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会伤人》第11章


到了高三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最令我欣慰的是,数学成绩也有了巨大进步。其实,我最怵的还是数学,因为高一就没打好底子。我的同桌数学成绩在班中最强,他建议我从高一数学开始扫漏洞,力求不放过一个难点和疑点。其实,我在化学和物理中都是这么做的,并且,在攻坚化学和物理时,我一直将数学当成第二重点,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后,我的扫漏洞工作终于宣告结束,在高三下学期的第一次模拟考试中,我的数理化成绩都在班中名列前茅。虽然这次考试只得了全班第19名,但因为是整个高中三年数理化成绩首次都名列前茅,我还是有很大的成就感。毕竟,这证明我在这三科上下的苦功是行之有效的。
整体大于局部之合
心理学中一个著名的观点:整体大于局部之合。将这个概念引申到高三上,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战略观念:要将高三一年视为一个整体来对待,不要为局部的得失而过于得意或苦恼。
对我自己来讲,在高三半年多的时间里,我的最好成绩其实仍然是高三升学考试那次的全班第11名。那也是唯一的一次,我有一科考了全年级第1。如果拘泥于局部观,我应该懊恼才对,因为我的成绩一直是不升反降。
但是,我几乎从未因此苦恼过,因为我将高三一年视为了一个整体,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最后的结果,至于中间的成绩,进步了,可以欣喜,证明自己提高了;倒退了,也可以欣喜,因为得到了经验和教训。进步也罢,经验教训也罢,对最后的结果都有益。我从不执著于一次成绩的得失,因为我坚信:
努力,总不会错!
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会进步,就会提高。一时的成绩升降,都有偶然,而努力必然有收获,这是必然。并且,我在化学上努力,化学成绩就提高了;我在物理上努力,物理成绩也提高了;我在数学上打持久战,成绩也提高了。这也证明了我的信念——努力,总不会错!
txt小说上传分享
会学习,还要会考试(1)
数理化都提高后,我将英语当成重点突破对象,向每个英语好的同学认真请教学英语的方法。有两个同学给了我很重要的建议,结果英语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但紧接着,我遭到了高中三年来最大的一次打击:高三下学期的第二次模拟考试中,我仍然考了全班第19名。而且,除了化学,其他各科都没有考好。
为什么会这样没道理呢?
在离高考仅三个月的时候,这个打击很重。我非常郁闷,于是一个人到学校附近的铁路旁散步。我重新估量了一下形势,最后断定:我没有发挥好。我做数理化难题的功力,全班少有人能比,所以数学和物理的成绩没有反映出我的真正水平。语文,我读的文学类书籍、看的文学类杂志,全班任何人都没法和我比,而且高中所有要求背的课文、诗歌,我全背过了。还有政治,我几乎整本书都背过了,考试却没及格……实在是没有道理啊!!!
但是,为什么会这样没道理呢?为什么我的知识水平很高,却考得那么差呢……
正在思考的时候,一列火车轰隆隆地从我旁边飞速驶过。因为思考得太专心了,我一开始没听到它过来的声音,于是吓了一大跳。凝视它的时候,我忽然电闪雷鸣地顿悟到:火车质量再好,也只有在火车轨道上才能跑得快,在公路上,它就跑不动;你知识掌握得再好,也只有走上考试轨道才能取得好成绩,上不了这个轨道,你知识掌握再好也拿不到好成绩。
暂停学习,钻研考试办法
这个顿悟来得太及时了。接下来,我果断地决定,除了英语,其他所有科目都停止继续重复学习。
我相信,除了英语,其他科目的知识我都掌握得非常好了。接下来,我首先要专心思考,怎么能在每一科上“走上考试轨道”。那时,我每天都写日记,内容几乎全是思考怎么考试,且一旦想到方法就立即自己做模拟题进行检验,一旦觉得不对就立即改变。
好像差不多用了两个星期,我就对每个科目怎么考试都有了很多体会,接下来就是按照这些体会,把每个科目的知识点梳理一遍。这种工作的效果远远出乎了我的预料。在离高考还有19天的第三次模拟考试中,我的语文、政治和生物都考了全年级第一名,总成绩列全班第1名。这是我高中三年第一次进入全班前10名。
高考时,我仍考了全班第1名,这证明“考试轨道论”和后来的考试方法经受了考验。
不过,作为考试上的“暴发户”,我的成绩并不能让我进入我选择的生物化学系或无线电电子系,最后,我被拨到了心理学系。这是一次命运的安排,我只读了一个月的心理学书籍,就喜欢上它,认定这正是我喜欢的专业。
挫折商
这个“考试轨道论”的顿悟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个事例表明了挫折的价值。
心理学认为,经历的多样性比经历的单一性更好。顺利会帮助一个人形成一个方向的思维,挫折会帮助一个人形成另一个方向的思维。如果总是一帆风顺,那么一个人的思维就容易陷入单向度思维,对事情的考虑容易片面;如果一个人总是遭受挫折,那么这个人的思维也容易陷入单向度思维。最好的经历就是,既顺利过也遭受过挫折,这样的经历会帮助一个人形成多向度思维。
所以,在智商、情商之后,心理学家又提出了挫折商。所谓挫折商,就是一个人在应对挫折时形成的一些良性的应对方式,一定程度的挫折可培养一个人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可培养一个人的多向度思维,让一个人考虑事情更全面。
在北京大学读大二的时候,一天夜里,我忽然从睡梦中惊醒,发现同宿舍的同学都挤在窗户前向外看。外面,一个全身赤裸的男同学边跑边喊“我是北大的,我是北大的”。显然,他疯了。后来知道,这是我们楼下数学系的一个同学,上大学前在学校里一直是成绩最好的,但上了北大后,发现自己只能考中等程度的成绩。他无法接受,越来越自卑。在这种心态之下,他已经很难静下心来学习,结果在最近的一次考试中数学课没及格。于是,他一下子崩溃了。
会学习,还要会考试(2)
因为过于一帆风顺,这个同学的挫折商太低了,导致他无法承受新的挫折。所以,要珍惜一切学习上的挫折。要知道,一些考试挫折不仅是暴露了我们学习上的弱点,让我们查漏补缺,也可以培养我们的挫折商,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心理财富。
对我来讲,这次挫折直接让我形成了“考试轨道论”,让我在高考中受益。从长远来说,我后来又发明了多种“轨道论”,它成了我认识世界的一把钥匙。无疑,这次挫折大大提高了我的挫折商。
站在考官的角度上看考试
“考试轨道论”的顿悟很重要,但怎样才能跑上考试轨道呢?
我当时想出了很多大大小小的考试方法,几乎每一科都找到了几个。不过,最重要的是,我有了一个全新的看待考试的角度:站在考官的角度上看考试。
这个顿悟源自对政治的思考。我是1992年的考生,那几年的考生都知道,政治的多项选择题不是考你的知识点,而是像故意难为你,就算把政治书背得滚瓜烂熟,也不知道怎么做题,错一半甚至更多是非常正常的。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题目出得这么变态?考官为什么这么出题……最后,我脑子里忽然间跳出一个意识“不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考试,要站在考官的角度上看考试”。
这个意识的形成很重要。以前,我和其他同学一样,总是抱怨政治考试“变态”、“没法理解”、“有毛病”等等。之所以这样抱怨,是因为自己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将考官视为敌人,视为神秘的、不可理解的,但又能决定自己命运的人。但如果换位思考,站到考官的角度上去思考“他们是怎么想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出题”,那么,敌对的心态就会消失,考官也就不再神秘地高高在上。
如果我是出题人……
形成这个意识后,我重新站在考官的角度上梳理了一下政治课本。每到一个知识点,我都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出题人,我会怎么考这个知识点。
再就是论述题。我也产生了新想法。政治老师指导(估计当时的政治老师都会这样教育学生)说,在做论述题时,要尽可能多写,多涵盖知识点。但我一站在考官角度上,就想到,哪个考官愿意读这种答案?我断定老师教的是一种低级的考试技巧,针对?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