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末当军阀》第527章


瑞典这个国家,在维京海盗时代之后,就沉寂了下来。几百年来都被欧洲文明视作野蛮之地,跟俄罗斯是一个水准的货色。
但是三十年战争中他们却在英雄国王古斯塔夫带领下。以疯狂的速度崛起于欧洲,维京海盗遗留的精神加上近代军事组织,让瑞典军队打遍天下无敌手,纵横整个德意志大陆。
瑞典军队强的原因无非是三点,第一是超强的勇武精神,第二是严密的组织纪律,第三则是先进的武器装备。
第一点很好解释,维京海盗的后代,自然保留了大量祖先的精神,文化这种东西,传承的时间远超人的想象;第二点则是因为有荷兰人莫里斯发起的新的军事改革,瑞典人引进了这种改革,加强了步兵、骑兵和火枪兵的几率性;第三点则让人有些意外,那就是瑞典此时已经是一个军事工业的强国了。
瑞典人独立不过百年,经历了两三代国王而已,之前他们不过是丹麦亡国治下的一块贫瘠的牧场而已。
独立后,在瓦萨王朝的治理下,吸引荷兰人投资。荷兰人的工商管理组织知识,加上瑞典丰富的铁矿和森林资源,让瑞典形成了发达的军事工业产业,三十年战争中瑞典军队才能够大显身手。
瑞典的工场几乎都是荷兰人经营的,因此杨潮委托荷兰东印度公司招募的铸炮工匠,也都是瑞典的工匠。
这十几个工匠刚来大明的时候,还很高傲,但是很快就震惊不已,新江口五万人的大型作坊就够让他们吃惊了。在工业革命之前,东方人特有的组织能力,是西方世界难以想象的,没有高度的服从性以及超强的组织能力是不可能修建长城、开挖运河的,以及一次又一次的治理黄河。
瑞典工匠同时还发现,大明工匠的手艺一点都不输给他们,甚至在很多方面还有独到之处,因此很快就收起了一个新兴帝国臣民特有的高傲。
不过瑞典人也有自己的特长,也很快得到了新江口工匠的认可,也不鄙视他们是蛮夷,双方倒是其乐融融起来。
瑞典人的第一项长处是铸炮方法,第二项则是加工技术。
铸炮方法没什么特殊的,东西方都是把铁水融化了注入模具中而已,可是融化铁水的高炉却不相同,大明使用的是竖炉,甚至是敞口融化,炉温不高,一般都不会超过一千度,甚至需要特殊处理才能将生铁融化。而西方人已经采用了水力鼓风的高炉,炉温大大提高,达到了一千度以上。
高温,就是秘密。
其实中国人早就掌握了高温炉的秘密,比如烧制瓷器的磁窑温度最高都能达到一千四百度,可是没有应用到铸铁上来。而西方人过去常年没有掌握制瓷工艺,很大的原因就是窑温没掌握。
高温烧炉的技术中国人用到制瓷上,而西方人用到了铸炮上,如此而已。
革新了高炉之后,让新江口铸炮的质量有所提高。
瑞典人的第二项技术,则是炮筒镗床,一百多年前达芬奇就已经设计出了机床的图纸,三十年战争中西方大量使用火炮,因此镗床技术大幅度提高。
大明人却还在使用人工清理炮膛,因此这项技术也让工匠们佩服不已。
尤其感兴趣的是宋三金,他正是发明了铁模铸炮的那个少年,不过此时也已经变成了一个年少有为的青年了,身份上更是新江口最年轻的大匠,是学徒、师傅、大匠和匠头四级工匠制度的第二级。
正是在宋三金的帮助下,瑞典人才在短短三个月中就复制出了西方的炮筒镗床,只是这种镗床和铸炮炉一样,都需要水里,杨潮不得不让人在钟山中开辟另一处新的工场。
宋三金在这个以瑞典人和大明炮匠组成的大炮工场中如鱼得水,镗床这种机器让他痴迷,他不断的研究,改进了数处,性能上甚至比原装的西方镗床还要好,这就是技术的对撞产生的溢出效果。
宋三金以水力镗床为原理,还制作出了钻床,取代了以往需要用人钻枪管的工艺,将鸟铳生产速度又一次提高,一个月江南生产十万根鸟铳已经不是问题了,杨潮有条件让所有士兵都装备鸟铳。
但是宋三金还是有不满意的地方,比如工场要建在山中,水力总是受影响,丰水期还能满足生产,可是在旱季就不行了,哪怕建了一座水坝也不行。
宋三金已经在研究如何利用长江大水车的动力了,如果能用长江的水力,显然就不用怕旱季了,长江什么时候都不会断流。
杨潮接见了这几个工匠,了解了他们的工作,表扬了他们一番,按照大明的习惯,每人赏赐了一点东西,他们都很高兴。
同时还了解到,这些人除了会铸炮之外,还能制作西方的火枪,甚至还有人会打造西方刀剑以及铠甲,西方军功产业还是不分家的,几乎一个工匠什么都能造。
只是这些人表示,如果要打造刀剑和铠甲,他们需要水力锻锤,需要一笔额外的投资,这完全不是问题,杨潮巴不得他们把西方的机器都引进呢,于是让大匠头立刻筹集人力,按照这些洋人的要求制作一架水力锻机。
在新江口的视察杨潮大受启发,花了十多天时间,结合对其他工商情况的了解,写下了一份长长的计划书。
然后带着人就杀奔苏州而去。
此前已经让张果在吴县买下了一百多亩桑林,还有一处地主家的宅院,以及请来了一群四五十岁的老媪。
桑林是经营了几十年的老桑林,在一处山坡地上,宅院也不算太大,但是住上百人还是不成问题的。
地主家因为经营生意赔钱,就将山坡南边这一片宅院和桑林卖掉了,他家在附近还有上千亩良田,是一个不小的富贵之家。
这些老媪也都是养了一辈子蚕的老蚕妇,不过现在生活都颇为拮据。
别说他们这样的普通农家的养蚕妇女了,就是城里手艺精湛的老工匠,如果没能培养出儿子,或者没有儿子又没有收到好徒弟,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生活都会很悲惨的。
这些老媪也都是体力衰竭,已经很难继续养蚕了,因此被杨潮请来,一个月给三两银子的月薪就十分满足了。
杨潮跟他们一番攀谈,仔细询问养蚕的秘诀,她们也都知无不言。
桑蚕可是金贵的动物,被驯化了几千年之后,离开人类根本就活不下去,十分的娇贵,就像后世的名马一样,放在草原上蒙古马可以怡然自得,这些马却可能生命死去。
不同时期的蚕需要的环境也不同,小蚕需要高温多湿的环境,大蚕生长则要通风透气,这些这些老蚕女都懂,只是过去她们都只是在家中养蚕,因此条件往往达不到要求,蚕丝质量就无法保证。
杨潮打算完全满足他们的要求。(未完待续。。)
第四百八十九节打通一条体系
新书《大国崛起1900》求收藏。
————————————
杨潮这次来可是带了一大群工部官员的,连工部左侍郎白磊都带了过来。
白匠头本来是杨潮看重的工部尚书人选,可是科举中出现了一个水平和实际经验比他更强的人才,因为卷子都是糊名的,文字也都是誊抄的,杨潮还以为那张卷子是白磊的,结果最后拆封后才发现,那张卷子竟然是张国维答的。
张国维可是一个水利专家,过去虽然也是一个文官,但是此人讲究身体力行学以致用,跟那些四体不勤的文官可不同,他在江南做十府巡抚长达七八年,尤其是苏州一带,至今都受惠于他的政绩,他还编写了《吴中水利全书》将苏州一带的水系和水力分析的清清楚楚,当年也亲自修筑了大量水利工程,不讲究摆谱,治水的时候,不是一人一马,就是一人一舟,到处视察,亲自参与。
张国维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际经验,自然是比白磊这种干出来的家伙眼光开拓多了,他能用宏观的眼光来分析水系布局等等,就比白磊强。
但是杨潮没想到,这个曾经做过兵部尚书,进入过内阁的家伙竟然也愿意来考杨潮的科举,他还以为这种人拉不下脸呢,后来才知道,是很多人劝说下,他才出山的,作为缙绅阶层的代表,不让匠户把持大权。
杨潮不在意缙绅阶层这种权力争斗,只要他们合理合法的取得权力。那就是允许的。
张国维主张工部。其实也是名副其实。整修吴淞江就是他主持完成的。
有张国维在头上,白磊完全沦为了一个下手,竟然被张国维指派去各地施工,他也没有任何反抗,作为一个工匠,他实在是没有政治手段对抗这种官僚人物。
这次杨潮将白磊带过来,目的是培养一下他的施政能力。
站在山坡上,山坡下面有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