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狂潮》第121章


就没有什么心思去想这些事情,和关动荡联系的人也少了。再者因为大收订,分公司里看到大家都很忙,也就将例会也取消了。这个时候的分公司只是一个空壳,安红全也一心忙于自己北坡站的收订而无暇他顾,关动荡也就显得清闲多了。盘点站里的情况,现在大收订时间已经过半,大收订的任务也回得过半,这种形势在关动荡眼里还是觉得不错的,因为他清楚,按正常情况,回数是不会这么顺利的。
这天下午,他去收了一家公费单位的续订款,回到站里交完款后,觉得没有什么事,便在站里转来转去,不知不觉中他转到了院子里面,看着头顶的葡萄架在发呆。时令已经是深秋初冬,架上的葡萄叶也早已枯黄凋落怠尽,只有三两片枯黄破烂的叶子还垂在黝黑虬劲的藤上,在秋风中摇曳,看那情景,随时都有脱落飘飞的可能。这个时候,申平武那洪亮的嗓音突然在身后响起。
“怎么,小关,在看秋景呢。”
关动荡连忙回过头去,发现申平武不知什么时候出现在区站的在门口,正望着自己笑,他的身后跟着高显。
“是申主任啊,关动荡连忙迎了上去,什么时候过来的,怎么不事先打个电话。”
“肯定不会打电话了,我们这次是突击查岗呢。”申平武诡异地望着关动荡。
“是吧,怪不得,我刚收了一家公费的款回来,在这休息一下就让申主任碰到了,您可真神了。”关动荡也笑着说。
“行了行了,别捡好听的说了,”申平武挥挥手,“快给小方他们打个电话,让他们过来聚一下,好久没有在一起坐坐了。”
“好的,好的,”关动荡一边将申平武往站里让,一边答应着。等申平武和高显刚坐定,何珊珊的茶就泡好端了过来。
关动荡给方明亮和林正南打过电话,便坐下来准备陪着申平武聊天,这时,申平武却开口说话了:“小关,听说过几天长沙有个发行会,到时候你将站里的事情安排好,跟我们一起去参加一下,争取这次去拿几张好报纸的代理权回,为总公司拓展一点新业务。”
“没问题。”关动荡听后一阵惊喜,真没料到会有机会和申平武一起去出差。
言谈间,方明亮和林正南相继来到十里亭站。等人到齐后,申平武粗略了解了一下各区站的大收订情况,便吩咐关动荡摆开了牌局,几个人围坐在一起酣斗了起来。
这次聚会没几天,申平武就带着高显,关动荡一行人踏上了去长沙的火车。他们到达长沙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钟。此时的长沙市正是霓虹初上,街灯闪烁的时候。下火车后,申平武一行人没有耽搁,打了一辆的士直奔此次发行会的举办地金雁宾馆,没想到他们到那里时,却被告知已经客满。几个人只好在旁边的一个小招待所里住了下来。
第二天早上,几个人收拾停当后,跟在申平武的身后,一起走进了金雁宾馆。一进宾馆的大堂,就看到有期刊杂志的展台,几个人不由得边逛边看了起来。这一逛,关动荡是大开眼界。此时的金雁宾馆,简直就是一个期刊杂志、报纸图书的海洋。从它的一楼到六楼,总共应该有几百个房间,这些房间全都被各式各样的期刊杂志、报纸图书的发行部、杂志社、出版社租用。他们在一间间的房门口贴上了各式各样的标识牌,广告牌,向前来参加会议的人推介着自己的产品。
申平武试着谈了两家报纸,想在沿江市搞全权代理,对方对申平武的身份很感兴趣,同时也很看好沿江市的发行市场,但是他们给出的价格都让申平武觉得不满意,几个人起身退出了房间。这个时候,申平武看了一下表,就这两家他都谈了半个小时。按照这样的速度,这六层楼,几天都跑不完。申平武低头想了一下,便对随行的关动荡等人说:“大家分头行动,我们只有两天时间,要抓紧,你们看到好的期刊杂志,就先谈个初步意向,晚上我们再碰头。”听到申平武一声令下,大家立刻各上自己负责的楼层,逐家逐家地看了起来。
然而,两天跑下来,申平武一行并没有收获。他们一家家谈下来才知道,好一点的期刊杂志报纸大多数在沿江市都有固定的合作伙伴,他们并不愿意因为和多元报刊发行有限公司接触而丢下多年的合伙人。而申平武一行人想拿的就是在沿江市的独家代理权,双方根本就没办法谈拢。那些愿给独家代理权的,基本上就是一些新出来的小报或不出名的期刊,有的甚至连正规刊号都没有,申平武又不愿意接。这样两下僵持的结果,几个人最后是空手而归。
第6节
随着时间跨入一九九九年,沿江市发行市场的硝烟也已散尽。各家报社发行部也已开始盘点自己在旧的一年里大收订的收获。沿江晚报当然也不例外,当九八年的最后一天下午六点钟,阳城渡站的鲁杏黄将最后一个数字报上来的时候,发行部里响起了一片欢呼之声。申平武、方立国、肖明达、高显、向东英甚至是发行部办公室的秘书小覃,都在一起相互击掌相庆,为发行部能圆满完成报社党委交给的任务而高兴。在去年的大收订中,沿江晚报的业绩还是不错的,加上刚刚鲁杏黄报过来的数字7230份,沿江晚报的整订量已经超过32万份,这个数字再加上4万份零售量,说明发行部已经圆满地完成了郭景明当初的接手时提出的目标任务数——三十五万的梦想。在所有人扼腕相庆的同时,郭景明也难以掩饰心中的喜悦,他独自一个人望着窗外,脸上表现得异常的平静,胸中却有一股激情在澎湃。这个结果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不仅仅表现在后勤基建上,在发行这一块自己也还算是有所建树,起码从内部纵向比较,发行部的发行量在自己手上还是有很大突破的。然而想到前几天新社长马奔和自己的谈话,郭景明又有些高兴不起来。因为有种种迹象表明,在新的一年里,自己将会走上另一个工作岗位,而不是在发行部留任。
马奔入主沿江晚报后,并不甘于平庸。他经过短时间摸索,在逐步熟悉情况之后,就在报社内部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一改革的核心内容当然是围绕着办报的思路展开。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他拿出了一个全新的办报思路,一改过去办报陈旧老套格式化的新闻模式,将沿江晚报固有的风格完全改变了,提出了“办一张能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报纸“的想法。这一想法立刻得到了上上下下的普遍支持。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马奔首先将报纸的版面进行了修改和整合,然后根据版面的情况在报社内部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人事改革。完全改变了原来的办报模式,大量招聘和起用新人,将记者网点遍布沿江市,让沿江晚报触角伸向了沿江市的角角落落,基本上达到了零覆盖。并在报社内大力提倡品牌效应,树记者品牌、树版面品牌。让记者挂牌上岗,将他们的联系方式公诸于众,广而告之,让老百姓在有新闻报料时可以有的放矢。只要老百姓有电话来,就要求记者到位,在第一时间采集新闻,并在第一时间作出报导。这一思路在去年大收订的时候就已经见诸报端。马奔利用年度交替时对新的沿江晚报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并承诺在新年伊始就全新亮相。这一举措博得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同时也为沿江晚报的大收订工作圆满收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仅如此,马奔还在报社成立了一个新闻110,方便读者报料。只要读者提供了好的新闻线索和材料,110会在瞬时出击,跟踪报道。并承诺对提供真实信息的读者给予奖励。这种做法更是大大增加了沿江晚报的覆盖面,让读者也参与到办报中来。从各个方面来看,马奔的办报思路比江承望更大胆,也走得更远。但是他的工作却做得更细致,在报社的相关核心岗位全部起用的是经验丰富政治嗅觉敏感的老同志。像郭景明这样熟悉沿江晚报的老同志看来,马奔的工作显得外松内紧,滴水不露。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年前马奔就同郭景明沟通过,意向是请郭景明出任沿江晚报新闻110中心的主任,请他为这个部门把好关。这对于郭景明来说当然是一个更重的担子,就他本人来说,他宁愿在发行部做些实事,也不愿意到那个敏感的岗位上去。但是也经不住马奔的一再邀请,毕竟在沿江晚报的前身沿江周末的时候,郭景明和马奔在沿江日报里一直都是同事,相互之间也算是很了解,也不好太驳他的面子。郭景明在考虑再三之后,只得勉强答应了他。
但是,在发行部下一任主任的人选上,郭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