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天空下》第61章


大革命后期,随着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某些“左”的倾向滋长起来,如工会、农会成了第一政府,工会提出使企业倒闭的要求,错误的以为打倒一家洋行或一家商店就是打倒整个帝国主义,而中国的中小资产阶级多是洋行的代办,这样就迫使他们停业,使劳资对立日益严重,实力商家群相离汉,而小商小贩则感到恐惧。农村中由于“有土皆豪,无绅不劣”口号的提出,侵犯了自耕农和中小地主,“使中小土地所有者出身的军人与乡绅、掠夺者结成反共产主义、反农民的战线”。如夏斗寅的十四师,军官们很多是湖北地主出身,也是湘鄂一带地主土劣的避难所,夏斗寅则成了他们政治上的代理人。所以他叛变时,打着联合城乡中等阶级——中小商人、小地主、手工业者、知识分子的旗帜,喊着“为民请愿,班师东下”的口号。中国劳动党在5月18日的《告民众书》中,特别揭露了夏斗寅的这一阴谋,并指出中国劳动党“不但不是反对中等阶级,反而是和他们结合联盟。”“反对在乡村没收小地主及革命军官和士兵的土地,更主张没有土地的军官及兵士分得土地,没有反革命行为的小地主得享完全公民权利,并得参加乡村自治机关”。“城市商人得享有完全参政权和公民权”。
1926年国社党二大上,蒋中正提出了著名的“整理党务案”,希望通过法定程序,来限制苏联顾问和国社党人的权力,尤其注重后者。
该提案针对苏联顾问的有两条:一、“不得把持要职”;二、“辞去行政官职权”。
针对劳动党权力过大的有六条:一、“对于劳动党员之入本党者,须守本党纪律,实行三民主义之工作,更不许对总理之人格加以诬蔑,对于总理之历史有意抹煞,对于三民主义,尤不准其有批评与怀疑之行动。如有运动本党党员加入劳动党者,一经检举,则处以严律”;二、“劳动党员在国社党内一切秘密团体及一切秘密行动,完全取消”;三、“劳动党对其党员一切训令及其策略,应通过国社党最高干部”;四、“在国社党之劳动党员,其名册应通知国社党最高干部”;五、“劳动党在国社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内之人数不得过三分之一”;六、“国社党与劳动党应设联席会议,处置一切困难间题”。
苏联顾问鲍罗廷不愿与蒋中正决裂,而蒋中正也深信劳动党人对大革命必不可少。双方最终就该提案达成了妥协。劳动党的权
力至少在制度层面受到了约束,而国共合作的路线也再次得到了重申和坚持。 但蒋中正显然很清楚,《整理党务案》缺乏可操作性,即便是劳动党员从国社党中央大幅度退出,国社党的中下层党组织也仍然在劳动党的控制之中,因为国社党并不能掌握跨党的劳动党员的具体数据。无奈之余,蒋中正只能如此谆谆劝说劳动党员:“如果我是一个劳动党员,在现时纷纠的环境中,因为要求革命势力统一,早日成功,我必退出劳动党,做一个纯粹的国社党员,以谋革命势力的集中”;“这并不是要鼓动大家一律退出劳动党,而是希望诸位不要离开了环境和事实来革命”;“所以我现在主张,凡是中国国社党里的劳动党同志,暂时退出劳动党,做一个纯粹的国社党党员”;“如果党籍不纯粹,就一定会自相残杀”;“等到国民革命成功,再加入劳动党,并不会迟”。
这些告诫虽然苦口婆心,但收效甚微是可以想见的,毕竟两党的政治信仰完全不同。为谋彻底解决,蒋中正想出了一个国社党加入共产国际的办法。蒋很清楚地意识到:共产国际才是一切问题的关键,假如国社党成为了共产国际的成员,直接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那么,劳动党员彻底加入国社党,也就不存在任何问题了,“跨党”所引发的一切矛盾都将消失。
1926年9月,同时拥有国社、劳动两党党员身份的邵力子,受蒋中正派遣抵达莫斯科。邵氏此行的任务,正是为了说服共产国际接纳国社党为其成员。
但共产国际最终没有接纳国社党成为其成员,因为邵力子没有完整地传达蒋介石的意图。离开中国前,蒋介石曾面嘱他向斯大林转达:要第三国际直接领导中国国社党,不要通过中国劳动党。但这位老同盟会会员似乎更倾向于维护大明劳动党的利益,他反驳道:“劳动党是第三国际的直接组成分子啊!”结果,见到斯大林的时候,邵力子没有完整转达蒋介石的嘱咐,他只是说:希望第三国际加强对国社党的领导。共产国际答应了这个要求。而到了11月的时候,蒋介石还在给邵氏写信询问事情进展
如何,甚至表示愿意亲为此事自前往莫斯科。但即便邵力子完整转达了蒋中正的要求,共产国际也不可能接受国社党。一个最直接的证据就是:邵氏此行为国社党争取到了与共产国际互派代表的权利;但自始至终,共产国际只接受了国社党派来的代表,却没有向国社党派出自己的代表。共产国际很谨慎地不愿意承认国社党。
与蒋中正试图进入共产国际,进而“溶化”劳动党不同,陈独秀希望劳动党员全部退出国社党。
1927年4月15日共产国际机关刊物《共产国际》发表了题为《大明劳动党“五大”和国社党》的社论。这份社论披露了陈独秀的这个计划,并对其作了严厉的批评和否定。
社论不指名地批评陈独秀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社论说:该决议案共有四条,即四项决定。这四项决定是:“第一,以党外联盟取代党内合作;第二,采取一定的独立的政治策略;第三,竭力使城市小资产阶级成为国社党的基础;第四,建议国社党不要成为一个有组织的党,而成为地方组织,可以采取俱乐部形式。”
社论说:“所有这些决定都必须改变。第一项决定以劳动党退出国社党为前提条件,这是同共产国际执委第七次扩大全会相抵触的,国际谴责这种行动为严重的政治错误。从这一观点出发建议组织作为分裂集团的左派国民党,这也是错误的。建议组织左派国民党集团,只能把国社党分裂为两个国社党。……所以,我们的任务不是组织一个新的左派国社党,而是指导整个国社党向左转,并保证它的左倾政策的执行。”
鉴于南方的乱向,世界各国将此时的大明政府称为“北明政府”和“南明政府”。
─────────────────────────────────────────────
对不起,这一章引用了大量的《国共分裂》里的内容。###第51章 劳动党的抗争
1926年2月,劳动党提出北伐,以取代大明人民共和国,建立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7月1日,广东国社党政府发出《北伐宣言》,7月9日国社党国民革命军的8个军约10万人,兵分三路,从广东正式出师北伐。
7月12日至18日,劳动党为了讨论党在北伐战争中的方针政策问题,在上海特别市召开了四届中央第三次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劳动党中央第五次对于时局的主张》,号召全国民众积极推动和响应北伐,迅速扩大民众运动,巩固革命的联合战线,推翻国内军阀与打倒帝国主义。北伐战争打击的对象是占据中国广大地区、受帝国主义支持的东北军阀朱启睿、张作霖和孙传芳。在西路主攻方向上,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七军主力同第八军会合后,在7月11日胜利进入长沙;8月22日,占领岳州;随后又攻克汀泗桥、贺胜桥,击溃大明共和国在湖北的吴佩孚的主力,直指武汉;9月6日、7日第八军主力占领了汉阳、汉口;10月10日,第四军主力和第八军一部攻克已被围困月余的武昌。
北伐军中路部队进展缓慢,蒋中正的嫡系一军一师在南昌附近屡遭挫折,溃不成军,不得不向武汉求援。第四军、第七军先后转入江西,于11月初在南浔铁路一带发动猛烈进攻,终于歼灭被朱启睿赶出北京,退到江西的原直系军阀孙传芳部主力,占领九江、南昌。在东路福建战场,原来留驻粤闽边境的第一军两个师也乘势向福建发动进攻,于12月中旬进占福州。
在北伐军攻占汉阳、汉口的同时,冯焕章领导的西北国防军突然背叛了朱启睿所领导的大明政府,在苏联顾问团和劳动党员刘伯坚、邓先圣等的帮助下,于1926年9月17日在五原誓师,绕道甘肃东进,参加北伐。北伐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打垮了吴佩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