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电的帝国》第35章


,陈宦不得不再去请教骆成骧。骆成骧告诉他说时机已到,箭可以发。
陈宦立刻心领神会,按照老师给的提示开始草拟第三封通电稿。按照骆成骧的设计,前两封电报的怀柔功夫已经做足,这第三封电报就该是旗帜鲜明地站出来反对袁世凯,以便在全国造成影响,形成政治上的优势。因此这一封通电乃是文眼所在,须得措词慎重。
自从饶汉祥开了骈文通电的先河之后,通电已经成为了一门特别的艺术,一般都是决策者提出要点,再由秘书草拟铺排成文。负责起草电文的是陈宦的秘书邓文瑗,这人也是个才子,陈宦请教骆成骧的时候他也在侧,对骆老爷子的方略比陈宦本人理解更深。这时候提笔写出来,一下子就把握住了骆成骧谋略的精髓。
其略文如下:“宦于江日径电项城,恳其退位,为第一次之忠告。原冀其鉴此忱悃,回易视听,当机立断,解此纠纷。乃复电传来,则以妥筹善后之言,为因循延宕之地。宦窃不自量,复于文日为第二次之忠告,谓退位为一事,善后为一事,二者不可并为一谈,请即日宣告退位,示天下以大信。嗣得复电:则谓已交由冯华甫在南京会议时提议。是项城所谓退位云者,决非出于诚意,或为左右群小所挟持。宦为川民请命,项诚虚与委蛇,是项城先自绝于川,宦不能不代表川人,与项城告绝。”
这封电文先历陈一下自己前几个月来回奔走又要取消帝制,又要保全袁世凯,希望从中求得转圜云云,表明自己已是仁至义尽;然后话锋一转,批评袁世凯对宣布退位没有诚意,扣定了他不仁在先,为后面反袁的举动张目。随后“宦为川民请命,项诚虚与委蛇,是项城先自绝于川,宦不能不代表川人,与项城告绝”,这是这封通电的精妙之处,一下子把陈宦拔高到了为四川请命的道德高度,不是我陈宦想对不起你,而是你袁世凯对不起四川老百姓。你对我个人是很不错,我感恩戴德,只不过我还得为四川老百姓着想,所以不得不与你断绝关系。这一篇通电逻辑清楚,立意高标,政治上和道德上无懈可击,让人击节赞叹。
这一篇好电文,陈宦却怎么看怎么心虚。因为他对袁世凯始终怀有畏惧,这次站出来公开反对,更是底气不足。结果无论电报草稿反复修改,他总是觉得不妥。其实根本不是电文有问题,而是他自己心里有鬼。
结果修改来修改去,这一拖延就拖到了5月21日。这时恰好成都周围发生小规模的兵变,陈宦以为谁跑过来搞兵谏,吓得立刻把邓文瑗叫过来,让他拿出电报草稿,匆匆改了几笔,拿去电报局发布。
陈宦怎么改的呢?其实邓的原文他没有动,只是在结尾自作聪明地加了一句话:“自今日始,四川省与袁氏个人断绝关系,袁氏在任一日,其以政府名义处分川事者,川省皆视为无效。”大概他是觉得实在耽搁太久,想借这一句话向各界表明态度,以消除疑心。
但是这一句,就让这封通电彻底变了味道。
这句话太蹩脚了。别人反袁,甭管真假,都号称出自公义。像冯国璋拉了李纯、朱瑞、靳云鹏、汤芗铭几个将军,发密电给全国号召取消帝制,说什么虽深受项城知遇之恩,却不敢以私德废公义云云,冠冕堂皇,既响应了全国民意,又不致跟袁世凯彻底闹翻,用词也特别讲究,只敢说“劝退”。
而陈宦这封通电,却反其道而行之。什么叫“与袁氏个人断绝关系”?这一句画蛇添足,等于告诉别人,我跟袁世凯不是道理上的争执,是私人恩怨,所以要反他这个人,而不是反他的政策。骆成骧的计策是“反其事,不反其人”,陈宦这一句话,立刻变成了“反其人,不反其事”。结果骆成骧和邓文瑗苦心为他营造出的大义形象立刻崩溃。
若单说私人恩怨呢?陈宦就更说不过去了。袁世凯跟你有什么恩怨?他给你这么大信任,现在你却特意强调反他,还揪着他本人不放,这算怎么回事?而且通电前面还口口声声说项城项城,语气恭谨,突然就改了口风直呼“袁氏”,前恭而后倨,简直是自相矛盾。
袁世凯本来已经被举国呼声搞得心力交瘁,众叛亲离,突然收到陈宦这封电报,成了骆驼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回想当年陈宦跪在地上向自己劝进的场景,当即被气得晕倒在地,醒来时口中喃喃道:“人心大变。”袁世凯对陈宦的通电这么愤怒,不是因为他反对其称帝。陈宦早就打过电报给他,劝他退位,他对陈宦的立场已有心理准备。袁世凯只是万万没想到,这个陈宦反就反吧,居然反得如此绝情。
没过半个月,一代枭雄病死了。据说他死前口称“他害了我”,不知是指太子袁克文,还是指这个背信弃义的陈宦。当时有一副陈说此事的对联:“筹安六君子,送命二陈汤”,其实汤芗铭、陈树藩两个人只是凑中药名的填头,真正起关键作用的,还是这个“与袁氏个人断绝关系”的陈宦。
骆成骧在成都听到袁世凯气死的消息,心中大喜,挥笔写了一首《咏剑诗》。其中有两句:“聊凭掣电飞三剑,斩取长鲸海不波。”那“三剑”说的便是为陈宦出谋划策,讨袁三电的事。而后一句,则充分展示了这位老夫子的得意心情:不动兵戈,不起战乱,只消三封通电便让元凶授首,这是何等的功业。
骆成骧一向对陈宦这个学生好感不多,若不是要借他反袁,都不大爱理会他。如今袁世凯已死,骆老爷子心满意足,至于陈宦会因为这封通电下场如何,他就没兴趣知道了。
陈宦可就惨了。如果老老实实按照他老师的方略走,本可以坐收名利,可就因为多加了那一句话,却搞得整个北洋都跟他反目成仇。
陈宦知道袁世凯就算倒台,中国还是掌握在北洋那些军阀手里。他加那一句话,本也想借此机会表明一下态度,反袁不反北洋,以便以后在北洋系内好做人。可惜他枉称小诸葛,却误算了北洋军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义气”。这一个晕招极其失算,非但没得到北洋派的谅解,反而背上了小人的恶名。段祺瑞自从看了那封电报之后,就极讨厌他,觉得这人没情没义,不地道,屡次公开痛骂他。
自从这封通电公开之后,陈宦就一直霉星高照,完全丧失了政治智慧。他先被撵出四川,狼狈不堪地回到北京,然后府院之争时又站错了队,问黎元洪要湖南督军的位子,以致与段祺瑞彻底交恶;后来他得罪了大将傅良佐,还跟部下冯玉祥结梁子结到大拆铁路的地步,最后弄得四面楚歌,被迫引退,从此再未复出,淡出了历史舞台。
按说陈宦此人,在四川主政期间也作了不少好事,剿匪清乡,整顿经济,可称为一代良吏,有着清廉、能干的名声。骆成骧当日帮陈宦,恐怕也是出于对他在这方面的肯定。倘若没有袁世凯,他在历史上留下的名字和评价,恐怕就和现在大为不同了。《小说下载|WRsHu。CoM》
可惜一时失察,遂成了千古之恨。陈宦的这封通电,可以说是民国历史上最蹩脚的一封了。
+不过话说回来,袁世凯因通电而死,也算是报应不爽。当年他派人干掉了宋教仁以后,为了掩人耳目,由赵秉钧以国务院的名义给全国发了一个通电,假称现在上海有一个恐怖组织,号称要靠激进手段来监督政府,已经被他们判决死刑的有宋教仁、梁启超、袁世凯、赵秉钧、汪荣宝,要依次执行,云云。这份通电只好骗骗小孩子,除了惹起全国哄笑以外,毫无作用。若论蹩脚程度,只在陈宦之下。
+康圣人迂腐,饶汉祥虽然文笔极佳,可惜黎元洪是个窝囊人,就算电报写的冠冕堂皇,一联想到黎菩萨那副颟顸嘴脸,气势再大也泄了。吴佩孚虽擅通电,可谋身胜于谋国。真正能够被称为千古一电的,我个人觉得是蔡锷讨袁世凯檄文。
+这一篇二次讨袁时的通电檄文,若论文采典雅,稍逊汉祥,但自有凛然气势,至今读之,追思松坡将军威仪,仍旧让人神往不已。用来结束此节,最合适不过了:
+〖维中华民国五年元旦,云南中华民国护国军军政府,都督唐继尧,第一军司令官蔡锷,第二军司令官李烈钧檄曰:
盖闻辅世之德,笃于忠贞,长民之风,高于仁让。使枭声雄夫,野心狼子,逞城狐之凶姿,弄僭窃之高位,则我皇王孝孙,并世仁让,谊承先烈,责护斯民。哀恫郁纡,成兹愤疾,大义敦敕,谁能任之?国贼袁世凯粗质曲材,赋性奸黠,少年放僻,失养正于童蒙,早岁狂?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