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英雄》第497章


与美国一样,日本国内也在增兵问题上遇到了麻烦,只不过是不一样的麻烦。
在长崎毁于核打击的刺激下,日本全国上下仍然对这场战争保持着一股近乎于疯狂的漏*点,即便已经有部分日本人醒悟了过来,可是在日本各地,踊跃参军的年轻人仍然大大超过了日军的征兵规模。
主要问题就是,日军的训练水平、以及生产武器装备的能力远远跟不上战争消耗。
日军在战场上的拙劣表现,与日军的训练水平、以及使用不太顺手的美制武器装备有很大的关系。在总结教训的时候,一些偏执的日军将领甚至认为,这是日军伤亡惨重的最主要原因。
如此一来,如果不能解决这两个问题,日军的表现就不会好起来。
受此影响,在增兵问题上,日本当局一直举棋不定。不增兵的话,日军在中国战场上肯定会以惨败收场,特别是在北京会战打响后,东北军表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让日本国内上下都认为,日军兵力太少了。增兵的话,很有可能造成更大的伤亡,最终因为承受不起伤亡而不得不承认战败。
站在日本当局的立场上,是否增兵就是一场赌博,准确的说是增加押上的筹码。
别忘了,日本本来就是一个具有赌徒性格的民族。在已经押上了不少筹码,而且未见得会输得一干二净的情况下,日本当局很有可能做出错误判断,认为通过增加筹码,能够把之前赔掉的全都赢回来,从而铤而走险。
只不过,在二零一五年的二月份,日本当局肯定无法向北方战场增兵。
事实上,以日军的扩充速度,即便在一个月之后,也不见得能够增派作战部队。
如此一来,在东北军恢复战斗力的这一个月里,美日联军没有能力发起反击,最多只能加强在华北地区、特别是唐山与承德的防御部署,做好抵抗东北军战略反攻的准备,也就让东北军能够安心休整。
毫无疑问,就算打掉了集团军,东北军也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打下唐山与承德。
如此一来,是否围歼集团军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做出这一判断之后,罗耀武也就放弃了继续打下去的想法。
既然得等到一个月之后才有能力攻打唐山与承德,为什么不让已经疲惫不堪的将士们放下武器,好好的睡上一觉呢?
终章 走向胜利
随着东北军主力部队陆续撤出战斗,京津大会战正式宣告结束。
从台海战争算起,京津大会战无疑是这场战争中的重大转折点,现实意义不亚于苏联卫国战争中的斯大林格勒会战、以及太平洋战争中的中途岛海战。在此之前,主动权一直掌握在美日台联军手中。虽然中**队的千万将士做出了不懈努力、付出了惨重代价,但是一直没能扭转战局,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在此之后,美国在付出了无法承受的惨重伤亡之后终于做出了撤军决定,战争主动权受次落到中**队手中。正是如此,京津大会战也被认为是中**队发起战略反攻的。
不可否认,中**民在这场大会战中也付出了惨重代价。
虽然谁也说不准,为了扭转战略局面,到底有多少中**民在这场会战中丧生,因为没有任何人能够准确统计出平民伤亡,更没人知道,在敌后战场上,到底有多少游击队官兵壮烈殉国,但是按照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随后公布的消息,仅在正规作战中,东北军的七个主力集团军、五十六个新编集团军与五支民兵纵队就有三十七万余名官兵阵亡,伤员更是多达一百四十余万。
如此惨烈的代价,远远超过了过去任何一场大规模会战。
即便将这场大会战分成天津会战与北京会战,即把伤亡数字分开计算,其损失规模也在这场战争中名列前五。
由此不难理解,罗耀武为什么要急于撤回主力部队。
七个主力集团军中,除了镇守北京的第十五集团军之外,其余六个全部伤亡过半,持续作战时间最长的第十六集团军仅剩下不到五千人,第四十集团军只有八千多人,第三十九集团军与第六十五集团军各有一万余人,即便是第二十七集团军也只剩下了一万七千余人。但是比起第二十六集团军,这五个集团军还算好的了。在美日联军退出天津主城区的时候,第二十六集团军只剩下了不到三千人。
仅仅这六个主力集团军就有十八万余名官兵阵亡
如果按照阵亡比例计算的话,这也是各场会战中,主力集团军在全部阵亡将士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一场。
这也很好理解,在之前的会战中,东北军还能用空间换时间,为了保存主力,罗耀武往往会让主力集团军提前退却,避免出现过大的人员伤亡。退到京津地区,背后就是首都,再也无路可退,只能让主力集团军在前面死扛。
惨重的伤亡,带来的是意义重大的胜利。
虽然在后来,有很多人抨击罗耀武,认为在廊坊反击战之后,罗耀武贪功,让本来就没有多少主战装备的东北军连续发起反攻,造成部队伤亡惨重,损失了十多万名实战经验丰富的官兵,影响到了后面的战略反攻,但是必须承认,如果没有连续发起的四次反击,东北军就无法在夺回廊坊之后把美日联军赶出京津地区,也就没有可能在此之后发动战略反攻,胜利更是无从谈起。
不管怎么说,包括刘诚志与陈必时在内的绝大部分人都认为,罗耀武的军事才能,特别是战略局势的判断与把握能力大大超过了其他人。也正是从此之后,陈必时逐渐退居军事指挥二线,不再参与前线作战指挥,刘诚志也很少干预前线指挥,将随后的战略反攻重任交给了罗耀武。
虽然与战略反攻时期的几次大会战比起来,京津大会战不算什么,但是谁都得承认,这是罗耀武军事指挥中的巅峰之作。
也正是这场大会战,使罗耀武赢得了“东方朱可夫”的称号。
不管怎么说,这场大会战彻底改变了战争走势。
只不过,在战略反攻之前,还得让七个主力集团军与众多新编集团军充分休整,补充损失的主战装备。
毫无疑问,这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
虽然最高统帅部已经将分配给东北军的主战装备运送到位,还答应了刘诚志的请求,在北方战区成立战区级的空军指挥部,即北方战区的空中力量单独运作,不再与其他战区的空中力量混合使用,但是在东北军扩编的问题上,最高统帅部并没做出让步,即没有答应在现有新编集团军的基础上再成立几个主力集团军的请求。
与主力集团军相比,新编集团军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装甲部队的编制份额。
虽然在具体操作中,刘诚志采用了罗耀武与陈必时的建议,即以步兵部队的名义组建装甲部队,但是所需的主战装备就是个大问题了,最高统帅部显然不可能按照刘诚志的要求为东北军提供主战装备。
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建立主战装备生产厂,自行生产。
这也是当时东北军重点解决的问题。
人手不是问题,当初从东北撤出来的时候,罗耀武就格外重视军工企业的工人,特别是各大重型装备生产厂的技术工人,还想方设法的将一些重型装备生产线运回北京。只是受现实情况影响,这些生产企业一直没能复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刘诚志不但让陈必时负责装备生产工作,还亲自去了西安一趟,与当地的军工生产企业达成协议,引进了一批复产所需的关键设备,并且设法雇佣了一批高级技术工人。
当然,这些都不是罗耀武需要担心的问题。
他的工作就是负责策划战略反攻行动,第一部就是打下唐山、承德与秦皇岛,将美日联军赶出华北平原。
按照计划,东北军的七个主力集团军将在一个月内完成整编。
一个月的时间不算长。
虽然装备已经运送到位,但是人员补充却是个难题。东北军并不缺乏实战经验丰富的官兵,如果不是最高统帅部一直压着东北军,没让罗耀武按照自己的想法扩充编制,以东北军的规模,就算再组建十个主力集团军也不是难事。问题是,在之前的战斗中,新编集团军的作用已经得到证明。在很多情况下,正是新编集团军的存在,特别是那十多个素质不亚于主力集团军的新编集团军,成为了真正的顶梁柱。主力集团军能有超常表现,也与全力配合的新编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