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词典评》第9章


樾帕恕!?br />
那么,既无书信可通,不知道仙女现在正在哪里呢?她为什么还不寄信给我呢?她到底心里在想着什么呢?……叠唱〃人在谁边〃,叹息反侧。
〃今夜玉清眠不眠〃,〃玉清〃也是仙家语。道家诸天界,最高是大罗,民间传说里还一直都有〃大罗真仙〃的说法,而玉清正是从大罗而来……大罗生三气,化为三清天,也就是说,大罗天生出了玄、元、始三气,分别化为玉清、上清、太清三般天界,是为三清天。现在我们还经常可以在一些名山道观里看到大罗宫、玉清宫、上清宫这样的名字,这都是从道家的诸天传说而来的。 
玉清同时也是一位仙女的名字,在人间也留下了几多美丽的故事。据唐人笔记,玉清姓梁,我们该称她为梁玉清,她是织女星的侍女,在秦始皇的时代里,太白星携着梁玉清偷偷出奔,逃到了一个小仙洞里,一连十六天也没有出来。天帝大怒,便不让梁玉清再作织女星的侍女,把她贬谪到了北斗之下。 
但是,无论是玉清天,还是玉清仙女,在容若的词里并不会构成矛盾的解释,它们都可以并存于容若这同一个用典手法之中。那么,〃今夜玉清眠不眠〃,也就是容若在惦记着那位仙女:今夜你在玉清天上可也和我一般的失眠了吗?……容若自己的无眠是这句词里隐含的意思:正因为我无眠,才惦记着你是否和我一样无眠。 
容若是在思念着一位仙女吗?这世间哪来的仙女?这,就是文人传统中的仙家意象了。仙女可以指代道观中的女子,也可以作为女性的泛指。
写爱情诗,毕竟无法直呼所爱女子的名姓,所以总要有一些指代性的称谓,比如前文讲过的谢娘就是一例。更多的例子是用古代的美女名字或者传说中的仙女名字。早从宋玉的《神女赋》,以至曹植的《洛神赋》,神女(仙女)的传统便创建而绵延,而仙家又和道教关系密切,在唐代,皇室贵族女子出家而入道观,在原本就以开放著称的大唐盛世之下,道观便往往成为了才女们的文化沙龙,使得文人名士们趋之若骛,衍生出一段段风流俊雅的爱情故事。 
所以,仙女的意象早已经渐渐地固化成了一种文化符号,许许多多复杂的意思尽被凝炼在这一个小小的符号之内,使诗词的语句越发简短,而所蕴涵的意义越发无穷。随着传统的不断积淀,诗词也越发显得像是一种符号体系,我们只有具有了悠游于与诗人们同样的符号体系之内的能力,才能够领略出诗词那凝练的语句中浅层与深层的多项歧义。这也正是诗词作品的魅力所在。 
第29节:采桑子(彤霞久绝飞琼宇)(2)
词的下片,由天上回落人间,由想像仙女的情态转入对自我状态的描写。〃香消被冷残灯灭〃,房间是清冷的,所以房间的主人一定也是清冷的,那么,房间的主人为什么不把灭掉的香继续点燃,为什么不盖上被子去暖暖地睡觉,就算是夜深独坐,又为什么不把灭掉的灯烛重新点起? 
因为,房间的主人想不到这些,他只是静静地坐在漆黑的房间里〃静数秋天〃,静静地计算着日子。也许仙女该来信了吧?也许该定一下相约的时间了吧?也许再过几天就可以收到仙女的音讯了吧?等待的日子总是过分的难捱,等待中的时间总是过分的漫长。待到忽然惊觉的时候,才发现〃又误心期到下弦〃。 
心期,即心意、心愿。就在这一天天的苦捱当中,不知不觉地晃过了多少时光。
这末一句,语义朦胧,难于确解,但意思又是再明朗不过的。若〃着相〃来解,可以认为容若与仙女有约于月圆之日,却一直苦等不来,捱着捱着,便已是下弦月的时光了;若〃着空〃来解,可以认为容若以满月象征团圆,以下弦月象征缺损,人生总是等不来与爱侣团圆的日子,一天一天便总是缺损之中苦闷地度过。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第30节:采桑子(桃花羞作无情死)(1)

采桑子(桃花羞作无情死)
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窗间伴懊侬。
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
这首《采桑子》,看上去只是一首泛泛的伤春自怜的小令,其实另有本事。
〃桃花羞作无情死〃,桃花,是个艳丽娇柔、多情婉转的意象,花开总要花落,而桃花的落地却是不甘心的,因为它是多情的话,无法接受无情的死。和人一样,多情的花总要有某种多情的死法。 
〃桃花羞作无情死〃是从桃花而言,接下来的〃感激东风〃是从观花的容若而来的。感激东风,把娇红的桃花吹落,没有任它委于尘土泥泞,而是吹它飞进了容若的小窗,让它来陪伴容若这个正陷于烦恼郁闷的才子。……懊侬,就是烦恼、懊恼的意思,这里是指称烦恼中的容若。 
下片开始,〃谁怜辛苦东阳瘦〃,是容若的自况。
东阳瘦是南朝沈约的典故,沈约也是和容若一样的美男子,也一样的才调高绝,我们现在得以欣赏四声分明、抑扬顿挫的诗词音律,还得要感谢沈约这位音律研究的开山鼻祖。沈约曾作东阳守,人们便称他为东阳,这是古人一种习惯的称谓方式。沈约在一次书信中谈到自己日渐清减,腰围瘦损,此事便成为了一个典故,习见的用法是〃沈腰〃或〃沈郎腰〃……前者如李后主的名句〃沈腰潘鬓消磨〃,后者如许庭〃东君特地、付与沈郎腰〃。有趣的是,沈约的腰肢消瘦本来是愁病所损,但一来因为六朝时代特殊的审美品位,二来因为沈约素来有美男子之称,故而沈腰一瘦,时人却许之为风流姿容。 
容若用沈约之典也最是风流自况得得体,因为容若和沈约有太多相似的地方,除了才情与姿容之外,他们都有一副孱弱易病的身体,也都是各自时代里为人欣赏、为人仰慕、为人效法的模特。……容若二十四岁那年刊刻的第一部词集题为《侧帽词》,用的是北朝独孤信的典故:独孤信姿容绝代,大为时人所慕,一天他出城打猎,回来的时候不小心被风吹歪了帽子,独孤信要急忙赶在宵禁之前回城,并没有留心到这个小小的细节。等到第二天,城里却突然出来一件怪事:满城的男子们尽是歪戴帽子的造型,流行就是这样,比风吹得还快。 
容若词集用独孤信侧帽的掌故,正是贵公子风流自赏的姿态,和消瘦的沈约正有一拼。所以,容若以东阳瘦的掌故自况,自是贴切得很,同时也交代了自己正在病患愁闷之中,无力出门,故而需要那窗外飞来的多情桃花的陪伴。 
〃春慵〃,是说自己之所以身心如此慵懒,非关他事,只因为春天将尽。
……但是,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脱自王次回的〃个人真与梅花似,一片幽香冷处浓〃。王诗有个主语〃个人〃,容若化来的句子却没有主语,凭空生出了几多歧义。如果主语是桃花,这就似是在说,桃花虽艳,却不及芙蓉的清幽,纵然在寒冷的地方也散发着浓浓的芬芳。……这里又可有两解,一是桃花不及芙蓉可以在冷处有浓香,二是桃花不及芙蓉,桃花落到了房间里寒冷的角落,偏偏幽香更甚。这两个解释,在文法和意思上都是通畅的。 
第31节:采桑子(桃花羞作无情死)(2)
但是,如果浓的是〃幽香〃,那么〃冷处浓〃显然不是在说芙蓉,因为芙蓉和桃花一样,也是属于春夏季节的,所以,只有王次回原句中的梅花才真正堪当此喻。而容若把王诗原句中的〃幽香〃换作了〃幽情〃,这一字之差,涵义迥异。〃幽情〃应当是人的情愫,是容若自己的情愫,是容若自比为〃不及芙蓉〃。 
但是,新的歧义又出现了:芙蓉在这里是个凭空而来的意象,上无所承,让人很难搞清楚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而且芙蓉和〃冷处〃恐怕也很难搭上关系。
芙蓉是什么?一般而言是指荷花。荷花在诗词里有很多名字,比如菡萏,李璟的名句有〃菡萏香销翠叶残〃;比如芙蕖,苏曼殊诗有〃笑指芙蕖寂寞红〃,总之这个意象是与容若的词中场景难以合拍的。 
问题到底在哪里呢?这还要从容若这首《采桑子》的写作背景说起。
这时候的容若虽然年纪还轻,但早已经拜了名师,熟读了各种儒家?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