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 (I-IV四卷全)》IV四卷全)-第162章


“目前为止,你写的文章,几乎无事不成。在福州时也是这样。”
逸势说的,是空海、逸势所搭乘的遣唐使船,遭到暴风雨袭击,干辛万苦好不容易抵达福州的事。
“那时,葛野麻吕写了好几次奏文都没有效果,你提笔写了后,不就上陆了吗?”
逸势认为,空海写的字句、文章,具有撼动人心的咒力。
“拜托啦。”逸势恳切请托。
“这样做,好吗?”
“当然好!”
考虑了片刻,空海说:“这个很难办。不过,总有办法可想吧。”
“有吗?”
“嗯。”
空海点了点头之后,思索般环抱着胳臂。
“这事没有第二次。如果想一次过关,这通奏文,内容对你来说很不利。”
“没关系。”逸势坚决地说。
“那我就帮你写,只是,我和你的奏文笔迹不能一样,所以,我写好之后,你得再誊写一次。”
“应该如此吧。”
“到时候,你可别恨我。因为我现在要写的内容,只是一种权宜之计。”
“你写什么,我都不会恨你,现在就帮我写吗?”
“现在写,早点上呈比较好吧。”
说毕,空海便就地写起逸势的奏文。
此一文章,以《为橘学生与本国使启》为题,同样见诸《性灵集》:留住学生逸势启。逸势,无骥子之名,预青衿之后。理需天文地理谙于雪光,金声玉振缛于铅素。然今,山川隔两乡之舌,未遑游槐林。且温所习,兼学琴书。日月荏苒,资生都尽。此国所给衣粮,仅以续命,不足束修读书之用。若使专守微生之信,岂待廿年之期。非只转蝼命于壑,诚则国家之一瑕也。今见所学之者虽不大道,颇有动天感神之能矣。舜帝抚以安四海,言偃拍而治一国。尚彼遗风,耽研功毕。一艺是立,五车难通。思欲抱此焦尾,奏之于天。今不任小愿,奉启陈情,不宣谨启。
“山川隔两乡之舌,未遑游槐林。”
日本和大唐之间,迢迢山川阻隔,自己还未能通晓语言——空海帮逸势这样写道。
而且,“资生都尽”。
盘缠都用光了。
目前仅仰赖大唐国所给的衣粮,勉强维生。
“非只转蝼命于壑——”
“蝼”指的是蝼蛄。
空海将逸势自身比喻为蝼蛄。
我或将如蝼蛄被丢弃在山沟底下,这难道不是大唐国的一大遗憾吗?儒学虽还未学成,多少还学得音乐琴律。音乐虽然不是什么大学问,却霆力万钧,可以惊天地泣鬼神。如今,我满心期待,将此妙音流传日本。
且应允我返回日本吧。
奏文大意如此。
阅读空海当场写就的奏文,逸势一副脸上无光的模样。
“逸势啊……”
空海才刚开口,逸势就打断他的话头,“空海,没关系。”逸势说。
“事情本来就是这样……”
逸势勉强挤出笑容。
写此奏文的时候,空海自身所设定的想法,会依书写而衍生出下一个想法,然后,那想法便一路自行奔驰。
走笔——大概就是这样吧。
然而,抽离逸势的感情,光就文章本身来说,空海写得十分漂亮,想要增减都不可能。此点,逸势十分清楚。
逸势将空海帮自己捉刀的奏文拿在手上,“不过,我想对你说句话。”逸势喃喃自语。
“空海啊,你的缺点就是文才太好了。”
〔十〕
不久之后,空海前往晋见宪宗皇帝。
面圣场所在宫廷的晋见间。
逸势、远成也在现场。
形式上,是来自日本国的使者远成带着两人前来晋见。其实,是宪宗方面提出带领空海同来的要求。
“你是空海吗?”
御位上传出宪宗问话。
“正是。”
空海用平常的声调点头响应。
逸势和远成由于紧张过度,此刻,两人在空海身旁微微颤抖。
“你的事,朕听说了。”
顺宗的声音十分响亮。
当然,宪宗并未患病。
对空海和逸势的归国请愿,他尚未响应。
按理来说,应该是请愿通过了再拜见,然而,此时两人尚未收到允准通知。
“太可惜了。”宪宗说。
到底什么太可惜,宪宗没有明说。
“听说,你写得一手好字。”
宪宗兴味盎然地凝视此位异国沙门。
在长安,也就是大唐密教界,空海已是第一人。
宪宗对此也很清楚。
“听说,惠果阿阁梨的碑文也是你写的。”
“是的。”
对此,空海点头称是。
“朕读了你的奏文。”
宪宗看似仍在评估空海,始终凝视着空海。
“文章写得很了不起。”
此时,宪宗制造出日后以“五笔和尚”之名流传于世的空海传说。
〔十一〕
“朕有事相求于你。”宪宗说。
“什么事呢?”
“请你题字。”
“题字?”
“不错。”
宪宗点了点头,又向旁边的侍者使了个眼色。
是事先安排好了的吧。
侍者趋近,说:“这边请。”
催促空海等人挪步。
宪宗起身,走了出去。
空海等人被催促着,随行在宪宗后面。
踏着石砌地板前进,不久,前导的宪宗等人走进一个房间。
空海、逸势、远成则在稍后进入屋内。
房间约三间四方。(译注:间为日制长度单位,约1。818公尺左右。)正面是一片白壁,以两根柱子每隔一间隔出三面墙壁。
右侧两面还是簇新的,左侧一面看来颇老旧。老旧壁面上,写有文字。仅此旧壁有题字,右侧两面新壁,则空无一字。
壁前已准备好龙椅,宪宗在那儿坐了下来。
“看。”宪宗说。
空海跨步向前,站在旧壁面前。
宪宗和其身边围绕的三十余人,用评价般的眼神凝视空海。
你可知道这是什么——众人以这样的视线包围空海。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书法写得十分恣畅。
笔端自由移动,任思绪游荡,却一点也没有破绽。
真是了不起的书法大作。
“这是曹操大人的诗——”
语毕,空海吞咽下文般地闭住了嘴。
宪宗身旁的侍者们,发出“喔——”的低沉赞叹声。
——空海到底有多少能耐?用此种眼神凝视空海的侍者们,对于空海能说出此诗作者,似乎感到非常惊讶。
来自日本国的僧人,为何连这种事也知道?的确,那是近六百年前建立魏国的曹操,所作的《短歌行》。
曹操还被称为“横槊诗人”。据说,只要脑海浮现诗作灵感,即使在沙场上驰骋,曹操也会将槊横放,当场悠然写出诗作来。
《魏书》中也记载:
〖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曹操所作的这首诗,还有下文,此处仅到“惟有杜康”为止。
看到空海似乎还有话说,“怎么了?”宪宗问。
“有个地方不明白,我正在思量原因何在?”
“什么不明白,请说。”
“那就是,为何此处会有王羲之大人的书法呢?”
“空海啊,为什么你知道这是王羲之的书法?”宪宗问。
身边侍者们一片惊呼、宪宗不由自主地追问,都是合情合理的。
王羲之是距此时四百年前的古人,其出生地也距离长安很远,是位于山东琅琊。
他是东晋的书法家。
可以说,在空海入唐那时,直至今日,无论中国或日本,他都是最负盛名的书法家。
然则,现代并未留下王羲之真迹。
建立大唐王朝的太宗,酷爱王羲之书法,曾从王羲之七世孙僧人智永手中取得真迹。
此真迹正是有名的“兰亭序”。
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日——至山阴县赴任的王羲之的住所,广邀文人墨客,举行曲水流觞之宴。当时,聚会地点正是名胜“兰亭”。
是日,与会诸人,各自写诗题字,汇集成卷。王羲之则亲自提笔写序,放在卷首。
此正是“兰亭序”。
太宗驾崩之时,遵其遗命,将“兰亭序”殉葬于昭陵。此书法从此不见天日。
后世,仅留下碑文拓下或临摹的“兰亭序”,想见到王羲之真迹殊为不易。
空海到底于何时,又在何处见过王羲之的字迹呢?
“我国有王羲之的‘丧乱帖’,是从大唐国传过来的。”空海解释:“那是辑合王羲之大人五通尺牍成卷的,但不是真迹。”
“是这样呀。”
“是‘双钩填墨’而成的。”
所谓“双钩填墨”,是真迹上覆盖一张可透见的薄纸,用细笔钩描其下字迹轮廓,然后在其轮廓线中,用真笔填上浓淡合宜的墨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