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福积德造命法》第25章


龋≡诩依锸苋斯┭蛑笔茏铮 彼茉谄都狭⒚嬲诺孟拢孀栽冢〔啤⑸⒚⑹场⑺坏愣疾欢模牡厍寰话怖帧?凑飧錾缁幔拖窨聪芬谎簧缁嵘系娜颂焯熳分鹈爬缁岽笾谘菹罚谝慌钥聪贰U飧鋈巳肥挡皇瞧胀ㄈ耍庹嬲侵腔哿⒚暮醚印H松谑溃非笮腋C缆娜松腋C缆皇遣聘唬膊皇堑匚弧K砸芄凰秤Α昂闼持谏嫦补Φ隆保獠拍苷嬲腋C缆?br />
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
‘贵’是富贵,能够安于富贵;‘贱’是贫贱,能够安于贫贱。“贫富”是从财富上说的,多财是富,少财为贫。‘贵贱’是从社会地位上说的,贵是地位高的,贱是地位低的。
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生死自在”就把所有顺逆境界包括了,无论处顺境、处逆境,无不自在,正是所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得大自在,这是真正的人生。真正真实的幸福,没有大学问,没有真实的功夫做不到。由是可知唯有“觉者”才能安身立命,迷的人没有法子,天天胡作妄为,愈陷愈深。所以佛常常在经上说之为“可怜悯者”,真正可怜!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
‘俟’是等待,‘修身’等待我们的命运改变、改造。改造命运并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做得到的,是要有时间之累积,要勇猛精进,并且与自己的勤、惰、迷、悟有很大的关系。一定要觉而不迷,正而不邪,还要勇猛精进,再假以时间,一定能得到效果。
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
‘修’就是修正。“行”就是行为,思想、见解、造作,这些都属于行为。说了‘身’就包括心、包括语。身、语、意三业有过失、有恶意、有恶行,要把它改正过来。‘治’就是对治,要用方法对治。
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
‘觊觎’是非分希望善报、善果早一点来,这个心是妄心,这一念是障碍。古人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只要勤于耕耘,它自然有收获,何必要天天去求?这是把实修的方法教给我们——什么都不要求,只管断恶修善,到最后什么都得到了。不必求,样样都得到了;有求反而得到的有限,求一桩,就得一桩,多可惜!若不求就样样都得到了。为什么说不求样样都得到?因为你不求,样样都是性德显露,与性德相应,所以样样都得到。若有所求,则修德不与性德相应,故所得者有限。
实在讲,了凡居士他所得到的是修德,还不是性德,因为他还是有所求——先求功名,然后再求儿女。他有求,求一样就得一样。如果他一切希求的念头都没有,唯一修身积德,则他样样都圆满。他没有求寿命,寿命也延长,他的寿命只有五十三岁,以后活到七十四岁。
‘觊觎’是非分的希望,要把一念非分希望的心除掉。‘将迎’,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攀缘”,把攀缘的心也要去掉。‘皆当斩绝之矣’,把它断除,没有丝毫非分的希望。如理的希望就是我们的生活能过得很安稳,三餐吃得饱、睡得好、穿得暖,这就够了!衣食不缺,生活安稳,小房子住得很舒服,费用少,生活容易。一般人要求奢侈、豪华,讲求派头,不知道要付出多少的辛劳,这是得不偿失。自己纵然有能力、有福报,应当给大家共享,那你的福报就是积德——积百世之德,你的子子孙孙都享受不尽。所以有余福一定给大众去享受,这才是真正聪明有智慧的人。所以一定要有耐心,何必求福报提前的到来!
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实学’是真实的学问。‘直造先天之境’,就是佛法讲的“返本还源”,也就是说自性流露,不是凡夫的境界。这里面有真乐,法喜充满,真正是离苦得乐,这是觉悟的人所求的。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这是教他“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的修行方法,这叫“圆修圆证”——《华严》上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修一切修”,秘诀还是‘无记无数,不令间断’,这就是常讲的不间断、不夹杂,这个功夫很重要。要不要记数?云谷禅师传给他不必记数,只要求不间断。古德有很多要求我们从记数下手,原因是什么?我们懈怠懒惰。所以每一天老老实实的定一个数字,一天念一万声,一定要念满一万,来对治懈怠懒惰的毛病。不记数,有时候就忘掉。像了凡这样的人非常老实、认真,教这种人可以不必记数,记数反而是夹杂。他真学、真做、真精进,所以就教给他不间断、不夹杂。法门平等,无二无别,关键就是要一门深入。古人从读经下手的非常普遍,不管是念经还是念咒、持名,都要以清净心、平等心、恭敬心一直念下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无心’两个字很重要,这两个字是关键的所在。‘无心’就是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袁了凡虽然和云谷禅师两个人在禅堂里,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他没有到无心的程度。他只是一点信心把烦恼伏住,不是定功;他相信一切皆是命运,相信因果报应。所以云谷禅师教他更进一步,要“修定”。持准提咒是修定——妄想、执着没有了。真性就显露出来了。佛在大乘经上常说的“法尔自然”,就是净宗所讲的一心不乱,这是佛门里面修证的目标,也就是圆满真实的功夫。功夫到了,‘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就是我们常讲“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一句佛号如此,念经也是如此。我们念《无量寿经》——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经一样达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可见得方法,手段不相同,原则、原理、目标完全是相同的。到念头不动的时候,感应自然就现前了。
所以做功夫,大致上分三个等级——上乘的功夫,理一心不乱;中等的功夫,事一心不乱;下等的功夫,功夫成片。修学一定从功夫成片,再提升到事一心不乱,晋级到理一心不乱。所以我们功夫达到第一个阶段时,不可中止,不要满足,一满足就不能提升了。
功夫成片的上乘,已有生死自在的可能——想那一天走,就那一天走;想什么时候走,阿弥陀佛就什么时候来接引你。虽到这个境界——生死自在,最好还在世间多住几天。为什么?经上讲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于西方世界修一百年,住在这个世界磨练磨练。第二个更大的意义是多劝几个人往生。我们自己去了很好,若是能带一批人去,那不是更好!所以就不妨把目标着重在帮助别人,在化他。“自行化他”,功德是圆满的,这样才能报答佛菩萨的深恩大德,帮助佛接引众生。有求必定有得,也就是‘灵验’。
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
古人跟我们现在不一样,有名、有字、有号。“名”是父母取的,决定不能改变。要是把自己的名字改掉了,这是大不孝。父母给你取的名,就是父母对你一生的期望,你把名字改掉,对于父母的希望忽略了,这是真正的不孝。古时候名、字之外再用“号”。用号的在社会上是比较有身分、有地位了。
古人成年之后,没有人再称他的“名”了,这是对他尊敬。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在没有行冠礼之前,大众皆可以称他的名,行了冠礼之后,表示他已成年了,如果称他的名就是对他不尊敬。那要怎样称呼呢?就是在行冠礼时,他的同辈、兄弟、同学、朋友送他一个“字”,从此以后称他的字,不称他的名,一生都是如此。纵然将来做官,朝廷上皇帝也称他的“字”,不称他的“名”。若称名,必是他犯法有罪了,他要被判刑罚罪。这些称呼上的常识,不可不知道。
若对他更恭敬,“字”也不称了,称他的“号”,或是出生地名——他是某一地方出生的。表示这个地方出了这样一位受人尊敬的大人物。称地名是最恭敬、最尊敬的。譬如清朝的李鸿章,当时很受大众尊敬,名、字、号都不称,称他“李合肥”——他是合肥人,佛门里也是如此,到达最尊敬的时候,名、字、号都不称了,往往称寺庙或地名。像我们称智者大师为“天台大师”——他居住在天台山;“慈恩法师”——是慈恩寺的窥基大师。
‘了凡’、?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