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兴衰录》第67章


夜长梦多,真是一点都不错。
孙可望能安安心心在贵州当他的土皇帝,自然是要在朱由榔身边放两个棋子的。
他的棋子就是主动投靠自己的马屁精马吉翔。
作为一个马屁精,马吉翔向来不受科班出生的吴贞毓等人待见。
所以马吉翔很不服气,大家都是靠逃跑活到现在,你们凭啥看不起人。
为了打击报复吴贞毓等人,再加上马吉翔也是有追求的:快速上位,所以马吉翔赶紧向孙可望报告了永历王朝的动向。
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反了你们了,竟然敢在我的势力范围里面整这种阴谋。
孙可望很生气,生气了,自然是要找朱由榔的,说的客气点,是了解情况,说的不客气一点,就是兴师问罪。朱由榔没把李定国召来,倒先把孙可望给招了过来。
孙可望既然找到了朱由榔,就要给个说法,不给个说法,是过不了孙可望这一关的。
朱由榔虽然胆子小,但是他也很了解,这种事情,是不能随便认的,所以他打死不认。
朱由榔好歹也是名义上的老大,孙可望暂时也不敢把他怎么样。
但是对于同党,孙可望就没那么客气了,抓起来就打,这十八个人被打的遍体鳞伤。
问题是,事情还是没有解决,看来不解决这个事情,孙可望是不会罢休的。
这个时候,终于有人耗不下去了了,倒不是他们怕死,主要是,要这么下去,迟早要查到朱由榔的头上,经过商议,大家决定弃车保帅,主动承担密谋责任。
这种“欺君误国,盗宝矫诏”的罪行,自然只有一个下场:1654年三月这十八个人全部被处死。史称十八先生之狱。
结案!
出了这档子事情,在孙可望看来,自己的事情办得合情合理,顺利平定了一次内讧,但是在李定国看来,孙可望简直是无法无天,擅自杀害朝廷命官。广东之战结束之后,李定国损失比较大,基本失去了战略进攻的能力。既然暂时打不了仗,所以李定国决定先把朱由榔从水深火热中捞出来。
所以1655年,李定国率领大军从广西出发,直奔安龙。
孙可望不是傻子,就算自己暂时当不了皇帝,也能挟天子以令诸侯,朱由榔这个香饽饽怎么能落到你李定国的手里。
所以一方面孙可望派人去狙击李定国,一方面他派了部将白文选去给永历帝“搬家”。
狙击李定国的目的主要是拖延时间,“搬家”才是孙可望的目的。
孙可望计谋很正确,不过用人很有问题,事情就坏在这个白文选的手里。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桥梯。孙可望聪明,朱由榔可也不是傻子,要不他也不能活到现在了。
面对孙可望的搬家要求,朱由榔开始耍无赖。他祭出了他除逃跑之外的又一绝招:哭,而且是怂恿全体家眷(对朱由榔来说,称之为后宫)集体哭。
白文选傻了眼里了,作为一员武将,他平常遇到的都是腥风血雨的战场,啥时候遇到这种场面。
而且白文选这个人,恰恰是良心的。虽然他听命于孙可望,但这个人倒也还是比较尊重朱由榔的。
不管怎么说,朱由榔也是自己名义上的老大,朱由榔既然赖着不走,白文选倒也没有用强。
事情一直拖啊拖,一直拖到了李定国过来。孙可望的如意算盘这下是彻底落空了。
李定国和永历帝碰面之后,他也认为永历帝应该“搬家”——不过是搬往昆明方向。
这次永历皇帝仿佛换了个人似的,不再磨磨蹭蹭,立马决定跟着李定国走。
相比孙可望催他搬了几个月没成功,这次朱由榔只用五天时间,就从安龙暂时搬到了曲靖,再往前走一点就到昆明了。
不过在进昆明之前,还是要先去打点打点的,毕竟昆明是孙可望的势力范围,想进昆明,还得问过孙可望留守昆明的元老。
朱由榔运气不错,留守昆明的两个人都是老熟人:刘文秀和沐天波。
刘文秀就不用多介绍了,被孙可望送到昆明养老,在大后方养鸟。他本来是大西的三把手,和孙可望是有矛盾的。
至于沐天波,本来就是明王朝的死忠份子,虽然孙可望给他报了仇,但是这还不足以让身份本就高贵的沐天波给孙可望当马仔。
所以他们两个人对于朱由榔的到来那是相当欢迎的。所以朱由榔进入昆明受到了从来未有过的高级待遇。
朱由榔同志老泪纵横:奔波了一辈子,总算活出点人样了。
永历迁往昆明后,最不高兴的应该就是孙可望了。
不过永历帝虽然不想跟孙可望混,但是他也不想撕破脸,毕竟孙可望还有20万部队,国家大事还要靠他。
朱由榔也知道孙可望很生气,后果比较严重。所以他一迁都,立马就对给孙可望和他的部将加官进爵,又派使者赴贵阳表示倚重之意。
在李定国奏请下,还把孙可望的家人送回贵阳,表示自己并不是想把孙可望赶下台,更不想搞什么阴谋。面对永历帝及李定国的主动示好,孙可望一时倒也很犹豫,不过他也仅仅犹豫了一个小时。
然而前面已说过,孙可望性格里头有个很大的缺点:能上不能下,能伸不能屈。
在做了多年实际上的一把手之后,有个名义上的领导他已经很不爽了,现在李定国显然将要骑在他头上。在他看来,是绝对无法接受的奇耻大辱。
李定国上位,除了孙可望的地位受到影响,跟着孙可望混的亲信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让他们从权位上退下来,简直是打脸啊。
大家都过的都是刀尖上打滚的日子,平常行事本来也不讲太多的道理。
所以孙可望的亲信十分生气,大家一起哄,情绪都非常激动。
面对“众望所归”(其实主要就是说的上话的孙可望的亲信),孙可望决定一面大规模封侯拜将以鼓舞士气,一面集结兵力,悍然准备以武力来解决问题了。###第66章 叛变
1657年,孙可望在贵阳举行誓师大会,决定与李定国他们火拼。
面对李定国,孙可望是有自信的,自己有20万兵马。李定国、刘文秀总共也就三四万兵马,大家都是知根知底,李定国虽然很牛,但孙可望也不是个菜鸟。一对一李定国可能能搞定孙可望,但是孙可望绝对不相信自己5:1李定国,李定国还能翻出什么泡泡。
面对来势汹汹的孙可望大军,李定国、刘文秀决定破釜沉舟与孙可望一搏(实力悬殊过大,不破釜沉舟也没办法)。
孙可望的自信是有根据的,他对于云南十分熟悉,实力也远在李定国之上,正常来说,孙可望一定可以大破李定国。
历史告诉我们,太过于迷信实力是愚蠢的。
不说别的,打仗得讲究一个师出有名。像这种争权夺利这种事情,可以私底下做做,但是拿不上台面。
一般来说,如果因为权力分配的问题动手,正常的来说,会打出“清君侧”的口号,当年左良玉就是这么干的。
但是,孙可望这次可能是被永历气晕了,想着连永历一起收拾一下,所以孙可望这次的口号十分嚣张:讨逆。
老大,你能不能找个好点的理由,讨逆?人家永历是名义上的老大,皇帝也能造反?你忽悠谁呢?
大家都不傻,其实这个仗,为了就是你的个人利益。
因此,孙可望手下有很多将领是不太愿意为孙可望的私利来卖命的。
所以,当双方军队在云南曲靖相遇的时候,曾经和李定国等人并肩作战过的白文选、马宝等人临阵倒戈,孙可望军队大乱,李定国、刘文秀都是猴精似的人物,立马趁势挥军进击,手下纷纷大呼:“迎晋王!迎晋王!(晋王指李定国)”
孙可望十几万大军一下子土崩瓦解。孙可望仅在少数兵马保护下,仓皇东窜,逃往贵阳。
应该说,孙可望的部署还是比较严密的,虽然他很嚣张的带了十几万的部队,但是他还是在贵阳放了预备队,并任命深得自己信任的冯双礼为预备队老大,主要是防止万一失败,可以进行有效狙击,并以放炮为信号。(若文秀追兵至,可速放三炮。)
看样子,现在预备队马上就要派上用场了。
结果,刘文秀还没来,冯双礼就放了三炮。
走火了?显然不是。
主要还是孙可望这个事情干的实在不太地道,留守贵阳的大将冯双礼一看孙可望都成了这幅鸟样,要知道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船破再踹上一脚的人。
因此冯双礼很配合地?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