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贫下中农往死里剥削?
问题远非你想象中那么简单。
黄仁宇在《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一书中,通过遍览明朝各地方志、奏折以及《大明会典》,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明代的税收过低,农业税低,商业税更低;
第二,明代的税收在二百五十多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增加,反而在不断减少;
农业税低到什么程度呢?全国平均税率不超过百分之十。
这确乎委实是低到一定境界了。
更恶劣的是,即使这么低的税赋,还是有人一门心思地逃税漏税,而且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摸索,将逃税这一伟大事业从技术层面上升到了艺术层面,并总结出多套专业术语,比如飞洒、诡寄、虚冒,具体内容,可以参考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的记载。
即使抛开这些人为的因素,单就税制的设计便足以使明廷抓狂。经济学中有个“拉伐曲线”,它反映了一条规律:降低税率实际上会增加税收收入。这是因为民众会对税收政策的刺激作出反应,高税率会使其丧失劳动的积极性而情愿享受闲暇,反之亦然。
再比如,纳税理论中有一条“纵向平等”的指导思想,它主张支付能力高的纳税人应该缴纳更多的税,这听起来似乎天经地义、自然而然,没有比这再正确的了。不过落实到实际操作中,你会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比如你认为对昂贵皮衣应该征收很高的税,因为买皮衣的都是富人啊,不宰白不宰。但是你忽略了一点,富人又不是脑残,而且现实生活中那种越富越抠的人并不少见,一旦他们开始觉得买皮衣变得不那么划算,就会很轻易地用其他奢侈品来替代皮衣。最终,高昂的皮衣税减少了皮衣的销售,负担落在了皮衣制造商头上,制造商又将其转嫁到制造工人头上,或者克扣工资,或者直接裁员,原本劫富济贫的税收政策反而导致穷人更穷。
这么看来,明朝的普遍低税政策不是挺好的吗,藏富于民,和谐稳定?
这个问题可以用当年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一句话来分析:天下财富止有此数,不在官,则在民。
资源是有限的,分配方式是多样的,有人Happy自然就有人Unhappy。
最不爽的自然是文官集团,想想也是,人十年寒窗,悬梁刺股,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对月长叹,把别人泡美眉、打网游的时间都投入到对圣人经典的咬文嚼字、穷思冥想之中,不就图个一朝为官,享受人生吗?结果朱重八太不地道了,定了个奇低无比的工资标准恶心人,上传到网上去都没人信,还被骂为五毛党,天理何在?
问题是到底低到了什么程度?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感慨,“自古官俸之薄,未有如此者”只是一个定性的结论,如果要做定量分析,我们可以八卦一下海瑞同志的私生活。海瑞在淳安县令任上时,实际领到手的工资是12石大米,27两银子和360贯钞,按照当时的物价水平,这点俸禄刚够养活6个人,而海瑞一大家子加上仆从,衙门里需要赏赐的小吏又何止区区六人?何况海瑞是回民,不吃猪肉,又喜欢自己种菜吃,极少应酬,生活方式比较自虐,非常人可比,都过得捉襟见肘,其他官员,如之奈何?
如果中国式的大家族观念弱化一些,每个官员只需赡养二老及其妻子,而没有那么多攀附其上的混吃阶层,情况还能好些。
可惜没有如果,文官集团的突围变成了老百姓的灾难,一套潜伏于国家正式财政制度之下的“亚财政”开始大行其道,各种巧立名目的苛捐杂税遍地开花。
那么不收行不行呢?不行。知县不收无以进知府,知府不收无以进藩司,藩司不收无以进巡抚,巡抚不收无以进京官,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此风一开,便不可止,只能愈演愈烈,成为大明朝无法根除的一个痼疾,只等爆发之日的到来。
不用等太久,说来就来。
41 二王PK
由于明朝实行军屯制,武官世袭,承平日久毫无战斗力,能打的没几个,因此不得不倚仗文官来领兵。
文官带兵怕就怕纸上谈兵,懂兵法而不懂实战,酿成袁崇焕式的悲剧。事实上兵部上下那么多官员里,长期以来最不缺的就是高谈阔论之徒,这帮人天天盼着打仗,聚在一起个个都是战略家,但凡听到任何风吹草动,立刻戴好军事专家的面具,跳出来评头论足一番,这个认为中国可以说不,那个认为中国不高兴,好像全中国人民就他们几个醒着似的。
王琼作为兵部尚书,是个优秀的战略家,却也没有实战经验。不过没关系,王琼当过吏部侍郎,眼光是很毒的,看人是很准的,他注意到了王阳明。
虽说都姓王,但这俩人之前的生活轨迹几乎没有交集。王琼是个低调务实之人,靠长期治理漕河取得成绩升任河南布政史、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吏部侍郎,直至兵部尚书。可以说一路走来凭的都是踏实肯干,任劳任怨,典型的工科男。
工科男王琼之所以会青睐文科男王阳明因为两件事:
一,王阳明十三岁就单枪匹马跑到居庸关,并射箭赶走了蒙古人;
二,王阳明喜欢钻研兵法,经常以果品盘碟布阵,督造王越墓时以兵法节制民工。
这就OK了?是的 ,这就OK了。
这两点至少说明了他有胆识,有追求,有准备,有意愿,这就够了。至于到底能打不能打,打之前谁也不知道,就跟你很难从外表上判断一个女人是处女还是非处一样,只有去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兵道即诡道,讲究不按常理出牌,王阳明没有大多数文官身上那种迂腐之气,这也是被王琼注意到的一个重要原因。
注意到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半个月后吏部收到一封《辞新任乞以旧职致仕疏》。
王阳明要辞官。
理由上疏中写得明明白白:臣自幼失慈,鞠于祖母岑,今年九十有七,旦暮思臣一见为诀。去岁乞体,虽迫疾病,实亦因此。
明朝版《陈情表》。
阳明不是郭小抄,没有照搬《陈情表》,而是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振振有辞,让吏部的官员们再次领略了中国语言的魅力:臣才本庸劣,性复迂疏,兼以疾病多端,气体羸弱,待罪鸿胪闲散之地,犹惧不称;况兹巡抚重任,其将何才以堪!夫因才器使,朝廷之大政也;量力受任,人臣之大分也。
伏愿陛下念朝廷之大政不可轻,地方之重寄不可苟;体物情之有短长,悯凡愚之所不逮;别选贤能,委以兹任。悯臣之愚,不加谪逐,容令以鸿胪寺卿退归田里,以免负乖之诛。臣虽颠殒,敢忘衔结!
站在王阳明的立场上,南赣巡抚还不错,虽然苦点累点担风险,但总比在南京鸿胪寺卿任上混吃等死要好的多,既能满足他建功立业的欲望,也可向世人证明一下自己的学术主张。
然而,所有的一切都敌不过一条,仅此一条,便足以构成阳明拒绝的理由——今日之贼即昨日之同胞,磨刀霍霍向同胞,有悖我心之理。
不过,王琼看准了的目标是不会轻易撒手的,一场心战就此爆发。
一个月后,圣谕下达,催促王阳明赴任,阳明继续上疏请辞。
半个月后,兵部又下批文,语气颇重:地方有事,王守仁不许辞避迟误,钦此。
阳明再打太极。
徐爱有点看不下去了,劝阳明接旨。
王阳明犹豫了。
为了节省军饷,以往朝廷用于*南赣之乱的军队都是由广西、贵州等地少数民族的土司中选拔的狼兵。狼兵凶狠顽劣没人性,吃苦耐劳性价高,用起来很顺手,所以朝廷喜欢用,经常用。
于是当地民众出离愤怒了。
农民军落草为寇成了山贼,很快适应了山里的地理环境,并集体发扬游击战术,狼兵虽猛,不跟你正面交锋便是。因此,狼兵一到,山贼就潜伏不出,狼兵一走,又出来活动,气得狼兵七窍生烟,一腔怒火都发泄到当地良民身上,没剿着匪,便打家劫舍,搞得百姓怨声载道。
专制政府的死穴就在于其治下民众的情绪没有一个宣泄口。对*政府而言,你不喜欢执政党没关系,下次投票选在野党总行了吧?而专制政府的执政党承担了民众所有的不满,发展到最后连某人家门口的路没修好他也要骂上政府两句,如何能够避免社会的动荡不安?
明廷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困境,老百姓的观念很朴素:作为政府,打劫是正常的,但趁火打劫就不好了。狼兵的所作所为就是趁火打劫,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民众纷纷投入山贼的怀抱,成为山贼的密探。这些人化妆成巡抚衙门门口的算命先生,卖水果的阿姨,更猖獗的直接打入政府内部,或为书吏,或为保安,全面监视官
小说推荐
- 知行合一王阳明
- ︱田︱田田╬版 权 归 原 作 者【春风拂槛露华浓】整理附】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书名:知行合一王阳明作者:度阴山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4年7月ISBN:9787550230002所属分类:图书>历史>历史普及读物>中国古代史编辑推荐◆道破天机!习近平主席九次强调知行合一,仅2014
- 最新章:第89章
- 王阳明全集之一(知行录)
- ,王阳明全集之一(知行录)目录daueengiaouoang卷一 知行录知行录之一 传习录上 知行录之二 传习录中知行录之三 传习录下 知行录之四 公移一知行录之五 公移二 知行录之六 公移三知行录之七 三征公移逸稿 知行录之八 征藩公移卷二 静心录静心录之一 文录一 静心录之二 文录二静心录之三
- 最新章:第67章
- 大明王朝
- 第一章 1北京紫禁城午门 太阳是如此耀眼,没人能想到这一天是大明嘉靖三十九年的腊月二十九 一个被取下了官帽的官员抬着头望着天空那颗“异像”的太阳,刺目的阳光把他满脸满身照得金光四射 字幕:钦天监监正周云逸 镜头从周云逸身上拉开 他的左边显出了两根巨大的廷杖。他的右边也显出了两根巨大的廷杖 四根廷杖
- 最新章:第53章
- 明朝第一人
- 作者:金誉第一章 穿越到明朝 王扬名,浙江余姚人,家住在龙泉山旁,现在是在校大学生。今天是国庆节的最后一天,所以原本在杭州读书的他放假回到了家中,却在前一天晚上做了个离奇古怪,却又非常真切的梦,这让他困惑不已“状元郎,王某”王扬名努力回忆着梦境,回忆着梦中白衣人所说的话语,希望从中得到些线索。王扬名
- 最新章:第162章
- 大明王朝1449
- 两代帝王的阴谋与情仇:大明王朝1449 作者:王彪 赵锐勇长征出版社 出版《大明王朝1449》第一部分 人物表(年龄以出场时为准 于 谦:五十岁,兵部侍郎兼河南、山西巡抚。后为兵部尚书,封少保 朱祁镇:英宗皇帝,二十岁 朱祁钰:英宗之异母弟,十九岁,封郕王。土木之变后立为景帝 孙太后:英宗之母,五十
- 大明王朝1566
- 作者:刘和平楔子已经腊月二十九了,嘉靖三十九年入冬以来京师地面和邻近数省便没有下过一场雪。一冬无雪,明岁准定是虫蝗大作,饥馑临头,老天爷要收人了。人心于是惶惶,民间传言如风:大明朝自太祖高皇帝以来历经十帝,从来就没有遭过这样的天谴!天怒者谁?今年国库亏空到连北京各部衙的京官都已经好几个月没有发俸禄银
- 最新章:第223章
- 明朝第一道士
- 《明朝第一道士》作者:半蓝第001章 没死明朝,嘉靖年间,江西省广信府贵溪县。一位二十出头,长相干净,身材中等的年轻男人是一脸茫然的坐在停尸板上面,而他眼中看到的一切似真似幻。耷拉着脑袋的他是一言不发,想要从中找到合理的答案。对于自己身上所穿的古代服饰,从开始的特别诧异变成了逐渐的接受。自rì出开始
- 明朝第一驸马
- 《明朝第一驸马【1】护送任务朱友亮原本是某特种部队十九连上尉,退伍之后在一家跨国公司担任高级安全顾问。这家名叫天地人禾的集团公司主营农产品,全世界七成以上的粮食交易和生产都有它的份。用当时人的话说,天地人禾控制着全世界人民的米袋子。这次,朱友亮负责一次秘密的护卫任务,把一种公司新研发的小麦种子晕倒位
- 最新章:第291章
- 明朝第一公子
- 作者:方景第一卷豪门世家第001章庄公梦蝶前尘往事,南柯一梦。静卧在床榻之上的孩童缓缓睁开眼帘,脑海间兀自昏昏沉沉,苏醒之前的风尘碌碌,似乎至此再无半点干系,顷刻间灰飞湮灭,杳然无踪。突兀的抬起一只手臂,在半空中胡乱挥舞,但即使想尽全力去抓住那如走马观花,飞快逝去的模糊梦境,也根本是徒劳无功,很快,
- 最新章:第39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