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笠死亡之谜》第40章


的方式非常恼火。也正因为有这样的不良记录,结果蒋介石要求的十亿美元贷款一分也没有拿到。其实,美国最初并没有考虑向中国贷款,而是准备无偿向中国提供武器装备,让中国军队承担对日本军队作战的主要任务。但蒋介石要美国提供美金形式的经济援助,似乎对美元的热情远远大于对武器装备的热情。美国人开始明白蒋介石的用心了,蒋试图用美元来维持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并把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当时,按照中国和美国签订的《租借协定》,美国向中国提供价值三十五亿美元的军用物资。当这些援助物资运进中国后,有很大一部分下落不明,腐败的国民党政府官员都想从中捞好处。不久这些战略物资出现在了黑市,而且不少军用物资还通过走私的方式卖给了日本人。史迪威在向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密报材料里,把国民党政府对军用物资的走私贪污称为是“二战中最大的丑闻”。
一九四四年春季开始后,由于日本军队在太平洋战场上连连败退,海上的运输线被美国军队切断。为此,日本设想在中国大陆打通一条从满洲到越南的陆上通道,并攻占美国在中国大陆的军用机场。不久,日本结集五十多万军队向豫湘桂地区大举进攻。驻守河南汤恩伯的军队有四十多万人,面对五万多日军的进攻竟然全线溃败。同时,面对日本军队的进攻其他地区的中国军队也无心抵抗,在战场上甚至出现了几百人的日军可轻松俘获上万人的中国军队的状况。在历时八个月的作战中,中国军队损失兵力约五、六十万人,丧失河南、湖南、广东和广西等省的大部份土地,丢失大小城市一百四十六座以及美军空军基地七个,还有其它飞机场三十六个。罗斯福总统对中国军队的表现非常不满,为什么中国军队一败再败?罗斯福派副总统华莱士到中国视察,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蒋介石为了给华莱士一个好的印象,他要戴笠把重庆的乞丐全部关进了收容所。
但华莱士对蒋介石政府的印象仍然很糟糕,事后他对蒋的政府的评价是“一个由地主、军阀和银行家支持的落后无知的政府”。不久,华莱士在中国向罗斯福总统发了如下的电报:“我们对蒋介石的支持恐怕是一项短期投资,他实在没有治理战后中国的智慧和政治力量,战后中国领袖大概将会通过政治变革或革命的方式产生出来。从现在的状况来看,战后中国的领袖出自后者的可能性更大。”罗斯福这才感觉到,史迪威多次要求改革中国军队的建议是必要的,而且他开始考虑让史迪威来接替蒋介石担任中国战区的最高指挥官。一九四四年七月,罗斯福给蒋介石发电说:“鉴于中国战局危急,我感到有必要让史迪威指挥在中国的全部中国军队和美国军队,包括共产党军队在内……我理解阁下对史迪威将军的感情,但我找不出另外的人选,具有史迪威那样的能力和决心,是能够实现我们打败日本的计划的。为此,我把史迪威晋升为四星上将,请阁下把中国战区的军队指挥权移交给史迪威将军。”
由于,此时中国军队在日本军队的攻势下连连惨败,蒋介石尽管对罗斯福的电文充满愤怒,但也不好公开拒绝。但蒋介石毕竟是政坛老手,他巧妙地使用了拖延战术。蒋介石在给罗斯福回电时说,他原则上同意把中国军队的指挥权移交给史迪威,但他要罗斯福给一些时间,他要仔细考虑让史迪威担任全权指挥的具体办法。与此同时,蒋介石派宋子文到美国活动,拉拢美国政界的要人为他在罗斯福面前说情。但罗斯福并没有让步,接连四封电报发给蒋介石催促他尽快把中国军队的指挥权交给史迪威。此时,蒋介石不得不作出些表面上的让步,请罗斯福派一个特使来中国协调移交军权的工作。于是,罗斯福派赫尔利到中国与蒋介石具体协商。经俩人几次会谈,达成以下协议:一、史迪威的职务名称为“中华民国陆、空军前敌总司令”;二、史迪威亲自指挥中国陆、空军的对日作战,但作战计划必须经军事委员会审议;三、史迪威对其管辖的军队,可依据中华民国法律实施奖惩任免。虽然名义上史迪威已是中国军队的最高指挥官,但蒋介石仍然没有把实权交给史迪威,罗斯福对此十分恼火。没过多少时间,罗斯福又接到史迪威的来电说,蒋介石准备抽调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回国,意在坐等美国打败日本的胜利成果。
对此,罗斯福的愤怒是可想而知的,他用向部下发布命令的方式向蒋介石发电说:“请立即把指挥权交给史迪威,一刻也不要再犹豫。”这封电报是由史迪威转交给蒋介石的,当时蒋介石在重庆郊外召开高级军事会议。史迪威本想让翻译当众宣读罗斯福的电报内容,但正在参加会谈的赫尔利阻止了史迪威,把电报译文交给了蒋介石。蒋介石看了电报内容后,神情凝重,他沉默了片刻后宣布了散会。等其他人都离开会场后,会议室里只留下蒋介石和宋子文,这时宋子文见已近六十岁的蒋介石竟像孩子似的抱头嚎啕痛哭。罗斯福的电报竟不顾蒋介石为国家元首的身份,用下命令的口吻让蒋介石交出军权,极大地伤害了蒋介石的自尊,他在这天的日记里写道:“实为余平生最大之耻辱。”
面对罗斯福的“最后通牒”,蒋介石仍旧没有把军权交给史迪威,而是以史迪威得不到中国人的信任所以不能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他,并要罗斯福另派一个中国人可信任的人来,他就同意交出指挥权。于是,蒋介石与宋子文一道致电罗斯福,答应由美国人任中国军队总司令,但永远不同意由史迪威担任。蒋介石还在给罗斯福的电文里表明了自己的底线:“中国国家与个人之人格,如稍有损丧,则余必不惜任何牺牲,决不能因循迁就,否则即使联盟国作战完全胜利,则虽胜犹败。”此时,蒋介石把国家与他个人的人格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蒋介石不惜决裂的态度,使罗斯福感到了为难。美国虽然不喜欢蒋介石,但也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说:“除支持蒋介石外,好像没有其他的办法,现今中国的任何领导人或集团显然都没有足够力量去接管这个政府。”但是罗斯福并不想让步,只是同意更换史迪威的中国军队前敌总司令的职务,但必须保留史迪威对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的指挥权。蒋介石拒绝了罗斯福的意见,赫尔利此时也劝罗斯福让步,更换史迪威以换取蒋介石的合作,他在给罗斯福的电报中说:“如总统支持史迪威将军,则要失去蒋主席,甚至还可能失去中国……”罗斯福犹豫了许久后终于决定让步,他调回了史迪威,派魏德迈出任蒋介石的参谋长和在华美军司令。
史迪威被召回国,蒋介石甚为高兴。对此事他在日记反省录中这样写道:“对此事之隐痛,亦可谓极人生之所未有也……中美已误之国交,抗战已颓之形势,皆得由此启起机钥。此后军事、外交与内政,乃可按计划实施矣。”过后,蒋介石在史迪威辞行时对史说:“我们性格各有所长,不如分地工作,各展其长。”蒋介石说完欲授予史迪威青天白日勋章,但被史迪威拒绝了。表面上看,蒋介石在与史迪威的抗争中赢得了胜利,但蒋介石却是事实上的输家,因为蒋介石搞糟了中国政府在美国人心中的形象,使美国政府不再积极支持蒋介石政府,所以蒋史之争也为日后蒋介石政府的垮台埋下了伏笔。史迪威被召回美国后,曾在《纽约时报》上发表过多篇批评蒋介石政府的文章,进一步损坏了蒋介石政府在美国舆论界的形象。同时,罗斯福对中国军队的抗战彻底丧失了信心,连向中国军队提供武器的热情也冷却了。但这对蒋介石来说还不是最重要的,更为严重的是有两件事:
第一件事。美国原来预计如果发动对日本的总攻要牺牲一百万以上的军人,因此罗斯福希望中国出兵分担美国的牺牲,可是蒋介石政府的现状使罗斯福对美中联军共同反击日军的设想完全破灭了。为此,罗斯福不得不请苏联出兵分担美国的牺牲。当然不给苏联好处,斯大林是不肯出兵的,所以在“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以同意外蒙古独立的方式,来换取斯大林对日本军队的作战。蒋介石得知后非常气愤,但最后蒋介石还是被迫承认了“雅尔塔会议”所签的密约。蒋介石儿子蒋经国到苏联签约时,向斯大林解释中国不能让外蒙古独立的理由时说:“我们抗战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