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楼灵异事件》第11章


吕老爷子听完再次哭的昏厥过去。第二天,他的妹夫带着父子两人到坟前烧纸。吕叔叔发现,他们的安葬之处就是前一天夜里他们误走误撞,参加喜宴的地方。此时,这里只有一片新坟。
吕叔叔讲完了,我又追问:“那您那位姑父现在怎么样了?”吕叔叔叹口气:“我们在小村住了五天就回家了。回家之后,父亲的身体也越来越差,几年后就去世了。他到临终还在怀念自己的妹妹。弥留之际,我还听到他缓缓地念叨,说妹妹来接他走了,他们要团圆了。然后老爷子就去了!至于我那位姑父,后来互相写过两封信,随着父亲的去世,我们也再没有联系了。他现在估计也不在了,他续娶了没有?有没有后代?我也不知道。”
☆、第九章 插播几个小故事
16、子女是老人永远的牵挂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的《游子吟》真切地写出了天下母亲对子女的拳拳爱意。简单的几句话将殷殷舐犊之情浮于纸上,读来感人至深。
孩子们永远是老人的牵挂,临终的老人更是如此。一位长辈讲述了一件他小时候的事情。
那时他才四岁,家里一位老人病逝,好像他应当称呼这位病逝的老人为“太奶奶“。接到家里的消息之后,他就随着父亲回乡下老家奔丧。几天之后,丧事都忙完了。他和父亲也准备回家。
他和父亲睡在一个房间,是在一个小院里,小院的另一间屋子还住着一位叔叔。那时候不像现在,当时的条件很差,尤其是在农村,窗户都没有玻璃,全是贴的窗户纸。当天夜里下了大雪,就在窗户纸发白(估计就是天微微发亮)的时候,他被一阵“笃、笃“的拐杖驻地的声音惊醒了。他的心里一惊。因为去世的太奶奶走路的时候就是这种声音。老人家腿脚不好,走路要拄拐杖,听起来就是这种“笃、笃”的声音。
他躺在床上,吓的不敢动。就听见那“笃、笃”的声音由远而近,接着“吱扭”一声,院门开了。那“笃、笃”的声音一步一步向着他们睡觉的房间走了过来。他胆小推了推父亲,可是父亲睡得很沉,没有醒。听到拐杖声已经到了门前,他吓得钻进了被子里,用手捂着眼睛瑟瑟发抖。接着屋门也开了。听着那“笃、笃”的拐杖声似乎走到了床边。足足停了五分钟,那声音开始远去了。又听到院门“吱扭”的打开,然后“笃、笃”的声音越走越远,最后消失了。
直到此时,他才敢从被子里露出头,叫醒了父亲,两人打开房门一看,屋外依然飘着细细的雪花,雪地上平平整整,没有一个脚印。他把刚才发生的事情告诉了父亲。老父亲慌忙拉着他来到了灵堂,恭恭敬敬地给去世的老人家上了一炷香。等上完了香,父亲才泪光莹莹告诉他,这是去世的老人要走了,老人牵挂儿孙,所以走之前来看他们最后一眼。他当时年纪虽小,可也初步体会到了生离死别的痛苦,竟然也双膝下跪,向老人的牌位磕下了头。
17、家在北京
这也是一位老人亲身经历的事情。
老人年轻时候是做建筑工程的,工作性质决定他很难安静的待在家里,一年到头风餐露宿。不仅是他自己,连家属有时候也要跟着到处跑,搬家那是常事。这是他搬到山西居住的那段时间见到的一件怪事。
当时住的是筒子楼,楼上楼下邻居很多,他们楼下住了一位邻居,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家。这天,老人正做饭,就听见楼下“噼噼啪啪”响起爆竹声。老人心里奇怪,这不过年不过节的放什么鞭炮。过去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楼下邻居请人来给看病。这是含蓄的说法,其实就是请了高人给看邪病。因为那个时代反封建反迷信的口号喊得很响。没人敢公开弄这些事,只能说是请人看病。
其实这家不太平的事很多邻居都知道。他们家男人是个货车司机,经常跑长途。就是一个月前,他老婆突然开始举止怪异起来,经常说些莫名其妙的话,有时候半夜起来不睡觉,坐在门前自言自语。家里人要是过来劝阻,她就会破口大骂。后来愈演愈烈,简直闹的家宅不安。
开始是送医院,医院说是癔症,又吃药又住院的弄了好几天没一点效果。后来就出院回家了。有些老人说是邪病,被什么东西附身了,建议找懂行的人给看看。他家人开始不信,可是眼见的医院治不好,而且那女人的神智越来越不清醒,无可奈何了才托人找了个懂行的人来。
来的是个老太太,大约六十岁。身体健壮,精气十足。她一进门就冲着那家女人走了过去,一把拉住了女人的手,一边大声呵斥,一边掐女人的手,还让人在屋外放鞭炮。在她的再三逼问之下,女人战战兢兢地说了一番话。大意是说她是北京来的,家住在王府井附近××路××号,她的名字叫××。她是在一次车祸中死亡的。一天夜里搭上了他家男人的车跟着回来的,到这儿有一个月了。
那家的男人听到这,一拍脑袋想起件事来。有一次他开夜车路过廊坊附近。当时有点困停下车想休息一下。下了车突然发现路边蹲了一个人,好像还是个女的。他是好心,就上前打算问问,刚走到跟前就发现人影没了。他还以为自己眼花了呢。就悻悻的上了车走了。后来就把这件事给忘了。现在回想说不定就是那一次跟回来了。
经过老太太这一吓唬,那个附身的鬼离开了。说也奇怪,从那以后那个女人就正常了。问她这一个月的事,她什么也不知道。老太太走后他们家门上一直挂着一块红布。可能是辟邪的吧。
更不可思议的事还在后面。一个多月以后,他家男人借着出车的机会到了北京。他抽空按照当时那个女鬼讲的地址一找,门牌号码完全正确。跟这家人一打听,他们家半年前真有个女人死于车祸,名字就叫××,跟那个女鬼说的一模一样。他也没敢告诉人家实情,一身冷汗的走出了大门。
18、午夜的纺车
作家吴伯萧先生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文章《记一辆纺车》作者通过回忆在延安时代用过的一辆纺车,描绘当年纺线比赛的欢快场面,叙写艰苦岁月中劳动生活的乐趣,颂扬了抗日军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我这里也要记叙一个关于纺车的故事。那是刚解放的时候,村子里住着一个勤劳的老妇人,老人的姓名已经记不住了。这家的儿子非常孝顺,可是儿媳却时常跟老人闹别扭。虽然婆媳之间没有公然闹翻,但是小吵小闹是时常都有的。老人的儿子性格懦弱,明知道媳妇和母亲不和,可是他一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也不知道怎么化解。反正也没闹出多大的事,他就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凑合着。
老人非常勤快,她有一手绝活,就是纺线。老人每天晚上纺线,几乎纺了一辈子,她甚至仅仅借着一点月光就能纺,摇车,抽线,上线,一切做得从容自如,根本不用点灯。每天晚上她的儿子儿媳就在纺车的“吱吱”声中入睡。
一年又一年,老人的身体越来越差,最后终于病倒了。儿子每天要下地干活,照顾老人的担子就落在儿媳身上。这个儿媳本来就和老人有矛盾,如今老人病成这样。她就更不耐烦了。那时候村子里人有病都不去医院的,基本上是找赤脚医生抓些药吃一吃了事。老人也是如此,每天儿媳都要给老人煎药,时间久了就不耐烦了。有一天,老人抱怨了几句,这个儿媳终于忍不住了,跟老人吵了起来。最后还说了一句:“你每天光吃药就要3分钱呢。”朋友们别笑,那个时代的人民币的购买力和如今不一样,那时候几块钱就够一个人一月的生活费了,所以一天3分钱也是笔不小的开销了。
这个媳妇不是个坏人,虽然和婆婆有矛盾,但绝没有咒骂和侮辱老人的意思。但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老人本来心眼就小,听了这话钻进了牛角尖,从此赌气不再吃药。任凭儿子怎么哀求,儿媳怎么道歉都没用。
当晚,吱吱的纺线声响了起来,老人不顾病体又开始纺线。儿子再三劝阻,老人置之不理。儿子无可奈何之下也只好就这样了。一夜又一夜,“吱吱”的纺车声一直持续着。几天之后的一个早晨,儿子起床以后,照例要下地去干活,可他觉得有点不对劲。平时这个时候老人的房间常常会传来一阵阵咳嗽声,可是今天怎么静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