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1949历史现场-第39章


⊙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曾给胡适写过六封信,其中一封说道:“我同你两年来未曾有机会谈话,我这两年的环境可说坏到极点,不知道还许说我的不是,我当初本想让你永久的不明了,我还有时恨你虽爱我而不能原谅我的苦衷,与外人一样的来责罚我,可是我现在不能再让你误会我下去了,等你来了可否让我细细地表一表?因为我以后在最寂寞的岁月愿有一两人,能稍微给我些精神上的安慰。”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嫁给翁瑞午。她说:“我对翁其实并无爱情,只有感情。”还说:“情爱真不真,不在脸上、嘴上,而在心中。冥冥间,睡梦里,仿佛我看见、听见了志摩的认可。”
⊙《大公报》主编英敛之喜欢吕碧城,他曾给吕写过一首词,表达爱慕之情:“稽首慈云,洗心法水,乞发慈悲一声。秋水伊人,春风香草,悱恻风情惯写,但无限悃款意,总托诗篇泻。”真情流露,情意绵绵,让英夫人很是误会。
⊙丁玲在一次与斯诺的谈话中,坦率承认了她对冯雪峰的爱:“我有了一次伟大的罗曼史:我从未同胡也频结婚,虽然我们住在一起,一个朋友的朋友开始来到我们家,他也是一个诗人。他长得很丑,甚至比胡也频还穷。他是一个笨拙的农村型的人,但在我们的许多朋友当中,我认为这个人在文学方面特别有才能。我们在一起谈了很多。在我的整个一生中,这是我第一次爱过的男人。”
⊙1923年秋天,石评梅接到高君宇的一封来信,信中夹着一片心形的红叶,红叶上题着两句诗:“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此时的石评梅依旧沉溺在与吴天放的过往纠结中,考虑再三,遂在红叶背面回了一行字:“枯萎的花篮不敢承受这鲜红的叶儿。”
⊙清朝某王公的儿媳有天到东安市场购物,被张宗昌撞到,张亲自动手将其抢到府邸。据说此女千娇百媚,纵然无数人求情,张仍旧舍不得放,还理直气壮地说:“女人没事在大街上晃,这不是勾引男人吗?”
⊙辛亥革命胜利时,以汪精卫当时的地位和社会影响,至少可以做一个部长以上的官,但汪精卫却提出“不做官、不做议员、不嫖、不赌、不纳妾、不吸鸦片”的“六不主义”,放弃做官的机会,去法国留学了。辛亥革命后,有功劳威望却没有做官的,只有汪精卫一人。
⊙1923年,北大教授谭红丧妻两月后,即与妻妹陈淑君联姻,与陈有口头婚约的沈某遂在报上痛斥二人。北大哲学系教授张竞生发表文章为谭陈辩护,说:“爱情是有条件的;爱情是可比较的;爱情是可变迁的;夫妻有如朋友,离散在所难免。”此论当时遭到普遍非议。
⊙陈群随孙中山在桂林时,追求一皮箱店里的美丽女子,常借买皮箱搭讪,结果买箱甚众。有一天,陈群提两个皮箱送给孙中山,说要让他装钞票。孙婉拒说,自己一向不蓄存钞票。陈听罢,转口说:“那么送给先生存三民主义草稿吧!”孙于是收下。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宋美龄结婚当天,蒋在日记中写道:“从礼堂出来,见吾妻姗姗而来,如雾中仙子,美轮美奂,如仙子之下凡也,腾云驾雾而来。平生未有之爱情于此一时间并现,不知余身置何地矣。”
⊙王克敏好色,娶名妓小阿凤为妾。阿凤有假母顾氏,亦饶有凤韵,则为王揖唐所昵,于是二王出入顾家,俨然翁婿。后揖唐失意下台,潦倒平津,瞰顾氏有姿,竟正式同居,渐称王太太。民国十三年,揖唐到皖上任,报端偶尊顾为王夫人,为揖唐两子所见,甚恚,乃联名于沪报登一启事,曰:“先母弃养多年,家父迄未续娶,今仅有一老娘姨随侍,不得僭称夫人。”
⊙杨森因老婆众多,不得不采取“轮宿制”,并特派一位副官专门负责安排他与各夫人的同宿日期,一切按表操课。抗战期间,某次杨森在湖南督战,当天正轮到与留在成都的夫人同宿,副官请示当天可不可“轮空”,等回成都后再补。杨森考虑再三,为不乱秩序,于是报请战区司令长官薛岳,要求派专机飞成都把夫人接来,睡一晚后再遣返成都。
刨根问底
⊙詹天佑之所以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其广东顺德老乡梁敦彦的推荐起了很大作用。这条铁路也使得梁的女儿梁霭珊嫁给了詹的儿子詹文光。
⊙孙中山有“孙博士”之称,且在国际上甚是流行。有人说,孙中山一生从未得过博士或荣誉博士学位,说他是博士纯属以讹传讹,因为孙是医学院毕业,也行过医,博士一说可能是Dr。(医生)一词的误译。
⊙1887年,日本政府中的侵华“激进派”制定了一个侵略中国的《征讨清国策》,提出“以五年为期,抓住时机,准备进攻”的战略计划。但当时以伊藤博文为首的“缓进派”考虑到日本羽翼未丰,实力不强,担心挑起战争后,沙俄会乘机南下,坐收渔人之利,因此主张日本应先积蓄力量,“速节冗费,多建铁路,赶添海军”,“过十年看中国情形再行办理”。明治政府采纳了伊藤博文等人的意见。
⊙1925年,孙中山因肝癌逝世,北京中央公园社稷坛举行公祭。建国豫军总司令樊钟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横额,当中大书“国父”二字。他在唁电挽幛中,也均称孙为“国父”。这是孙中山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被尊称为“国父”。
⊙刘师培生有异相,尻部有一根长不及寸的无骨肉尾,左足正中有一块龙眼大小的鲜红胎记,故被称为“老猿再世”。
⊙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在新思潮影响下,一些进步青年开始废姓,只用名字称呼,“冰之”叫起来不方便,于是她采用笔画简单的“丁”字为姓,叫“丁冰之”。后来她想当演员,欲改一朗朗上口的艺名,便闭目在字典上摸到“玲”字,从此“丁玲”成为她的新姓名。她发表处女作《梦珂》时,第一次使用此名。
⊙婉容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九月二十七日(1906年11月13日)。原籍黑龙江省讷河市龙河乡满乃屯,达斡尔族,后编入满族正白旗。
⊙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持溥仪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年号为“大同”。1932年9月,溥仪与日本签订《日满议定书》,日本政府正式承认“满洲国”,“满洲国”也承认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
⊙黄遵宪27岁时,作过一首《由轮舟抵天津》的诗,首次提到了“轮舟”这种西洋物什。后来他去美洲、欧洲等地游历,所作诗中无不充满了对洋玩意儿的赞叹与倾慕。比如他写火车:“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林纾为闽人,所以在他的翻译作品中,很多人名、地名都以闽语发音为音译,如1899年福州素隐书屋出版他所译的《华生包探案》(后来的《福尔摩斯探案》),在书中,他便以闽语发音,将“Watson”译为“华生”,“Holmes”译为“福尔摩斯”。此后这两个译名成为家喻户晓的定译。
⊙杜月笙本名杜月生,因生于农历七月十五而得名。章太炎引经据典,为其改名为杜镛,号月笙。典出《周礼大司乐疏》:“东方之乐谓之笙,西方之乐谓之镛。”
⊙苏曼殊才华横溢,因遁世出家,被人称为“革命诗僧”。他有《本事诗》一首云:“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此诗流传海内外,号称凡有井水处,均能歌“尺八箫”。
⊙张发奎本名张发葵,在投考黄埔陆军小学时,负责登记的考官将其姓名改为发奎,意思是男子汉大步走。
⊙1902年秋,梁启超写信给黄遵宪,提议创办《国学报》,目的是“以保国粹为主义”,第一次提出“国学”之名,后来梁启超在撰写《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时,也提及了“国学”一词。1905年2月23日,章太炎、刘师培、邓实等创办《国粹学报》,在发刊词中说“刊发报章,用存国学。月出一编,颜曰国粹”,至此,“国学”之名便固定下来。
⊙太平天国初期设检点三十六人,前十人加“殿前”,又分左右,编号为左单右双,自十一而下则去“前”字。如“殿前左三检点”、“殿右十二检点”。
⊙丁玲小说《梦珂》里的女主人公梦珂,其创作原型是丁玲的闺蜜王剑虹。梦珂这个名字,也是瞿秋白曾经对王剑虹的昵称爱语,法文意为“我的心”。
⊙孙中山原名孙文,号逸仙。为防清政府追杀,1897年流亡日本,隐姓化名为中山樵。后来章士钊将“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