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虎步天下》第141章


裢螅愣说鼻阈母ㄗ簦胁豢捎兴亢列傅 !?br /> 陆绩和陆逊对视了一眼,郑重的点头应允。
孙翊恭恭敬敬的朝陆母躬身施了一礼:“老夫人放心,孙翊能得公纪、伯言相助,今后会视他们如手足,将来定会让他们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不负老夫人所望,更不负陆氏百年望族之名!”
由于陆绩年纪尚小,孙翊决定将他留在身边做个幕僚,有徐庶这样的高人在一起,相信这个天才少年很快就能成长起来,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
两日后,孙翊便率众离开吴郡,再次北上。
这次在吴郡停留了有十天左右,收获颇丰,但最终没能招揽到沈友,还是让孙翊觉得有一点点失落。
对孙氏而言,人才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明显,在开辟出一条新的选拔人才的途径之前,任何一个出现在他视野里的人才,都应该好好把握,一旦错过,便是巨大的损失!
所以在离开吴郡的头一天,孙翊还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前往沈友的住处,想要碰碰运气,却不料那里早已人去楼空,左右近邻都称不知沈友去向,孙翊无奈,也只能悻悻而归。
。。。。。。。。。。。。。。。。。。。。。。。。
十一月中旬,孙翊回到了舒县。
和上一次人山人海的景象不同,这一次,城门口没有任何人前来迎接,只有一些行人和商旅好奇的站在路边,看着这支一眼望不到头的队伍在飘飘洒洒的小雪中悄悄的进了城。
孙翊安顿好人马,回到刺史府,不等更换衣服,便匆匆前往后院。
吴氏早已经得到儿子凯旋的消息,命人准备好了饭菜,一别三个多月,一家四口此时欢聚一席,分外亲热;虽是初冬时节,房间里却到处洋溢着融融暖意。
“匡弟,香妹,看看三哥这次回来给你们带什么了!”
孙翊笑眯眯的看着孙匡和孙尚香,变戏法似地从衣袖里取出了一样东西,在孙匡和孙尚香眼前晃了晃。
“柚子!”
孙匡和孙尚香兴奋的叫了起来,满脸馋样的望着眼前黄澄澄的柚子。
“哈哈!就知道你们俩馋嘴!这可是三哥我特意从会稽带回来的,又大又甜,庐江现在可还没有哦!”孙翊笑着摸了摸孙尚香的头,把柚子递到她手里,“不过现在可不能吃,等吃完了饭,三哥再给你们剥,好吗?”
“嗯!”
孙尚香抱着柚子,乖巧的点了点头。
孙匡却撅了撅嘴:“三哥,怎么只有妹妹有,我没有啊?”
孙翊哈哈大笑,轻轻拍了拍他的脑袋:“怎么会没有呢?三哥这次回来带了好多呢,只不过刚才过来得匆忙,只带了一个,一会儿三哥带你去我那边慢慢挑,管你吃个饱,好不好?”
“嗯!”
孙匡这才高高兴兴的点了点头,忽然眼珠一转,像是想到了什么,拉着孙翊的手臂道:“对了,三哥!这次我们也给你准备了好东西呢!”
“哦?”
孙翊有些意外的看着他,又看看吴氏。
“你等着!”
孙匡一笑,拉着孙尚香一溜烟的跑向了卧房,不一会儿,两人就捧着一件大氅,笑嘻嘻的跑了回来。
“三哥,给!”
孙翊接过来细细一看,那是一件雪白的大氅,用纯色的雪貂皮缝制而成,格外柔软。大氅的针法十分特殊,那是吴氏独有的缝制方法,当年他还小的时候,曾经无数次的偎依在吴氏的怀里,看她一针一线的为父亲缝制战袍。
孙翊用手在大氅上摸了摸,一股温柔的暖意从手心传来,让他的心头也泛起了融融暖流。
只有他知道,缝制这种大氅的过程极其繁琐,没有十天半个月的工夫,是很难做出来的。
“母亲,孩儿离开前不是说过吗,后这些事情交给身边的婢女们做就可以了,您每日只管好好休息,切莫再操劳了。”
孙翊一面说,一面走到吴氏身边,心疼不已的拉起她的手来。
“咦?”
孙翊忽然一愣,眼前的这双手白皙光滑,保养得极好,丝毫没有做过针线活的痕迹。
吴氏缓缓抽回了手,笑盈盈的看着孙翊:“你的话,做母亲的怎么会不记得?为了不让你担心,这几个月我都清闲着呢。”
“那这是……她们做的?”
孙翊指了指旁边侍立的婢女们,心里犯起了糊涂:母亲的女红可不是一般人可比的,这些婢女虽然都十分乖巧能干,但也未必就能学会啊。
吴氏摇了摇头:“我吴家的女红岂是能随便传人的?再说,即使我愿意教,她们也未必就学得会啊。”
孙翊更糊涂了,一脸不解的看着她。
吴氏意味深长的一笑,柔声道:“实话告诉你吧,这件大氅,是玉儿做的。那丫头手巧,心思也活泛,两天时间就学会了,怎么样?手艺不比我差吧?”
孙翊摸了摸毛茸茸的大氅,有些尴尬的笑了笑,心里一阵无奈:连家传手艺都教了,看来母亲还真把秦玉当成内定的儿媳妇了。不过说到底,他也只是拿秦玉当妹妹看而已,丝毫没有别的想法。
但是话又说回来,这丫头能够在两天内就学会母亲的手艺,还真是不简单呢!单凭这一点,将来就不愁找不到好婆家。
“母亲,孩儿身体强健,不怕冷,这件大氅还是给您吧。”孙翊一面说,一面将大氅递到吴氏手里。
不料,吴氏却笑而不语,又将大氅推了回来。
“母亲已经有一件啦,是晴姐姐做的!”孙尚香笑嘻嘻的说道。
孙翊:“……”
。。。。。。。。。。。。。。。。。。。。。。。。。。。。
次日,一大早,庐江的主要文武官员就齐聚到了刺史府。
目前,除九江还在吕布手中,整个扬州都已经纳入了孙氏的掌控之中,在孙翊看来,随着势力的扩张,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和规划未来的发展策略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作为总理孙氏内政的重臣,张昭将几个郡目前的基本情况做了一个介绍:庐江、丹阳、吴郡三地最早纳入孙氏的势力范围,相对于其余三郡,开发治理比较早,所以是目前最为稳定的地区。而新城郡大力推广屯田,也已经初见成效,四县之地,第一年就收获了三十万石粮食,让人喜不自禁。目前张昭已经拟定计划,准备在其余几个郡选择合适的地区进行大规模推广。而豫章和会稽两个郡,在孙氏一系列恩威并施的举措下,局势也渐渐开始稳定下来,目前正处于平稳过渡的阶段。
总的来说,目前江东六郡的局势比较平稳,不过,在经过连续几场大战之后,消耗也十分惊人,所以现在急需进行休养生息,把主要精力放在恢复和发展经济上,在具体而言,就是八个字:息兵养民,劝课农桑。
孙翊在心里算了一笔帐:目前江东六郡共有三四十万户,人口将近两百万,若是再进行一次当年在庐江那样的人口普查,估计这个数字会飙升到两百二三十万,也就是说,光论人口的话,他完全可以很轻松的拉起一支十余万人的常备军!
然而,要养活这样一支庞大的军队,却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单是每年要花费的粮食就多达两百多万石!江东六郡目前共有八十个县,如果全部按照新城郡屯田的效果来算,年产可以达到六百万石,看起来似乎远远超过了所需。不过事实却并非如此,南方多丘陵山地,尤其是会稽、丹阳一带,虽然地域广袤,大多数地方却根本不适宜耕种,再加上屯田还没有大规模的在各郡推广,综合考虑下来,目前江东六郡养活十万人的军队,勉强可以做到自给自足,却基本没有多余的战略储备,将来一旦爆发大规模的战事,粮耗还会进一步加大,孙氏便会立刻陷入捉襟见肘的窘境。
好在现在新城的屯田已经初见成效,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技巧,现在要在短期内在其余几个郡进行推广,也就相对容易的多了。
“张公觉得,目前有哪些地方可以推广屯田?”孙翊不失时机的问道。
张昭胸有成竹道:“吴郡的震泽、豫章的彭泽沿岸,沃野千里,水源充足,昭以为,在这两地进行大规模屯田,可事半功倍!”
“张公所想,与翊不谋而合。”
孙翊点了点头,震泽和彭泽周边,不管是地理位置还是土地面积,都远远胜过芍陂、巢湖一带,放眼整个江东,确实没有比这两处更好的选择了。
在这个时代,农业技术还比较落后,亩产不过三四石,孙翊对农学并没有什么研究,但是却也了解一些基本的常识,他相信,只要凭借这些常识对目前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进行一番改进,将目前的粮食产量提高个两三成应该不是问题。
紧接着,针对劝课农桑、发展生产的问题,众人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有认为应该开垦荒地、招纳流民的;有认为应该倚重鱼盐之利,与周边互通有无的;还有的认为应该减轻赋税和徭役,大力争取民心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