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项羽遇到刘邦》第37章


晌奖苋缟降埂?br />
刘邦、张良这事儿办得很不地道,连蒙带骗不说,还外加反咬一口。当然,战场上假投降、设迷局的伎俩,本也是家常便饭,比如周瑜打黄盖那一出。但人家那是在两军对垒、剑拔弩张的过程中进行的,而刘邦他们不是,秦军都表示投降了,还准备和刘邦一起去打昔日的主子,刘邦却来了个倒打一耙。如此背信弃义,置道义于不顾,这就有点不讲究了。
与之类似的行为,项羽其实也有过,比如在西进关中的途中,坑杀了秦军的二十万降卒。再比如,项羽最后没实践楚怀王之约,没让刘邦如愿以偿地当上关中王。这也属于一种背信。不过同是背信,和刘邦相比却也有着几点本质的区别:
首先,同是言而无信,刘邦比项羽表现得坦然。张良给刘邦出主意时,刘邦是欣然应允的。他没觉得那样做有什么不妥,或者说他心里根本就是赞同的。项羽在坑杀秦卒之前,则是做了一番思想斗争的。他找黥布和蒲将军二人商量,说明他对这件事做还是不做,心里面是犹豫的。依项羽独断专横的性格,一般的事他是不会和别人商量的。
其次,时间上有差别。项羽一开始并没想杀掉投降的秦军,而是对他们进行了整编,成为自己的队伍一部分之后,过了好长时间,在进军关中的途中才坑杀的。而且坑杀还是有前提的,因为这些人和诸侯联军原有的军队发生了摩擦,为了不酿成大祸,项羽这才决定下手的。
刘邦则不然,他根本没给对方投降的机会,而是在对方有了投降的意向、变得麻痹大意的时候趁虚而入。这个性质就不一样了。如此做法,张良给出的理由是:守将投降,士兵不一定肯降。这简直是屁话。那些士兵难道不是在听守将的差遣吗?照此理论,后来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也应该把子婴手下的将士们全部杀光才对,你咋敢保证他们全都和子婴一条心呢?说白了还是有坏心眼,自己找情人就怀疑老婆偷汉子,如此而已,没必要整得那么精巧。
第三,刘邦否定的是自己,项羽否定的是别人。这种否定对象的差别,其实是最本质的区别。刘邦言而无信,出尔反尔,否定的是自己曾经许下的承诺,这是人品问题,是道德问题。项羽不践诺楚怀王之约,否定的是楚怀王,并不是否定自己之前的某个承诺。何况项羽本来就对熊心那个伪命题有意见。
第四,刘邦面对的是下级,项羽面对的是上级。刘邦之所以背信后却极少遭人谴责,皆因他的对象是他下一级的人群,是无论职位还是档次都比他低得多的人群。用现在惯用的衡量标准来说,这些人在刘邦面前该属于弱势群体。如果他们投降了,就是唯刘邦马首是瞻的下属,刘邦自然可以不把他们当人看。而在成为下属之前,他们还是刘邦的敌人,是刘邦革命的对象。所以刘邦的行为,亦可以理解为对敌的一种智谋。
再退一步说,即便刘邦对付的是已经认识错误并打算积极改正的人,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按照“上级永远是对的”这个公理推断,照样不会在人们心中掀起多大的波澜。而项羽就不行了,他否定怀王之约,违背的是上级领导的意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抗上,是不按领导意图办事,是不讲政治的突出表现。如果也按照“上级永远是对的”这个公理去推断,项羽的行为就是大错特错了。不但错,简直是天理不容、为人不齿。所以项羽的错误是要永远被人们挂在嘴边,成为攻击的标靶,而且还要被记入历史档案,作为警示后人的反面教材。
【4。骂阵也是一种手段】
在荥阳拉锯战时,还有一件事,也很能体现刘邦的作风。项羽攻下成皋,与刘邦对峙,刘邦一方面负隅顽抗,一方面派彭越袭击项羽的后防线。彭越出身草莽,惯用游击战术,趁项羽在前线自顾不暇,于是一举攻下梁地,彻底断绝了项羽的粮道。无奈之下,项羽不得不亲自带兵回击彭越,留下海春侯大司马曹咎、长史董翳、塞王司马欣等人据守成皋。
临行前,项羽向守将交代:“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我十五日必诛彭越,定梁地,复从将军。”就是说:我不在时,你们要闭门紧守,千万不可轻举妄动,不管汉兵如何挑衅,就是骂你们八辈祖宗,你们也不要出战。我半月之内必定消灭彭越,收复梁地,有什么事等我回来以后再做定夺。
从这次军事部署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项羽并非一味地鲁莽,他对战局有着自己清醒的判断。而事实也果如项羽所料,项羽带兵走后,刘邦便来劲儿了,胆子也壮了,“数挑楚军战”,多次在城外叫阵,要求出来比划比划。曹咎等人谨守项羽的命令,做好必要的防范,然后在城中喝酒聊天,并不理会。
刘邦一看没效果,就使开了阴招,“使人辱之”,每日轮番派人在城外骂阵,什么缩头乌龟、胆小如鼠,不敢和我威武的汉军较量,像女人一样扭扭捏捏啊,等等,反正无所不用其极。目的就是激怒楚军,让他们出城应战。因为没了项羽,对这些人刘邦还是不放在眼里的。况且项羽不在的大好机会并不是很多,所以坚决不能错过。
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曹咎等人都是惯战沙场的老将,哪受得了这等窝囊气!刘邦只骂了五六天,还没骂累,几个人便受不了了,于是“渡兵汜水”,出城作战。刘邦等的就是这一天,口袋阵早就给你们布置好了,就等着你们来钻呢。楚军渡河刚到一半,汉军迅速实施合围,大破楚军,一举拿下了成皋。可怜曹咎等人自觉无法向项羽交代,就在汜水之上拔剑自刎,以死谢罪了。
骂阵,当然也是战场中惯用的伎俩,目的是激怒对方,让对方乱了方寸,以达到趁虚而入的目的。这种招数一般情况下是屡试不爽的,因为人是有尊严、要脸面的,面对侮辱、谩骂和挑衅,任何人都很难做到听之任之、不为所动。但问题是,项羽曾多次围困刘邦,却也并没有采取这等低劣的手法。这就是区别了。
【5。这理儿就看怎么说】
项羽收复梁地回军后,又在广武一地和刘邦形成对峙。刘邦故伎重演,坚守不出。项羽有些不耐烦,便对刘邦喊话,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咱们俩人这么来回征战,苦的是天下苍生,不如咱俩出来单挑,别让老百姓跟着受罪了。刘邦当然不会上这个当,狞笑着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也不知他所谓的“智”指的是什么,体现在何处。难道就是趁项羽不在时在成皋城外骂阵吗?
项羽虽然着急,但也没有采取刘邦骂阵的下三烂手法,只是每天“令壮士出挑战”,期待与刘邦真刀真枪干上一场。就这样,刘邦最后都受不了了,要不说当初曹咎等人出城作战也是被逼到一定份儿上了呢,这事搁谁谁也受不了不是?项羽没骂阵,只是派人在城外耀武扬威一番,刘邦都觉得很没面子。
不过刘邦就是刘邦,没面子也不应战。没面子总比找死强,刘邦不一般就不一般在这里,在大是大非面前总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但刘邦不应战不等于不想找回面子,项羽没骂阵,刘邦反而数落起项羽来了。一口气罗列了项羽十项罪名:“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於(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阬(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
这十项罪名包含四方面的内容:
一是项羽对不起刘邦。第一条说得很清楚,按照怀王的约定,刘邦本该是关中王,却被项羽封在了不毛之地的巴蜀。第六条中的“王其将”也是一个意思,因为项羽封了秦军降将章邯等人在关中,抢了本该属于刘邦的地盘。
二是项羽残暴。第四条,“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第五条,“杀秦降王子婴”,以及第六条,“诈阬秦子弟新安二十万”,都是血淋淋的事实。
三是项羽分配不公。第七条,“王诸将善地”,?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