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后裔之建文迷踪》第45章


下了十几米,张国忠忽然发现身边的空间越来越大,刚下来的时候洞的直径最多不到一米,而眼下已经两米有余了。用手电往下照,发现洞壁是倾斜向下的,越往下越宽,俨然是个上窄下宽的倒喇叭形状,“喇叭瓮?”张国忠心中一动,这种倒喇叭形状的地下空间在道术里称之为喇叭瓮,是根据战国时期的墓葬原理反向推导出的阴阳布局理论。
春秋伊始,大周王室衰微,中原的一百多个小国各自为政自给自足,日子过得不亦乐乎。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一些温饱思淫逸的小国的王室开始信服墓葬对于后世子孙甚至国家兴衰的影响,开始盲目地将国兴家旺的希望寄托于王公的墓葬,并不惜花重金聘请一些民间能人参与墓葬的设计与建造,不少民间术士因此大发横财,其中不乏一些国库杀手级的人物,有不少小国就是因为造大墓导致国库空虚,被其他国家趁机铲平的。
春秋早期的王墓,大都是箱墓,就是墓室四周直上直下,像箱子一样,整个墓室上方的封土重量全部由墓室中的木质柱子承受,在适当时间内,这种设计的确可以聚敛大量的阴气,保证墓主尸身不腐,但时间长了却很容易坍塌,一旦有地震就更不用说了。到了春秋后期,陈国人卞矶发明了一种斗墓,地上占地面积与箱墓差不多,但墓室四壁却是倾斜向下的,整个墓室就像舀米用的斗一样。比起箱墓而言,斗墓的承重设计由柱子变成了木质框架结构,在承重能力、抗腐蚀性与抗震性等诸多方面都有了质的提高,且工程量小造价低廉。除此之外,斗墓还有一个箱墓所不具备的特点,便是可以借助四壁倾斜的特殊结构让死者怨气得以快速发散。也不知道是卞矶真的水平超前,还是本着省时省力的初衷误打误撞,但不论如何,在那个尚无超度一说的年代,散怨这种优势对于王室宗族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诱惑。此后,劳民伤财的箱墓被迅速淘汰,而物美价廉的斗墓则一直风靡到了后汉时期,甚至说中原地区的盗墓贼都将自己称之为倒斗。
到了后世,随着中原的统一,各朝各代综合国力的提高与生产力、建筑技术的发展以及道术、阴宅风水理论的最终统一,斗墓的设计理念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在道术圈子里,斗墓发散怨气这种误打误撞的功能却并未被遗忘,既然上大下小的结构能够发散怨气,那么上小下大的结构能不能封禁冤孽呢?相传唐初,陕西安康曾有一处古墓遭盗,因墓址所在地为聚阴池,故冤魂肆虐无人能治,后来一个叫柴芳的道士在正午时分指点百姓将古墓改造成了一个反向的斗墓,并在墓底放置了大量属阴的礞古粉,冤孽果然没再出现过。此后又有不少人利用相同的方法治往冤孽,事实证明,反向的斗墓确实也具有相反的功能。时至明初,茅山派将此法正式编入最新版的《茅山术志》并起名喇叭瓮,虽说此法得到了茅山派的首肯,但因其工程量很大,所以在具体法事中并没有多少人真正采用。此刻这个地洞,在视觉上是具备喇叭瓮的结构特征的,而且这种天然形成的倒喇叭洞穴在规模上要比人造的大出不少,封禁冤孽的效果势必也与那些人工喇叭瓮有着质的不同。
“看来这的确就是寒骨洞。”张国忠自言自语。在张国忠看来,张三丰之所以把赵金舟的尸身往这个洞里放,根本就不是因为洞里阴气大,而是因为这个洞本就是个天然的喇叭瓮,自己原本以为喇叭瓮这种东西的实际效果是被茅山派首先认证的,而此时看来,张三丰对喇叭瓮的认同应该早于茅山派。
绳子继续往下放,直到头顶的洞口变成了黄豆粒那么大,洞底才出现在手电的照明范围之内。此时的石洞已经不能称之为洞了,解开腰间的绳子,张国忠打着手电四处照了一下,发现四处空间面积足有二十米见方,脚底下的地面似乎也被人工修砌过,比外面山坳的地面平整了许多。整个洞里潮气拂面,不用问也知道这个洞确实与地下水脉相通,水属阴,与礞石粉一样,整个洞穴从结构上讲与当年柴芳道士最先发明的那个反向的斗墓可以说是如出一辙,只不过这一切都是天然形成的。“莫非那个苏铁力的尸首也被人扔到这里面了?”环视着四周倾斜向上的洞壁,张国忠又是一阵胡思乱想,如果苏铁力的尸首真被扔到了这里,倒也不难解释为什么老刘头招不到其魂魄。
在洞底的中间,张国忠还发现了一个石床,整个石床在手电光下呈黑灰色,似乎烧过什么东西。“这是干什么用的?点火取暖?”张国忠绕着石床转了几圈,发现石床上除了一些木炭的碎屑混杂着一些灰白色的奇怪粉末之外,便没有其他东西了。
顺着四周的石壁找了一圈,张国忠果然找到了一处四尺来高的小洞口,潮气似乎就是从这个洞口冒出来的,“莫非这里连着地下暗河?”张国忠俯下身子,用手电朝洞里照了照,只见洞里竟然还有一个铁栅栏,栅栏外黑咕隆咚一片,“莫非赵金舟的尸身和朱允炆的金身还有苏铁力的尸体都在里边?”此时此刻对于张国忠而言,比起心虚,更多的则是好奇,两层铁栅栏,弄得跟动物园一样,难不成孙悟空在里边压着?说实话,但在经历过巴山藏宝洞与磔池的洗礼之后,张国忠对于这种小场面也已经见怪不怪了,“他娘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张国忠俯下身子钻进小洞口,一只手握住铁栅栏猛地一较力,只听嘎巴一声,年久锈蚀的铁栅栏连着框一起被拽了下来,深吸了两口气,虽说明知道苏铁力的尸体有99。999%的可能性根本就不可能出现在这个洞里,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张国忠还是一把拽出了锈得掉渣的长情剑,俯下身子钻进了小洞口。
第三十五章 铁像玉衣
爬出小洞口,张国忠才发现自己着实低估了这个所谓的寒骨洞,在自己的想象中,小洞口无外乎连接着另一个人工修砌的密室,充其量也就相当于当年雾灵山上放和氏璧传国玺的那个小密室。结果等钻出洞口张国忠才傻眼,只见对面的空间至少是手里这个破手电是无论如何也照不到顶的,论大小而言甚至与当年的磔池不相上下。
“怎么这么大?”张国忠不由自主地把长情剑横了起来。说实话,按张国忠以往的经验,洞越大,越容易出现一些难缠的东西,至少巴山的后晋藏宝洞和磔池都是如此,搞得张国忠已经形成条件反射了,一碰到大洞,心里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紧张。此时此刻,张国忠唯一想不通的就是,苏铁力的尸体为什么会跟明朝那个失踪的酸皇帝扯上关系,莫非是被那只黄鼠狼子忽悠了,或者人家黄仙所说的建文压根就不是明朝那个建文帝,而是个地名或者其他什么东西?
把长情剑横在胸前,张国忠把手电打开放在了洞口,虽说洞里潮气大,打着手电往外看能见度没多远,但从远处看手电还是没问题的,毕竟是发光源,这就好比汽车的尾灯一样,照明功能基本为零,但在黑夜距离很远之外都能看见。在这种大空间的山洞把手电放在洞口,不管走多远,只要回头看看手电光就能找到进来时的洞口。
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出约莫十几米,张国忠忽然感觉脚下一湿,俯下身子看了看,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已经踏进了水里,脚下的水约莫有一两厘米深,掏出打火机打开罗盘,果不其然,罗盘已经失灵。
“**他娘的!”张国忠抿了抿嘴又往前走了十来米,只感觉脚下的水越来越深,这洞里似乎是个地下湖,俯下身子,张国忠用手摸了摸水底,只感觉水下的石头有点怪怪的。
“这……”从池底摸了一块石头,用打火机一照,张国忠差点一屁股坐在水里,只见自己捡上来的根本不是什么石头,而是一块品相颇为不错的死玉。“这到底是个什么洞?”往旁边走了几步,张国忠从洞底又摸了几块石头,竟然清一色都是死玉。
端详着手里的死玉,张国忠开始感觉这个寒骨洞并不像晨光老道说的那么简单。倘若眼前这水池中的石头都是死玉的话,单就这一池子的死玉就不是武当派一个道教门派所能负担得了的。加之那条并未被证实的用于泄煞的地下暗道,怎么说也得是个有皇室背景的大工程。然而如果那个言尚道人真的是朱允炆的话,与他有关的事怎么可能有朝廷插手呢?莫非让朱允炆在这种地方待一辈子,本就是朱棣本人的主意?
正瞎琢磨着,张国忠猛然间感觉眼前好像多了一个人,黑糊糊的似乎是从水里直接立起来的,“谁?”说实在的,这?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