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福积德造命法》第43章


挥腥酥傅悖侵皇且桓鲈錾显担蝗绻挥姓飧龈7郑傅隳愕玫椒缢坏挥懈#龊Ψ炊戳耍馐敲挥懈7窒硎堋K钥吹礁1ɡ戳瞬灰断玻裁茨兀肯胂胱约耗懿荒芟艿昧耍?br /> 读了《了凡四训》,真的一点也不错,确实一个普通的凡夫“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不懂得这个道理,不晓得改过,不晓得修善,你的命运里没有变数,只是常数。唯有真正懂得积善改过,那就有变数了;真正改造了命运、创造了命运。我们在这一生,看到许多的事,儒、佛所讲的道理完全证实了。
‘后生少师,弱冠登第’,‘弱冠’是二十岁,‘冠’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二十一、二、三岁都叫弱冠。也就是他年纪轻,二十一、二岁中进士——进士及第。这是过去最高的学位,等于现代的博士,拿到博士学位了。
‘位至三公’,他以后做官,做到了少师。‘三公’就是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也是三公,位置比太师、太傅、太保稍微低一点。以现代的地位相比,大概是国策顾问的地位,也就是皇帝的顾问,皇帝有什么困难的事情要向他们请教,所以地位很高。
‘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古时候做官的确是荣宗耀祖。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虽然是一介平民,他现在做到这样高的官位,皇帝要追封他的祖父、曾祖父,也跟他官爵一样。他的曾祖父、祖父,朝廷也封为少师——这是古代的荣宗耀祖。
我们今天奖励行善,政府表扬好人好事。实在讲,古时候这种表扬比我们现在表扬有力量,教育的意义更深。因为子孙对国家有贡献,国家对他的恩惠可以追加到他的远祖。今天表扬好事是你个人而不及尊长,古代的追封加到曾祖三代如其官。在我们肉眼看,好像人已死了多少年了,有什么意义?其实不然。这是优良教育的深意,使知自己成就,亦必赖祖宗之积德修善,报在子孙之事实。明乎此,焉有不肯修善之理?此事若就佛法中讲六道,帝王的追封,不管他在那一道,荣耀实际上他也能得到。他如果是在鬼道,一切鬼王都尊敬他;他是大善人,必定受天帝鬼神的尊敬。所以这种教育的意义,实际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子孙贵盛,至今尚多贤者’,因为世代积德积得厚,杨荣以后就变成世家。一直到了凡这个时候,他们家里世代皆有贤人,既贵且盛。
鄞人杨自惩。初为县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时县宰严肃。偶挞一囚。血流满前。而怒犹未息。杨跪而宽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自惩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况怒乎。宰为之霁颜。家甚贫。馈遗一无所取。遇囚人乏粮。常多方以济之。一日有新囚数人待哺。家又缺米。给囚。则家人无食。自顾。则囚人堪悯。与其妇商之。妇曰。囚从何来。曰。自杭而来。沿路忍饥。菜色可掬。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后生二子。长曰守陈。次曰守址。为南北吏部侍郎。长孙为刑部侍郎。次孙为四川廉宪。又俱为名臣。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
‘鄞’是浙江宁波,在明朝称“鄞县”,现在称宁波。‘杨自惩’先生,‘初为县吏’,在县政府里当差——相当现代科长、科员这样的职位都叫“吏”,“县吏”是不太高的职位。他‘存心仁厚,守法公平’,这个人心地厚道,正直清明。
‘时县宰严肃,偶挞一囚,血流满前,而怒犹未息’,从前县长兼理司法(现在是政务跟司法分开了,司法由法院、法官去处理),县长就是法官,他要兼理司法。有一个罪犯,问口供不说实话,狡辩!县长就发脾气生气了!给他用刑,打得很重,血流满地;可是县长怒气还没息。
‘杨跪而宽解之’,杨自惩看到这情形,就替囚犯求情。‘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这个囚犯犯的罪很重,教人看了就生气!不得不怒。
‘自惩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况怒乎!宰为之霁颜’,其实说这样的话要有相当的胆识,这是直谏!如果长官不接受,怪罪下来,很麻烦。假如这个长官相当贤明、明理,他不会怪罪,这是提醒他。‘上失其道’,‘上’是指政务官,不敢指皇帝,也就是指省市县长。国家的政治教育没有办好,这叫‘失道’。‘道’是什么?道就是君、亲、师。我们做地方官员主持县政,没有做到亲、师的本分,没有真正爱护老百姓;百姓犯过了,我没有教得好,这就是‘上失其道,民散久矣’。‘散’是无所适从,无有依靠。政教要上轨道了,老百姓皆有一个原则可以依靠。
中国从刘邦建立政权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孔孟,制定教育政策,用孔孟的思想教导百姓。在这以前,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说之多教人无所适从。诸子百家留下来的典籍,每人有自己的主张,每人有一套说法,看看都很有道理;这么多的主张,这么多的讲法,我们到底依那一个?所以一定要在诸子百家里选择一家,大家都觉得他的主张可以接受,各种不同的民族也能够适应,取这一家为主,以诸子百家来辅助,这样确立了国民教育宗旨。
我们的道统主流是孔孟,从汉高祖制定一直到清朝都没有变更,自然成了中华民族的道统。孔孟教给我们五伦十义,这是我们要遵守的原则,这就是道。五伦讲人与人的关系——最小的指居住在同一个房间的夫妇。丈夫要怎样做好丈夫的本分,妻子要怎样做好妻子的本分;分就是义务,你要尽到你的义务——夫妻和合是家庭兴旺的基础。室的外面就是家——家中上有父母,下有儿女,中有兄弟。每个人的身分不相同,义务责任就不一样。每个人应尽自己的义务职责,这叫“天职”——不是别人派给你的;这就是“道义”,天然的叫“道”。家之外是社会、国家——上有领导人是国君;下有被领导的人,那就是臣,平辈的有朋友。“五伦”是夫妇、父子、兄弟、君臣(领导与被领导)、朋友;从内向外扩展,则“四海之内皆兄弟”,所以五伦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大团结。我们这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大家族——“中华民族”,这是道。
古圣先贤心目中从政者即是伟大人物,称为“大人”——负有对人民教育、养育、领导之天职。教导人民、教他一举一动,使他的见解、他的思想、他的思考有个范围(伦理道德),不能超越范围,人怎么会作乱!怎么会做坏事!再加以道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薰陶。儒家基本教育的目标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代学校已经不教这些课目,疏忽人文而重科技,老百姓的思想、见解、所作所为没有一个准则了。这就是教我们看到别人犯罪,回头想想自己为官做得不够好。
‘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对于他犯罪的动机、犯罪的行为,我们真正知道了,要同情他,要哀悯他,不能因破案而欢喜。为什么不能欢喜?因为我们自己的责任没有尽到。
‘喜且不可,而况怒乎’,破案尚且不可欢喜,又怎么可以发脾气!从前做官、做县市长,至少是个举人(何况大多数县市长都是进士及第的),所以一提醒,他马上觉悟了。
‘宰为之霁颜’,这是很有胆识的劝谏,而县官一经提醒就觉悟了,就息怒了。从这个地方我们能见到杨先生的智慧、德性、见地,都很了不起。所以他在公门好修行,多行善事。
杨先生‘家甚贫’,在从前做官只靠俸禄,是不会发财的,所以退休后真是两袖清风——一生清贫的人非常之多;如果做官告老还乡而富有的,就是贪官污吏。否则钱从那里来?因为以前念书人不会去做生意。如果官做大了,对国家有大的贡献,那么国家有奖励,送你多少田宅,这是相当的富有。如果是平常一个官吏告老还乡,都是相当清寒,何况杨先生只是县政府里的一个小职员。
‘家甚贫,馈遗一无所取’,他不接受人家送礼。有人要拜托他,尤其是犯了案子的人(犯法的囚犯),总想说一点人情,能够得到好一点的照顾,或者刑罚判得轻一点——可能他的职位掌管这些事,于是人情就免不了。他总是秉公处理,不接受别人送的礼,十分清廉,很难得!
‘遇囚人乏粮,常多方以济之’,从前囚犯的粮食很少,有时在递解的路上常常缺乏粮食,没东西吃,杨先生总是尽心尽力,设法救济他们。
‘一日有新囚数人待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