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海临风》第35章


我坚信,一个胸怀大志却又能忍受艰苦和屈辱的男人,是最了不起的, 他也是最值得信赖的,因为他懂得珍惜世间真情,懂得体谅人情冷暖。
每次去纽约的中餐馆吃饭,他都给服务员不少小费,特别是那些从大陆来的。
“看见那位专为客人倒冰水、收盘子的四十来岁的人吗?一看他的手势,就知道是新手。这是餐厅服务员里干活最累,小费最少的活儿,刚进来的人才被分配做这份工。负责点菜的服务员把所收小费的10%给他,他每晚干五六个小时,连工资顶多得二十几块美元,同是中国人,还经常被资格老一点儿的人欺负。”说起餐馆里的事,他样样在行。
吃完饭,他特意给那位中年人小费,那人谢个不停。大家聊了几句才知道原来那人在国内是机关里的干部,陪读来到美国,刚到一个月。“唉,有点儿吃不消。看来出国前精神准备还是不够。”那人苦笑着对我们说。“上帝对我们俩儿真是眷顾,”出门时他感慨起来,“你看人家四十多岁了,还要从底层做起,不容易埃”街边有个中国老汉,看样子六七十岁了,正在卖肉包子。当时正刮着大风,行人匆匆而过,没有人注意到这老汉失望的眼神。风把老汉的皱纹吹得更深了。
他走上前去,一口气买了二十个包子。
“够我们吃一阵子的。”我挽着他的手臂往家走。
“这么大年纪还不能呆在家里享享清福。”他自言自语道。
我认真地建议说:“如果有一天我们老了,又穷,也出来卖肉包子吧。
到时候,我们就叱喝说:‘吴记肉包子,又鲜又香喽!’”命运无常,谁也不可能一直走上坡路,甚至刻苦努力也不一定保证成功,只不过人们往往只看到成功的一面罢了,就像赌场里传出的永远是头彩的消息,至于那些不赔不赚或输得精光的人,大家尽量不去注意。今天的名与利是我们的劳动所得,问心无愧;明天即使名利淡去,也还有脚下一块坚实的土地;那就是我们的爱情和家庭。我很奇怪为什么记者们每次采访我都要问一句:“事业和家庭,哪样对你更重要?”这还有什么疑问吗,当然是家庭更重要:事业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他人的评价,而感情上的得失却完完全全是自己真实的感受,谁也无法代替,谁也掠夺不去。这样想的时候,我和他靠得很近,天地也因此更显辽阔。
工作累的时候,我们喜欢畅想。“干脆明天就退休吧。”我们常这么开玩笑。
我曾知道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城里人一直怀着一个梦想,那就是攒够了钱去大海边买一幢房子,安享晚年。为了这个梦想,他拚命地工作了几十年,熬白了头发,累弯了腰,终于在退休的时候凑够了钱,在海边买到了称心的别墅。黄昏,他独自来到夕阳下的大海边,望着万顷波涛,回想起自己的一生,感慨不已。这时,他遇到了一位渔翁,两人攀谈起来。他对渔翁说:“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现在可以朝夕与我热爱的大海为伴,与天地共呼吸,再不必为上司的脸色患得患失。为此我奋斗了一生,得来真是不容易啊!”
渔翁诧异地问:“为什么要费这么多的周折呢?你看我,不是早就得到了这一切了吗?”
当我把这个故事讲给他听时,他说:“其实,即使守着同一片海洋,老渔翁的体验与这个城里人的肯定不同:一个与生俱来地拥有,一个千辛万苦地拚搏而得,感叹的内容不一样,珍惜的程度也不一样。我倒是觉得那个城 里人经历了两个世界,感悟或许还高于渔翁呢。再说,他不必为明天的鱼价担心。”
“看来,目前我们还是要做城里人了,天天忙碌,脑袋里装着个关于大海的梦。”
还好,海离我们并不远。假期的时候,他便牵了我的手,走进细细软软的沙滩,漫步着,看潮起潮落,日出日落。
我们曾在海边联过一首诗。
“我是万古的波涛

我是千年的海岸



。。

波涛撞击到海岸,才结束了漫长的流浪;海岸拥抱了波涛,才焕发出酝酿的激情。
携手而行,是爱情电影中的俗套,却是我和他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每一天。
今夜,我们为彼此准备了结婚周年的礼物,直到现在,还互相保守着秘密。
但是,玫瑰花已经盛开在窗前。在它的幽香里我写下这本书的最后一行字。
后记
我的第一本书即将出版了,它是我几年来断断续续写成的一些随感的汇集,记述的是我平凡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思想谈不上深邃,文笔也欠功力,本来是不敢拿出来贻笑大方的。特别是治学严谨的父亲向来认为“白纸黑字的事不能有半点马虎”,社会上又有对“名人”出书的不同反响,我何必赶这个时髦呢?所以,当上海文艺出版社的黄惠民先生向我征稿时,我的第一个反应是“以后再说吧”。
但黄先生却很执著。他看过我写的文章,认为写得不错,并说“若是追求完美与不朽,恐怕没人敢下笔写一个字了。文章贵在真实。”我的先生吴征被他的诚恳打动,也劝我“别偷懒,多动笔才能写得好。重要的是展示一段成长的过程。”
与许多我的同龄人一样,我出生在“文革”当中。那时的家境并不宽裕,但父母营造的爱巢给了我一个安全、健康的童年;我的青少年时代几乎完全被笼罩在升学的压力中,结果是一张张优秀的成绩单和一副近视眼镜;大学毕业后,我神差鬼使般地走上了电视,开始了令许多人羡慕的荧屏生涯。我爱上了电视这一行,为此我不敢偷懒,也不愿停步。或许还算有点天分,运气也不错,在最初的几年中就干出了些声色。值得庆幸的是,我始终清醒地知道所谓的知名度与真正的成功之间的巨大差距。我还年轻,我还浅薄,我还需要多看看世界,多体验人生。
在旁人眼里一直很“顺”的我,也经历过事业的波动和情感的挫折。我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只要用功去“谋”就问心无愧了,至于“成”不成,那不是在我掌握中的事——写作或许也通此理?
英国剑桥名人录编辑部给我的父亲寄了表格,请他填写,作了三十五年教书匠的父亲却没有在上面落字。他说:“我这辈子最大的成绩就是教了些学生,我并不需要什么‘名分’。”
我赶不上父亲的清高,却也明白:认认真真地做事,实实在在地做人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可靠的原则。
比如这书,是我不长的人生经历中真实的点滴,记述下来,留给将来的自己,似乎也未尝不可,不必强求众人的赞许。
于是我整理了过去写成的一些文章,又加写了不少,不求面面俱到,洋洋洒洒,但求朴素和真实。爬格子并不轻松,又值我怀孕期间,还要完成硕士学业,拍摄《杨澜视线》,日子过得辛苦但很充实。在这里我要感谢上海文艺出版社江曾培社长、郏宗培先生及黄惠民先生的一再鼓励和支持;感谢袁银昌先生对本书的装帧设计;感谢刘昱、镇霞、周莉三位小姐帮助我打印文稿。
当然,不能忘了我先生吴征的功劳。所以,干脆拉他下水,让他作序。
还有我的将要出生的孩子,没有他的“配合”,我怕是也没有精力完成这本书了。为此,我把我的第一本书送给我的第一个孩子,让他长大后看看,了解他的妈妈曾经是怎样的。
一九九六年九月二十日于纽约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