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宋枭雄》第12章


坐落在江宁繁华的乌衣巷,占地约有二十亩,是周氏先祖从一没落官宦世家手里买来后精心改建,前前后后的独立庭院足有七个之多,在繁华似锦的江宁城中,当然算不得什么。不过如此大的一个庭院,杂役婢女也是多达二十余人。
再看看身后连绵上百里直到溧水尽头的群山,即使不过两三百米高矮,在江宁府左近也极为难得。周原心知虽然这时代的朝廷对无主的荒地荒山拥有名义上的所有权,不过实际上朝廷哪里有那么广远的触角?周庄依山傍水,就实际来说,后山之内的这些山野的资源都掌握在周原手中,每年也不用额外交什么赋税,如果周原愿意,他甚至可以将庄子后面数十上百万亩的山林全部纳入自己的庄子管辖,只要他有这个能力。
当然这也只能是奢望,在如今的条件下,开垦林山极为不易,成本也居高不下,乡野间的豪族更愿意开垦那些相对容易些的河边荒滩,周原现在所拥有的田地都多半是来自与此,而且就算是现在,周庄范围之内还能开垦出的河边荒地也应该超过两三千亩。
周原也默默算了算自家一年的开支:周家老宅五十余人的月银平日开销及年节打赏,加上江宁宅院的开销,每年支出大约六百两银左右,再算上周原每年生活及接人待物等等开销的两三百两银,每年的消耗达千两银,足能满足一两百户普通人家一年的开销了。
不过周庄每年近七千亩的田租就能收粮超过七千担,值银达三千两以上,而缴纳给朝廷的各类赋税,相对而言只是区区的两百两银左右。即使今年因大旱而使得夏粮普遍减产,但若将所得米粮都换成银钱,周家今年也能有超过一千五百两银的节余。
只是时人都有存粮的习俗,乡野豪族,坐拥庞大田产的各地田主更是如此,周家自然也不例外。周家老宅占地近五十亩,除去居住的几个庭院外,规模最大的就是占了近十亩地盘的三个大小粮仓。
三个粮仓均分开建立,时人对粮仓的重视等同与基业,防火,防潮,防盗都做到极致,一个空仓,一个已经满仓,一个半满仓的巨大粮仓,总共存粮超过两万担,而最久远的存粮已经有六七年历史。
便是积存了如此之多的粮食,周家数十年积累下来,银窖中的存银也超过万两。
当然,为了保证存粮与庄子的安全,老宅也专门养有十来只狗,而为了防鼠,还专门养了十来只猫,而庄上的护院从来不会低于二十人。
周宅经过两次扩建后,如今也是成为占地达五十余亩的乡野豪宅。因周庄靠青河一侧就是天然的采石场,如此依山而建的周庄修建得格外牢固:外墙均铺石为基,以青砖围建,高近一丈,厚超一尺;围墙外多植荆棘,围墙内则填土垫高到齐胸处。虽谈不上铜墙铁壁,但也非小小蟊贼或小股的山贼流匪能轻易攻破。
周家的内宅建得比外墙更牢固三分,整个内宅比外院依山势高出近七尺,加上围墙,近两丈的高度,有两座粮仓都建在内宅之内,在内宅之上,还有一座坞堡将最后一座粮仓包围在内。
周原曾听其父言:前朝末世,秣陵县虽远未及此时的地广人熟,也已经有人在此开荒种地。不过当时匪盗横行,时人便先筑坞堡。整个坞堡以条石搭建,占地近十亩,地势险要,背依山间险峻地形,周围密林难行,端的是易守难攻。若有百十敢站兵卒坚守与此,功寨者就算有千余众,在这难以展开兵力的地形下,也难短时间攻下。而后在周家三十余年的经营下,两次庄园扩建对坞堡都保留了下来。也是考虑到若贼寇攻破前面两座院子,庄内众人还能据坞堡坚守。
站在周家颇有气势的大门外,周原看着庄子前呈梯形分布的广阔田野,再回头看看身后的庭院,心下感慨不已,不要说面前的这数千亩良田,单单就是身后占地五十余亩的山庄,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周原心中暗自估计,此时他所拥有的财富,算上所有的田产庄院等资产,折银怕是能接近十万两之巨!
当然,对比沈、陈、余、王等在秣陵扎根百余年的世家来说,周原还是远远不如——不说世宦之家的沈族,也不说垄断一县丝绸茶叶的陈氏,便是受其他几族排斥而式微的明山王氏,也是拥地近五百顷(宋时百亩为一顷)的豪富,加之暗中把持的私盐买卖,也远非如今的周原等比得了的。
当然,在当世而言,这已经是一笔相当巨大的财富。毕竟过去多年来,大宋朝的年总收入也就六七千万贯、三四千万两银的水平。
年少而还未完婚的周原这秣陵县当真算得上是有数的贵公子,若不是他老爹在世时早早的为他许下婚事,说亲的人怕是早就踏破了周家的门槛,便是这样,想将自家女儿嫁入周家的秣陵富户也是多得是。
就算是平日侍候周原的丫环,也有一个是陈家的旁支出身,与周原都能算是表亲,在周原不满十岁时,就由两家说项,由他的老娘拍板后进得周宅,只等周原与方氏正室成婚便会成为他的妾室,端正正的是秣陵县的钻石王老五。
也难怪那伙山贼张口就要三千两的赎身银啊,想起前日在匪寨的一番经历,周原嘿嘿一笑:若不是自己能脱身出来,周家怕也只能束手将银钱奉上。毕竟比其他这家主的安危,那三千两银实在是算不得什么了。
不过既然自己能安然脱身,那又当别说。###第11章 好大地来头
周原当然知道那伙山贼当然不会善罢甘休,不过也没料到能来得这么快。
吃过早饭时,渡口处警戒的护院就回来禀报说对岸依稀有十几个骑马的汉子在打望,似乎不怀好意。
周原哈哈大笑,只让护院加强戒备,让管家将庄上的佃户和府上的众人都集中到晒谷场来。
到得那里,见到杨邦武正拿着把弓箭对陈宜道:“这弓可不行,太软,伤不了人,只能射个鸟兔……”
见陈宜未再将甲穿上,周原也不笑他,对杨邦武道:“杨叔箭术可好?这玩意儿本来就是打猎用用的。”
杨邦武笑了笑道:“也还能过得去。”
周原点头道:“那必定是极好的,周安!”周原招手叫过书童,吩咐道:“你去将书房墙上的那把弓取来,箭羽也一并取十支。”
又对杨邦武道:“杨叔能用弓那是再好不过。从今天起,庄子上怕是就不会太平,我听说河对面已经有人过来了?”
杨邦武点头道:“我刚和你府上周管家等人去看过,的确是山寨的那群。二十来个,十来个骑着马,怕是不会轻易就走。”
周原嘿嘿笑道:“那就等他们来,在这里,还能由得他们嚣张不成?”等周安将弓箭取来,入手细看下,只见弓身遍刷清漆,以他的眼力只能大略看出此弓该是以极品牛角及上佳良木反曲而成,整弓曲张有度,沉重而有力,虽存放七八年而未有丝毫变形,做工更是处处透着精良。
周原也是奋尽全力才将弓弦上好,小心的试了试——超强劲的弓力,自己奋力之下只拉得了小半,看来两膀子没有两三百斤的力气,休想使唤得开。
周原将弓箭双手奉与杨邦武,正色道:“我父在世时,曾得十三叔赠得此良弓,后再由家父传与小子。可惜小子不是那块料,将如此利器埋没,今日赠与杨叔,可谓良弓遇将才,杨叔万不可推脱。”
杨邦武见到此弓模样,就有些惊奇,待将弓接到手中,细看弓胎铭文处,果然见得其上的‘威烈’两字,惊声道:“果真是‘威烈弓’!” 心下更是震动不已。
压下心中激荡,杨邦武试拉了两把,又取了一支普通的箭枝对着旁边二十余米处的木桩凝神屏息全力张弓试射一箭,强劲的弓力反弹下,羽箭如闪电般贯木而入,箭尾羽翼蓬然中如白雪暴散。周原与陈宜走近看时,见那箭羽入木达半尺之深,都暗暗咂舌,对杨邦武更是佩服不已。
按着有些使力过度的臂膀,杨邦武摇头道:“此弓于我,仍旧是埋没了。老实说我也最多连射得三箭便会力竭,”
周原嘿嘿笑道:“那比在我手里强多了,我是连拉开都勉强得很,与杨叔甚是合意。”
杨邦武严肃的道:“这把弓太贵重了!我实在是受之有愧,何况它的真正来历,别说是你,就算是你父亲及你十三叔也是不清楚的……我在西北边军多年,曾与府州的折氏子弟打过一些交道,府州折氏历来为我大宋藩屏,自是英雄辈出,但这数十年间,折氏最敬服者便是章氏两公,二十多年前折氏?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