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王府家生子》第205章


既调养了身子,又便易。” 
周瑛的确是很不喜当归的味道,所以听宋依燕如此一说,也觉得应该吃得,便道:“也罢,那你就留下方子。”
宋依燕道:“方子嫔妾早备好了,只是这里头还有些门道,还要嫔妾给婕妤身边的姑娘煮一回,才能说清这里头的要紧。”
周瑛一挑下巴,对探月道:“你便跟她去学。”
探月答应了“是”便去了。
待探月再回来时,周瑛道:“可都学会?”
探月道:“倘若宋选侍没藏私,奴婢便都学会了。”
周瑛冷哼道:“谅她也不敢。”
罢,周瑛取用了一块固元稿,细品尝了一下,“果然香甜。往后本宫便只用它了。”
而回到西配殿的宋依燕则心还犹自狂跳,半天都缓不下来,其大宫女只得道:“选侍安心,这方子当年可是贵妃娘娘留下的,绝对神不知鬼不觉。”
宋依燕捂着胸口,道:“我何尝不知。罢,罢,罢,都暂且静观其变吧。”
这二位到此暂且按下不提,又说玉清宫里。
彼时,唐贯知已从热河行宫归来,正向薛云上回禀此行前后,“臣将王怡拿下后,次日果然就有人来取王怡的性命。臣已依皇上旨意,并未惊动来人并暗中跟随。来人再不见王怡后,果然连夜混出了行宫。这人极是狡猾,一路乔装改扮,几次险些被其摆脱。就在这人兜兜转转后,便藏进了一处庄子。”
薛云上道:“是何家的庄子。”
唐贯知回禀道:“正是宋家的。”
薛云上冷笑着回头对叶胜男,道:“这宋家当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叶胜男也早听得柳眉微颦。
罢了,薛云上又问道:“可从王怡嘴里问出什么来了?”
唐贯知道:“在抓拿此女时,她暗中咬舌自尽头,幸得极是救治这才性命无忧,只是一时半会再说不得话了。但此女到底如何加害的太皇太后和废皇子,在臣从其房中搜出的药末,经过太医所验证后已明了。”
薛云上道:“是什么药?”
唐贯知道:“是五石散。此女原就是废皇子的选侍,对废皇子下药再简单不过了。那日废皇子正是在假山子石上的凉亭酗酒,此女假意劝说废皇子,实则暗中下药。待到废皇子药效发作,浑身燥热难耐又生了幻觉,跌跌撞撞从山上下来时,就没有不摔死的。”
薛云上道:“那太皇太后呢?那可不是她轻易能近得了身的。”
唐贯知道:“起初臣也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在太皇太后宫中的香炉盖内验出了五石散后,又问了当日伺候太皇太后的宫人这才知道了。”
说到此,唐贯知顿了顿又道:“此女竟然在太皇太后未至行宫前,便暗中让人将此浸泡熏染过五石散的香炉放进宫去。如此一来五石散的效用虽比吃的要小得多,但当日伺候太皇太后的宫人说,自从太皇太后住进了行宫,便有些烦躁,还不时恍然,起初症状不大显示,只要太皇太后出门散散心便好了。伺候的人也当是太皇太后不甘被送到行宫荣养,这才喜怒无常了。可太皇太后日渐难以安抚,那日出门后太皇太后还狠狠责罚了几个宫人,宫人再不敢轻易上前,只得远远跟着,这才让太皇太后恍惚着一脚踩空,从桥头摔下,头磕嶙峋的山子石上,这才……”
薛云上道:“那她的五石散又是从何而来?”
唐贯知回道:“是废皇子命行宫太医所配。据说废皇子在贬至行宫后,不但酗酒,还耽于美色。只是他到底能力有限,便命太医配了五石散助兴。”
薛云上闭眼叹息了一句什么,唐贯知未听清。
叶胜男这时道:“皇上,依奴婢所见那怕王怡能说话了,为了让郑国公保全她的家人,她也是什么都不会说的,逼急了还会让她再寻死觅活的。不若借此让郑国公对宋家和王家的生出猜忌来。”
薛云上道:“你要如何?”
叶胜男道:“这得要先问唐大人,那王怡可知是锦衣卫拿的她了?”
唐贯知道:“臣等唯恐打草惊蛇,是乔装进去拿人。而王氏一见不对便咬舌昏死过去了。在太医医治过后,臣唯恐她又寻死觅活的,便让太医灌了她安神汤,所以至今没醒过。”
叶胜男道:“那就好。”
说罢,叶胜男又对薛云上道:“皇上,将王怡放了吧。”
薛云上一怔,“放了她?”
叶胜男道:“对,放了她,让她家去,然后奴婢再给襄王太妃一个口信,便妥当了。”
薛云上稍一思忖便明白了,“王怡失踪了,宋家人不敢隐瞒,自然要回明郑国公和太妃,只要让太妃知道王怡就藏身在王家。以太妃的心思没有疑宋家其实这是要藏匿起王怡这个把柄,以期日后挟制于她的。”
叶胜男笑道:“没错,就是这道理了。”
当日夜里王怡醒来,就发现自己被人来随便丢在一处小树林中,而那些拿了她的人就在不远处围篝火吃食歇息。
而她此时就在马车边遮光处的不起眼处,所以那些并未察觉她醒过来了。
王怡惶恐想要再寻死,却发现口被堵塞,不能言语也不能咬合。
就在王怡忧心自己被人逼供,连累家人之时,忽然小树林深处涌出不少山贼来。
王怡就见那些绑架了她的人忙于应对山贼,竟然顾不上她了。
王怡庆幸那些人并未将她的脚也绑了起来,只要她能从地上爬起便能跑,于是她便以为机不可失,几番子在地上扎挣才站了起来,赶紧就往别处跑。
路上好不容易遇上一个好心的老农,王怡自然不会说自己是宫里的人来,只对其说是回娘家省亲,路遇山匪,她是千辛万苦才逃脱的,又许以重利,让老农将她送至京城王家。
王怡这才得意顺利回到王家。
王家老爷和太太再见女儿,早泣不成声,无不悔恨当年不该将女儿送去为选侍的。
这些王家人虽做的隐秘,但到底是没有蜘丝马迹的,便让太妃按在王家的耳目起了疑心。
彼时宋家人正来回说王怡在行宫失踪了,郑国公大惊,唯恐是薛云上得了王怡,忙忙就往襄王府来同太妃商议。
太妃就见叶胜男传出消息给郑国公看。
郑国公就见上头说薛云上因唐贯知从行宫空手而归,大发雷霆。
太妃冷笑道:“可见王怡并未在皇上手里。只是国公爷可听说了?王怡她爹好端端的,竟要辞官返乡了。”?
☆、第 196 章
? 郑国公一怔,后又冷笑道:“想得容易 。”
说罢,郑国公便要走,太妃却又叫住了他,道:“且慢。宋王两家已生二心是再毋庸置疑,留是再留不得了,且还要斩草除根,永绝后患。只是如今宋家也并非从前了,出了个宋以杰,所以国公爷还要小心,三思而后行再没错的,仔细着了别人的道。”
郑国公回头道:“那也不过是黄口小儿,不足畏惧,但小心驶得万年船的道理,老夫也还是知道的。”
太妃点点头,拿起手边的佛珠捻了起来,不再说话。
郑国公一走,府里就有人回了襄郡王。
可襄郡王除了叹一句,“如今太妃和郑国公是越发连遮掩,都懒怠了。”完了,便再没别的话了。
这日便再无下话,只说次日。
次日一早天方蒙蒙,雾气氤氲,王怡之父端坐书案前,看着案上他亲手所写的辞官折子,百感交集。
虽说只不过是个员外郎,可到底也是他这些年兢兢业业,步步为营,多少心血的结果。
如今一朝辞官,王父就难免会有不舍与不甘。
只是再一想到女儿,王父又不禁潸然。
若不是为了他这个父亲,女儿如何会被宋家推进到那火坑里,终究被幽禁行宫,现如今更是口不能言,落下残疾。
想罢,王父不再迟疑,一手抓起折子便大步往书房外头去。
王父也知道他今日贸然辞官,定是会引来国公府和宋家的疑心,所以他十分小心地绕到后门。
然,王家上下早在别人的掌控之中。
所以王父才一出后门,便被人堵在了门上,“王大人果然勤勉,这天儿就去衙门了。”
王父定睛一看,堵他的不是别人正是宋二老爷。
再看宋二老爷带来的那些莽汉,王父便知来者不善了。
慌忙之下,王父就要退回院中关门,可他一个中年文弱书生,如何敌得过那些莽汉。
不说一下就被人破门而入了,就是王父也被人三下五除二给按倒在地,动弹不得了。
王家的家人听闻动静赶来,才要解救王父,就见从前头正门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