之性情举止,已可概见。拳匪之乱,联军入京,为慈禧后一大惩创,至回京以后,不思发愤图强,犹恋恋于珠宝首饰,宝非所宝,不亡何待?荣禄为慈禧一生之忠仆,荣禄死而慈禧失一臂助,恤典特优,固无足怪。惟遗折中有精选官吏,及顾恤民力,培养元气等语,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慈禧胡不力行之耶?至如日俄之战,祸仍胎自拳乱,清庭不敢袒俄,又不敢袒日,仅守局部中立,坐视关东之横被兵革,未由保护,天下之痛心疾首,孰逾于此?当时或有以日人仗义,出于抗俄,为中国幸者。夫日本何爱清室?又何爱中国?不过报宿愤,争权势。昔俄以索还辽东抗日本,今日本遂亦以迫还关东抗俄,要之皆利我之东三省耳。观此回不能无恨于拳乱,并不能无憾于慈禧后。
第九十三回 争密约侍郎就道 返钦使宪政萌芽
却说德菱译出的新闻,乃是日韩特订条约。韩国疆域,由日本政府保护,一切政治,亦由日本政府赞襄施行。太后阅毕,便道:“韩国就是朝鲜国,当日马关条约,曾迫我国承认朝鲜自主,为何今日要归日本保护呢?可见外国是没有什么公法,如此过去,朝鲜恐保不住了。”何不切唇亡齿寒之惧?正在惊愕的时候,庆王弈劻,忽入宫禀报,俄舰逸入上海,由日使照会我外务部,迫令退出,现在双方交涉,尚未议妥,因此入奏太后。太后道:“现闻日胜俄败,一切交涉,总须顾全日本体面为是。”庆王道:“据奴才愚见,诚如圣训。”太后道:“我国虽弱,究竟是个独立国,也不宜令俄舰逸入,坏我中立。你去饬知外务部,电令南洋大臣,速迫俄舰出口!”庆王遵旨退出。太后复自语道:“外人论力不论理,辽东战局,究不知如何结果,京师相距不远,未免心寒。早知日俄有这番争端,不如暂住西安,稍觉安逸呢。”德菱在旁,也不敢多谈。
当日无别事可记,到了次日,京中谣言不一,盛传两宫又要西幸。有一个汪御史凤池,竟信为实事,做了一篇奏疏,阻止西巡,待太后临朝时,率尔上陈。太后阅毕,怒道:“日俄战事,我国严守中立,京城内外,一律安堵,为什么我要西巡?这等无稽之言,如何形入奏牍?”遂向庆王弈劻道:“速叫军机处传旨申饬,嗣后如有谣言惑众,应着步军统领衙门顺天府五城御史,一体拿办!”谁叫你想念西安?庆王唯唯遵谕,自然令军机处照旨恭拟,即日颁发。这也不在话下。
过了一年,日俄战事,还是未息,中国总算没有出险,不过将各省官职,裁并了好几处,且废制艺,试策论,兴办京师大学堂,把新政办了好几桩。又派商约大臣吕海寰,与葡使新订商约二十条,出使英国大臣张德彝,与英外部会订保工章程十五条,约中大旨,无非是保护两国工商,彼此统有些利益。只驻藏大臣有泰,恰来了一道紧急公电,报称英将荣赫鹏入藏,与藏官私自订约,请朝廷速与交涉,于是外务部又要着忙。是谓急时抱佛脚。原来日俄未战的时候,俄人曾南下窥藏,密遣员联络达赖,令他亲俄拒英。达赖颇被他运动,阴与英人龃龉。从前光绪十九年,清参将何长荣,与英使保尔,订定藏印条约,承认亚东开关,许英人通商。亚东在西藏南境,毗连印度,此约订后,英人尝从印度入境,至藏互市。达赖偏同他反对,种种掯阻,英商未免吃苦。只因俄人暗中袒护,英政府也未便发难。会日俄战起,英政府乘机图藏,令印度总督,遣将荣赫鹏率兵深入。荣赫鹏遂带了英兵三千,印兵八千,廓尔喀兵三千,及工兵二千,长驱北向,攻入藏境。看官!你想这腐败不堪的藏民,哪里能敌他纪律森严的英将?达赖不知厉害,竟召集一班番官,向释迦佛前,祈祷了好几次,居然仗着佛力,令番官一齐出来,与英将接仗。两下对垒的时光,相距还差数百步。那英兵的枪炮,已是扑通扑通的乱响,藏官不知何故遭瘟,都是应声而倒。想是佛来接引,令往西方享福,故无病而亡。前队既毙,后队自然逃走。英将率众追赶,自江孜北进,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及到拉萨,这位主持佛教的达赖喇嘛,早已闻警远飏,逃到库伦去了。何不请韦驮保护?达赖一遁,城中无主,还亏噶尔丹寺的长老,仗着胆出迓英军,与他讲和。英将荣赫鹏,遂趁势恫喝,迫他立约十条,不由寺长不允。签约后,方经驻藏大臣有泰探悉,电达清廷,清外务部茫无头绪,由尚书侍
小说推荐
- 历史通俗演义--清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
-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自序 革命功成,私史杂出,排斥清廷无遗力;甚且摭拾宫阃事,横肆讥议,识者喟焉。夫使清室而果无失德也,则垂至亿万斯年可矣,何至鄂军一起,清社即墟?然苟如近时之燕书郢说,则罪且浮于秦政隋炀,秦隋不数载即亡,宁于满清而独水命,顾传至二百数十年之久
- 最新章:-清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第194章
- 历史通俗演义--南北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
- 正文 第一回 射蛇首兴王呈预兆 睹龙颜慧妇忌英雄第一回射蛇首兴王呈预兆睹龙颜慧妇忌英雄—世运百年一大变,三十年一小变,变乱是古今常有的事情,就使圣帝明王,善自贻谋,也不能令子子孙孙,万古千秋的太平过去,所以治极必乱,盛极必衰,衰乱已极,复治复盛,好似行星轨道一般,往复循环,周而复始。一半是关系人事,
- 最新章:-南北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第203章
- 历史通俗演义--明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
- 自序 有明一代之事实,见诸官史及私乘者,以《明史《明通鉴》及《明史纪事本末》为最详《明史《明通鉴,官史也《明史纪事本末,私乘也。尝考《明史》凡三百三十二卷《明通鉴纲目》凡二十卷《明史纪事本末》凡八十卷,每部辑录,多则数千百万言。少亦不下百万言,非穷数年之目力,不能举此三书而遍阅之 况乎稗乘杂出,代有
- 最新章:-明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第171章
- 历史通俗演义--唐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
- 昔石晋刘昫暨史官张昭远等,纂成唐史二百卷,历述唐朝二百九十年事,后人少之,谓其纪次无法,事实零落,于是宋仁宗庆历年间,复出新编,都二百二十五卷,计十有七年而始成,主其事者为欧阳修宋祁。夫欧宋为北宋名儒,视刘昫张昭远辈,文名较盛,又经十余载之征文考献,凡五代时之未曾刊行者,至此已尽流传,据以参证,应得
- 最新章:-唐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第206章
- 世界列国史演义丛书--美国史演义
- 马萨诸塞州普利茅斯港“五月花号”泊靠海湾,木制帆船,粗麻缆绳。岸边木屋散落,室内木床、木桌。屋外菜地葱绿,篱笆整齐有序,锄头、木铲落于地旁。小山坡上耸立着一块大墓碑,铭刻所有死者姓名,四周缀满野花。印第安人雕像站立一旁,活生生一幅开发美洲之图像。是年1620 年,正是中国明光宗泰昌元年 有人云“美国
- 最新章:-美国史演义-第62章
- 世界列国史演义丛书--英国史演义
- 翰海波涛汹涌,英人崛起西洋,艰难创业出名王,多少贤臣良将 曾号日不落国,转瞬天畔斜阳,一篇演义话沧桑,权作渔歌樵唱—调寄《西江月 话说人类文明,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倏忽已然6000 余载 那文明大舞台上,可说是好戏连台,重头名角依次亮相,小丑龙套穿插其间,数百个民族和国家,今日你鼎盛富强,明日他发达兴
- 最新章:-英国史演义-第73章
- 历史通俗演义--两晋演义 作者:蔡东藩
-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两晋演义 自序《晋书》百三十卷,相传为唐臣房乔等所撰,盖采集晋朝十有八家之制作,及北魏崔鸿所著之《十六国春秋》等书,会而通之,以成此书。独宣武二帝纪,与陆机王羲之传论,出自唐太宗手笔,故概以御撰称之,义在尊王,无足怪也。后书评论《晋书》之得
- 最新章:-两晋演义 作者:蔡东藩-第189章
- 历史通俗演义--民国演义 作者:蔡东藩
-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序 治世有是非,浊世无是非。夫浊世亦曷尝无是非哉?弊在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群言厖杂,无所适从,而是非遂颠倒而不复明。昔孔子作《春秋,孟子距杨墨,笔削谨严,辩论详核,其足以维持世道者,良非浅尠,故后世以圣贤称之。至秦汉以降,专制日甚,文网繁密
- 最新章:-民国演义 作者:蔡东藩-第289章
- 清末民初历史演义
- 作者:董郁青/濯缨子【由文《清末民初历史演义》全书小引 民国二十五年(1936)季春 下浣濯缨子董郁青 记于斗斋久电灯光下《清末民初历史演义》重刊序一 1923年间,我在学校读书时,看到天津《益世报,很喜欢看它的副刊《益智粽。记得最清楚的是《清末民初历史演义,那时正写到慈禧病重时,向李连英问及光绪情
- 最新章:第58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