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第53章


奥地利学派曾形象地将通货膨胀的根源之一的银行部分储备金制度比喻成罪犯在“偷印假钱”。在部分储备金制度之下,将必然产生永久性的通货膨胀问题。
通货膨胀将产生两大重要后果,一是货币购买力下降,二是财富重新分配。
钱印多了东西自然会涨价,凡是经历过1949年蒋介石在逃离大陆前狂发金圆券的人都会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但是,我们当今的经济学主流却认为货币发行与价格上涨没有必然联系,他们还拿出许多数据来说明老百姓对物价上涨的感觉是错误的。
通货膨胀造成财富重新分配却不是那么直观的。
形象地说,银行在部分储备金之下“无中生有”地创造出的支票货币就相当于在印假钞票。最先拿到“假钞票”的人首先来到高档餐馆大吃了一顿,作为最早使用“假钞票”的人,市场上的物价还是原来的水平,他手中的“假钞票”拥有和从前一样的购买力。
当餐馆老板接受“假钞票”之后,用它买了一件衣服,他就成了第二个受益人,此时“假钞票”的流通量还没有达到被市场发觉的程度,所以物价仍然没有变动。但是随着假钞票的不断换手,和越来越多的假钞票进入流通,市场就会慢慢发觉,物价将会渐次上涨。
最倒霉的就是连假钞票的面都没来得及见到,物价就已经全面上涨的人,他们手中原来的钱在物价上涨时不断丧失着购买力。
也就是说,离假钞票越近的人就越占便宜,越远越晚的就越倒霉。
在现代银行制度下,房地产业离银行比较近,因此它就占了不小的便宜。而靠养老金生活和老老实实储蓄的人就是最大的输家。
因此,通货膨胀的过程就是社会财富发生转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远离银行系统的家庭的财富遭到了损失。
2006年一项联合国的调查报告显示,世界的总财富在2000年时为125万亿美元,而且财富从70年代开始加速朝少数人手里集中。目前,大约2%的富人拥有着一半以上的世界财富,而最穷的一半人口连1%的财富都不到。这样规模的财富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发生转移,通货膨胀起到了关键作用。
如同凯恩斯所说,用通货膨胀的办法来进行财富转移妙就妙在“一百万人中间也未必能有一个人看得出问题的根源。”
通货膨胀的过程实现了极少数人侵吞他人财富不必入室盗窃的境界。所以搬掉金本位的制约,用债务偷换黄金作为唯一的资产,这是西方现代“金融创新”的必要条件。
事实表明,包括金融衍生工具,资产证券化在内的主要金融创新都是在70年代初布雷顿体系解体之后才“蓬勃发展”起来的。
资产证券化:只要能够透支的,今天就变现。同他们的祖先金匠银行家一样,现代银行家对沉睡的资产也是深恶痛绝。当废除了黄金作为资产的核心概念之后,资产的概念被偷换成了纯粹的债务。
1971年之后,美元也从“黄金的收据”蜕化成了“债务的白条”。挣脱了黄金束缚的债务美元发行量如同脱缰的野马,今天的美元再也不是人们记忆中的沉甸甸的“美金”,而是持续贬值30多年的美元白条了。
但是贪婪使得银行家们对“静止”的债务资产仍然很不满意,他们也对平静地等待吃债务的利息缺乏耐心。如何盘活这些沉睡的债务资产的尝试终于催生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兴起的“资产证券化”浪潮。
注意,这个过程的核心不仅是要资产流动起来,更重要的是必须能够为银行系统创造更多的债务并使这些债务货币化。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银行业就已经开始相互买卖房地产按揭贷款的债权了,只是直接买卖整个贷款不太容易。如何才能使这些大小不一,条件不同,时限不等,信誉不齐的债权标准化以便于交易呢?银行家们自然想到了债券这一经典载体
这就是1970年由美国吉利美(GinnieMae)首创的世界第一个按揭抵押债券MBS(MortgageBackedSecurities)。
他们将条件非常接近许多按揭债务集成在一起打包,然后制成标准的凭证,再将这些有按揭债务作为抵押的凭证卖给投资人,债务利息收入与债务风险也同时“传递”(Passthroughs)给投资人。
后来,联邦国民住房抵押贷款协会(FannieMae,房利美)也开始发行标准化的MBS债券。
应该说MBS是一个重大发明,如同金银货币的出现大大促进了商品交换一样,MBS也极大地方便了按揭债权交易。投资人可以方便地买卖标准化的债券,而银行则可迅速将长期的大额的难以流动的房地产按揭债权从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拿掉,吃到一定的利差之后,连风险带收益一并转让,然后套现去寻找下一个愿意贷款买房的人。
从金融业的角度看,这是个皆大欢喜的局面,银行解决了抵押贷款的流动性问题,同时投资人得到了更多的投资选择,买房的人更加容易得到贷款,卖房的人更加容易出手房产。
但是,方便是有代价的。当银行体统使用MBS债券方式迅速从被按揭贷款套牢30年的困境中被释放出来时(通常只有几个星期的时间),同时将全部风险转嫁给了社会。
这种风险中就包括了鲜为人知的通货膨胀问题。当买房人在银行签定借款合同时,银行将这个“债务借条”作为资产放在了它的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项下,同时创造出同等数量的负债,注意银行的这个负债在经济意义上等同于货币。换句话说,银行在发放债务的同时,创造了货币,由于部分储备金制度允许银行系统创造出原本不存在的钱,所以这笔几十万的刚刚被银行“无中生有地创造出来”的新钱立刻被划到了房地产公司的账上。
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在部分储备金体系中,可以“合法地偷印假钱”。房地产公司就是第一个拿到“假钱”的人,这就是为什么房地产公司财富积累速度惊人的原因。
当房地产公司开始花这笔“假钱”时,全社会的整体物价上涨压力会在“假钱”换手过程中呈波浪式扩散。由于这种传导机制极为复杂,社会商品的供求变化又增加了多维变量空间,社会的货币心理反应还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滞后效应,这些因素迭加在一起,就难怪凯恩斯会认为通货膨胀的真正源头“一百万人之中也不见得能有一人发现。”
从本质上看,银行系统由于部分储备金的放大作用,能以数倍的能力放大债务货币发行量。这种货币增发从根本上说必然大大超越实际经济增长的速度,这就是流动性过剩的真正根源。
这种银行货币的本质是银行出具的“收据”。在金本位时,这个“收据”对应着银行的黄金资产,而在纯粹的债务货币体系中,它只是对应着另外某人欠银行的等值债务。MBS从根本上说是大大提高了银行系统发行支票货币的效率,同时也就必然造就严重的货币供应过剩问题,这些过剩的货币如果不是涌进拥挤不堪的股市,就会继续吹大房地产的价格泡沫,更糟的是“泄露”到物质生产和商品消费的领域中造成怨声载道的物价上涨。
在MBS的启发下,一个更为大胆的想法被实践出来了,这就是资产抵押债券(ABS;AssetBackedSecurities)。
银行家们想,既然有未来固定本息收益做抵押的MBS能够红火,那推而广之,一切有未来现金流做抵押的资产都可以使用同样的思路进行证券化,这样的资产可以包括:信用卡应收账款,汽车贷款,学生贷款,商业贷款,汽车飞机厂房商铺租金收入,甚至是专利或图书版权的未来收入等等。
华尔街有句名言,如果有未来的现金流,就把它做成证券。
其实,金融创新的本质就是,只要能够透支的,都可以今天就变现。
ABS市场规模近年来迅速膨胀,从2000年到现在规模已经翻了一番,达到了9万亿美元的惊人规模。
这些ABS和MBS债券可以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房利美和房地美所发行的MBS甚至可以作为银行的储备金,可以在美联储被“贴现”。如此规模的货币增发必然导致资产通货膨胀,或商品通货膨胀,甚至两者兼而有之
如果说通货膨胀意味着社会财富的悄悄转移,那么以银行为圆心,以贷款规模为半径,我们就不难发现谁动了人民的“奶酪”。
次级和ALTA按揭贷款:资产毒垃圾问题是银行家的胃口永远难以满足,当大部分普通人的房地产按揭贷款资源开发殆尽后,他们又将眼光盯上了原本不合格的人。这就是美国600万贫困或信誉不好的穷人和新移民。
美国的按揭贷款市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