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第57章


贝尔斯登又提出增资15亿美元的紧急计划,但并未得到债权人的认可。美林准备先出售常规证券,然后还计划出售相关的衍生产品。同时,高盛、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等据称也赎回了相应的基金份额。
让所有人惊慌的是,公开的拍卖上只有1/4的债券有人询价,而且价格仅为票面价值的85%到90%。这可是贝尔斯通基金最精华的AAA评级部分了,
如果连这些优质资产都要亏15%以上的话,再想到其它根本没有人问津的BBB以下的毒垃圾CDO简直就魂飞魄散,整个亏损规模将不堪设想。
严酷的现实惊醒了贝尔斯通,也震动了整个华尔街。
要知道,价值7500亿美元的CDO们正作为抵押品呆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他们目前的伎俩就是将这些CDO资产转移到表外资产(OffBalanceSheet)上,因为在这里这些CDO能够以内部数学模型计算价格,而不必采用市场价格。
华尔街的银行家们此时只有一个信念,决不能在市场上公开拍卖!因为这将把CDO的真实价格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人们将会看到这些泡沫资产的实际价格非但不是财务报表公布的120%或150%;而很可能是50%甚至30%。一旦市场价格被爆光,那么所有投资于CDO市场的各类大小基金都将不得不重新审核它们的资产账目,巨额亏损将再也难以掩盖,横扫整个世界金融市场的空前风暴必然降临!!!!
到7月19日,贝尔斯通的两个下属对冲基金已经“没有什么价值残留了”。
资产毒垃圾是谁的风险?究竟谁持有资产毒垃圾呢?
这是一个华尔街非常敏感的问题。据估计到2006年底,对冲基金手上持有10%;退休基金持有18%;保险公司持有19%;资产管理公司有22%。当然还有外国投资者。他们也是MBS;CDS和CDO市场的生力军。
2003年以来,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隆重推出”的各种“结构性投资产品”中有多少被这些“资产毒垃圾”所污染,恐怕只有天知道了。
国际清算银行最近警告称:“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问题愈发凸显,但还不清楚这些问题会如何渗透到整个信贷市场。”
这个“还不清楚”是否是暗示CDO市场可能崩盘?
次级贷款和ALTA贷款以及建筑在其之上的CDO、CDS与合成CDO的总规模至少在3万亿美元以上。
难怪近来国际清算银行强烈警告世界可能会面临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
该行还认为,今后几个月全球的信贷领域的景气周期将发生趋势性的转变。
从美联储官员的言论来看,政策制定者并不认同金融市场对于次级贷款市场的担忧,并不预期其影响将在经济中蔓延。
伯南克曾于2月底表示,次级贷款是个很关键的问题,但没有迹象表明正在向主要贷款市场蔓延,整体市场似乎依然健康。
随后无论投资者还是官员们,都对次级贷款危机扩散的潜在风险避而不谈。回避问题并不能消除问题,人民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地触摸到了即将来临的危机。
如果政府托管的各类基金在资产抵押市场中损失惨重,后果就是老百姓每天都可能面对3000美元的交通罚单。如果养老基金损失了,最终大家只有延长退休年龄。要是保险公司赔了呢,各种保险费用就会上涨。
总之,华尔街的金融创新的规律是,赢了银行家拿天文数字的奖金,输了是纳税人和外国人埋单。而无论输赢,在“金融创新过程”中被银行系统反复、循环和高倍抵押的债务所创造出的巨额债务货币及通货膨胀这一必然后果,则悄悄地重新瓜分着全世界人民创造出来的财富。
难怪这个世界贫富分化会越来越严重,也就难怪这个世界会越来越不和谐。
中国不久前才成立的外汇投资公司,要不要帮华尔街救火?
由次级按揭贷款内爆引着的大火已经蔓延到资产毒垃圾CDO这个纸糊的大厦之上了,在火烧眉毛的时候,满头大汗的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部长阿方索&;#8226;杰克逊于7月13日从消防第一线赶到北京。
喘息未定的部长大人避而不谈火灾灾情,而是极度真诚地为中国多余的美元出路献计献策。
部长先生先是大夸中国朋友够意思,从2003年到2006年短短3年的时间,中国投资者持有的美国MBS债券总额就由不足30亿美元狂涨了30多倍,到现在拥有了1070亿美元,中国投资者比任何其他国家的投资者持有的美国按揭抵押债券都多。
然后部长先生又热忱地期待中国朋友进一步慷慨解囊,继续将友谊的热度推向新的高峰。他还特别指出,“对中国来说,这是一笔划算的投资,在信用风险相同的情况下,按揭抵押债券比传统的美国政府债券回报更高。”只是不知这个“信用风险相同”是不是指穆迪们开出的,正被人告上法庭的AAA评级呢?
中国今后大概不能再实心实意地迷信穆迪们的评级了,对于华尔街投资银行的如簧巧舌恐怕也需要“听其言,观其行”。
中国外汇投资公司可能需要加强一下资产选择甄别的工作,并且在委托国际资产管理公司进行投资之后,需要进行全程密切监督。
对于外汇投资公司而言,问题的关键在于现在要不要帮华尔街去救火。
以现在火势蔓延的速度而言,如果投进次级MBS或CDO市场的话,这些钱恐怕会凶多吉少,舍己救人,被华尔街追封为“烈士”,到底是否合算?
当然,有时侯不能只算经济账,如果其它方面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重大国家利益补偿,必要的利益交换也是可以考虑的,不过补贴就要补在明处。毕竟现在船就翻对大家都没有好处。(全文完)
其实这个过程
从1970年美林开始设计和推广所谓“现金管理帐户”时
就已经启动了,“资产证券化”是其顶峰
中国的资产证券化试点于2005年3月在银行和其他金融公司内部启动
到现在迟迟不再能听到进展,希望现在能够有所警醒
第六章 我们应当如何应对这波新的危机 何为优质货币?
任何一种能够实现“财富储藏”功能的优质货币,前提必须是商品。任何脱离这一历史铁律的货币,最终都难逃不断贬值的下场
目前,人民币对美元究竟是该升值,还是贬值的争论不绝于耳。但是,大家实际上忽略了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就是货币的购买力本来应该是越稳定越好。升值也好,贬值也罢,问题的核心是货币应该“保值”。换句话说,货币必须拥有内在的价值锚。
货币四大功能
当人们谈到要拥有财富时,他们实际上是希望拥有别人的劳动产品或服务。当人们希望获得货币时,其实是要拥有在未来某个时刻,能够得到所需要产品或服务的兑现能力。这种出售商品与服务而获得货币的过程,体现的是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未来兑现的过程则体现出货币“支付手段”的作用。
而这种推迟兑现行为,反映出货币必须具备“财富储藏”的功能,存钱实质上存的是未来财富的兑现能力。最后,人们还希望今天“储藏”起来的财富兑现能力,可以在将来得到完好无损的兑现,这就是货币的“价值尺度”功能。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货币与财富的完美对应关系。
越是优良的货币,就越是能够方便快捷地拥有市场上的产品,而且不受损耗地在将来任何时刻拥有同等的兑现能力。
其实在货币的四大功能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储藏财富”的功能,越是拥有完好无损的财富兑现能力的货币,就越能实现“价值尺度”的重要作用,在市场中就越受欢迎,也就越容易流通,从而成为优质的“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
那么,货币的“财富储藏”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呢?
实际上货币的“财富储藏”功能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比较”出来的。在这一“比较”的过程中,交易双方必须依赖公平原则。这种公平原则并非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等价原则,事实上在实际的交换过程中,人们难以进行有效的价值评估。
所谓公平的获得,是参与交换的双方根据自身对需求的不同优先顺序来评估交易是否公平,正是由于不同的人对于什么是自己“最需要”的东西的定义不同,交易才能在互补的情况下得以实现。而社会多数人普遍接受的“最需要”的兑换比率最终形成了市场价格。
在没有货币的社会中,100种不同的商品需要近5000种“兑换比率”,而1000种商品更需要50万种“兑换比率”。可见,在货币进化出来之前,原始社会几乎不可能拥有1000种以上的不同商品,因为没有人能够记得50万种以上的“兑换比率”,这是个过于复杂的系统。因此,货币是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