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花》第50章


可保无虞。"
此时听房玄龄道:"长孙大人所言甚是,只是江夏王已然调兵回营,最好的战机只怕已过。"这两个人,还亏是一代名臣,一唱一和的,倒变成南英的不是了,站在朝里嚼舌头他们可是一等一得好。
"陛下,"褚遂良开口,"两位大人说得不错,只是臣认为不追击有不追击的好处,而且只怕好处更大。"
"说说看。"李世民随意抬抬手,不动声色,看不出是什么心思。褚遂良朗声道:"我军此次目的是讨伐高昌国,如此耗费巨大的远征是以拿下此要塞为目的。此次和西突厥的战役是靠我大唐以逸待劳和出其不意,我军几乎是完胜。若能歼灭突厥全军自然是好,可是若要劳师北上、追敌而歼,我军必损,再加上军队对地形气候熟悉程度的劣势,只怕会折损更多兵力。到时所剩军力只怕难以一举拿下高昌,一旦战情拖延,于远征之军只会有害无益。江夏王此举舍弃了一些利益,但若不费巨力而能拿下高昌国,应是更大的益处。"
满殿的大臣都不说话,等着听李世民的意思,李世民颔首,道:"江夏王的奏折随着军报之后到的,也是如此权衡,而且他还说,若不追击,西突厥摸不清大唐的兵力,他有计策可以兵不血刃地拿下高昌。"
满殿大臣一听皆惊,兵不血刃!要知道高昌国已历百年,国小却地位牢固,主要在于易守难攻,南英此话听来,难免有托大的嫌疑,似是为自己不曾追击突厥之举所找的借口。
我却知道此话一出,南英必有办法做到,可心里却有些难受。西域遥远,我从他们的议政之中都能听出那些金戈铁马、漫天飞沙,南英那样清澈如水、温润如玉的人,却要身披战甲、浴血而战,他的悲悯、他道家的慧根,不知临阵杀敌时又是怎样的感觉?他日兵临池下,智计用尽,又是所为哪般?
他知道的太多,所以要背负这些,去建功,去争权,好有朝一日保我平安,我却缩在这里,什么也做不了。
**
贞观十三年八月大唐整军后逼近高昌。因大败突厥十万大军而无损伤,传到西域各国竟成了大唐二十万大军压境,更有飞骑军两万,可日行千里当时南英日夜兼程赶到突厥后方的骑兵竟被他们形容得不费吹灰之力。还有流传唐军的军师乃是天山昆仑掌门,有预知天下、奇门遁甲之术。
总之,唐军的一切传得神乎其神,这一切都颇为值得思索。兵法上总是说虚实之道,多数时候不该告诉敌人我来了,可是此番不但是我来了,而且更有夸大之词,我实在不明白南英是在用什么计策,难不成让敌人严阵以待,死守不出,便能兵不血刃的拿下高昌?
九月,大军在高昌城之外叩门之时,忽然有一个让人匪夷的消息传来,高昌王麴文泰听闻大军来袭,被吓得一病不起,没几天便死了——这大概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吓死的君主了。
之后的几个月,西域苦寒,迎来了高昌国一带地区近百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天,大唐的军队虽冒苦寒驻守城外,但是军备充足——尤其是在大败突厥后,南英命人抢了突厥的粮草和衣物供给,并且整军之时添置了很多过冬物品,所以大唐军队,只是围,而不攻,一切安好,大约住个一年半载都没有问题。但高昌城所有供给都被切断——虽然高昌长久有准备,粮草充足,但是过冬的衣物和薪柴完全不够,不多久高昌城内风寒盛行,士兵染病的也不计其数。
此时唐军聘请了西域各地的郎中,在城外布医施药,但凡平民百姓来投,一概给予救治,并赠予过冬衣物若干。高昌士兵来投的,需投诚于唐。
大唐的怀柔政策,起到了莫大的作用。本来就是高昌国主不仁,向大唐称臣之后而又投靠了西突厥。对于百姓和普通军士来说,唐朝是天朝大国,兵强马壮,仁义而治,本来没有唐军来袭,如此寒冬也很难安然度过,而此时的情况,不容高昌反抗,从情理上也不应反抗。
终于在高昌被围四个月之后,贞观十四年初,高昌国的太子率文武官员,开门投诚,高昌终为大唐所灭,置为高昌县,次年设安西都护府。
大唐四周小国被大唐之威所慑,而西突厥拦截唐军受到重挫,一时之间再也不敢有国家结盟突厥。
此战终结,立下奇功的定是江夏王李承裕——南英。而他此次远征身先士卒,料敌于先,救下无数将士的生命,还有当地的平民百姓。一场原本会生灵涂炭的大战,前半段血腥而激烈——重创了西突厥大军,后半段传奇而平和——吓死了高昌王,围困了高昌国四个月,果真兵不血刃的进驻高昌。
当贞观十四年的七月,他骑在战马上,一身银铠甲,同各路将领们进入长安城之时,长安万人空巷,争相目睹江夏王的风采。
那年,所有亲自去看的人都记得,记得马上那个仙人下凡似的的人物,他面如冠玉,眼神高贵而温和,周身脱不去战场上所带来斜睨众人的气势,却奇异地有一股儒雅干净的脱俗气息,他嘴角微微的笑着,眼神里却隐着期待——似乎是他唯一的一丝人间烟火之气。
那身后的将领看向他或同他说话时,都是敬重而亲近的眼神和语气,连侯君集这样的元老重臣也是十分佩服欣赏的神色,而他却谦和得仿佛刚刚行猎归来一般。
彼时,皇上率文武百官在正和门,亲迎此次出征归来的将领,大军驻扎在城外的军营,而侯君集和南英亲率各路将军、有功军士,一路风光进了长安城。
我央了李世民,也悄悄地换了男装,站在人群的角落里,遥望着这一路人来。
我想,我也一辈子没办法忘记那个时刻,马上坐着的南英——银甲披身,万众瞩目,正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那个人,却整个人淡得出奇,仿佛一切都是虚妄,一切都不在乎。
远远的,南英就向人群扫来,一眼就发现了我,遥遥地看着我,暖暖地,融融地,全是开心的神色,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我看到不是这个坚毅的、唐军统军的灵魂人物,而是原先把好玩的东西拿到我面前带着些得意和开心的那个少年。
这一场传奇的战争,世人都知道是如何起始,可究竟是为何结束,这个年少得志的王爷,究竟想了什么,用了什么计策?这一切的一切只是埋在滚滚的历史尘埃里、西域的漠漠黄沙中。
可是我却再清楚不过,千军万马,心若九转,大漠烟沙,金戈铁马,竟是为谁争天下?
58
58、第五十七章 江夏王妃 。。。 
贞观十四年在大胜高昌和西突厥的胜利中度过。江夏王居功至伟,加封一品定北侯,食万户邑,加领陇西兵权。侯君集加封一品忠国侯,加食三千户邑。副帅薛万均加封二品忠勇侯,加食三千户邑。一众将领封侯者数,过半出自南英麾下,值得一提的是先锋程笛杀敌奋勇、领兵有功,一跃被封为英骑将军,位居三品。
众人见江夏王随将多有封侯,原本的护卫阿笛竟也一战而成,直接拜将,顿时明白了上头的风头,显然是要重用抬举这位军中的新贵,皇室的贵胄。
而一时间朝中的重臣权贵们都热络起来,江夏王年少得志,而并未娶妻,虽然是前齐王之子,先前出身有些争议和让人担忧,而经此一役,事情再明朗不过,谁能将女儿嫁过去做王妃,哪怕家门低一些的官员也想着女儿能嫁去做侧妃,都是荣耀。更何况江夏王才满天下、风姿无二,哪家的女儿不期盼?
而入秋以来皇上的一道圣旨更是搅得朝臣家眷们闹踊跃起来:凡从二品以上的官员,家有适婚年龄的女儿的,统统要承上画像,文章字画,才艺展示,各方评价信息,似是要大费周章地挑一名女子出来。
宫里也多了很多进宫请安的朝臣家眷,带着女儿们莺莺燕燕的,多半是奔着杨妃而去,谁叫皇上下旨,令杨妃主持挑选一名气质高贵、端庄大方,性子贤淑坚毅,才华高雅的适婚女子出来。
这一日南英下了朝,特求了旨,和大哥一道来给我请安。大哥陪了我们到了园子里,走了没有几步,就对我道:“明空,我去更衣,稍稍就回来。”可不知为何神色间全是不舍和隐忍……只剩了南英和我。
我们在叶子翩翩飞落的树下默默站了一会儿,谁也没有先开口打破这份宁静和默契。秋日间天高气爽,天空蔚蓝而无云,一时间只能听见叶子簌簌落地的声音。
最后还是南英先开口,"好一阵子没能见到你了,所以央了武大哥和我同来,这个是给你的,我在西域时买的,你一向喜欢新奇玩意,我想着你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