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守望者》第3章


但几乎是一瞬间,那种温情便褪去了。年轻人垂着睫毛,端起咖啡喝了一口。圆珠笔松松地挂在手指间。 
〃她向校监解释我是来找她的,那老太太终于松了口把我们放了。我们俩都没怎么惊讶会在这里遇到对方,当时香港还是英国的殖民地,欧洲人很多。她说她从伯明翰大学毕业后就来这里做分子生物学助教。 
〃我一直只是听她说话,半天才挤出一句:‘刚才去相亲,失败了。" 
〃‘你还没结婚哪?"她倒是挺惊讶。‘其实你挺帅的。" 
〃老了。我都三十六岁了。 
〃莱茵海娜只是冲我笑了一下。她的眼睛是那种很浅的水蓝色,同她的名字所代表的莱茵河一样。 
〃这时我才发现,其实我还不很老。虽然我真正的少年时光埋葬在了野心与战火中,但在看着那双水蓝色眼睛的时候,我请清楚楚听到自己的心脏在剧跳。 
〃咳,现在想想我当时也是真傻,追女孩子的手段连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也不如。甚至有时候我的秘书推门进来。我都会条件反射性的把给她的粉红色信纸藏在文件底下去。莱茵海娜她可真是个好姑娘,那年六月,我们就结婚了。〃老人抹去车窗上的水雾,他侧脸的上半部隐藏在黑暗中看不清眼神,但声音中浸着不经意的温柔。〃你有妻子吗?〃 
〃哦。。。。。。还没结婚,不过也快了。〃青年人的脸上迅速掠过一抹绯红。 
〃那时我拉着她的手从教堂的木走廊上跑过,她的手又小又柔软,汗津津的。我只想着今后就要和这个女人在一起了,今后早饭的面包卷要买两份,夜里也会有人陪我说话了。她如果生病,照顾她的是我。将来我死了,也是她为我痛哭。一切,永远都不会变。 
〃这种平静的日子又过了一年多,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我一生中最温软的时光。她是个很有个性的女人,治家有方把我本来一团糟的生活整理地井井有条。就在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她生下了我俩唯一的孩子,是个男孩。除了头发是黑色的,长得同她一模一样。 

〃故事到这儿,开始走上坡路啦。真正的主角出现了。不错,就是这个孩子。他从生下来就身体不好,孱弱得像只小猫。医生说他活不过十个小时,但是他还是挣扎着活下来了。假如我把他的名字说出来,你立刻会知道他是谁,他叫张星寒。〃 
青年勉强压住了冲到喉咙口的惊叫。 r
〃所以说,孩子,在我面前不要说谎。如果你真的只是个小公务员,你是不会知道这个名字的。〃老人眯起了眼。 
〃这个故事很不错,请讲下去。〃青年苍白着脸勉强挤出一丝笑容。 
〃就在我打算这么平稳地过一辈子的时候,一封从法国马赛来的长电报把我的计划全打乱了。 
〃美苏冷战进行到了有史以来最严寒的冰点时代,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公约组织剑拔弩张。占世界警力百分之四十的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是现在的国际刑警压不住结不起的。联合国那帮子人不知怎的就想出来个馊主意:组一个五人‘最高评议会"没有提议权,但有否决权。对各国提上来的要求和决议只要这五个人中有一个否定,就得打回去修改。 
〃有一个十个人的入闱名单,论资历地位我都排在末尾。但这是一个绝好的抓住权柄的机会。你知道的,只要能影响总选民中的百分之三十,就能得到全部选票。而仅要当选,只需影响百分之十。而要影响这百分之十,就要控制那千分之五的绝对精英分子。那九个人都是老棺材瓤子啦,活者简直就是在浪费空气。我的最大困难就是挤进这个五人名单去,而且我有一个很大的麻烦。〃 
〃您娶的是个纳粹的女儿,而当时有好几个高级官员有犹太血统。〃青年的脸上恢复了血色,声音冷淡。 
老人长长吸了口气,不置可否。〃我把她的身份,透给了一个极左犹太复国组织‘伯利恒之剑"。〃 
〃一石二鸟,干脆利索。那帮人专门暗杀纳粹分子及其家人,您这样既摆脱了嫌疑,又得了便宜,这么损的主意,亏您想得出来。〃青年冷笑一声,拉开车窗将冷了的咖啡倒出窗外。 
〃那是因为你往上爬得太顺利了。我并不后悔,也从来没有后悔过。放轻松些,孩子。你没必要为一个故事而激动。 
〃当时我当然痛苦啊,我求过那些家伙让他们下手不要太残忍,毕竟不是只她一个人,还有我们出生没满月的儿子。我有两天不敢回家,关注着报纸上的消息。但出乎意料。一切都很平静。 
〃她真的不是个普通女人,我鼓足了勇气再次回到家的时候只发现床头柜上放了一张字条,下笔潦草。 
〃她只说‘我走了,在合适时候,我会回来找你的" 
〃我就这样,永远失去了我的妻子和儿子。〃老人长叹了口气,额上一条皱纹深得刀刻一般。〃你等一会,我出去抽支烟。〃 
他弓着背站起来,踱到车厢外面的走廊上。隔着粗糙的玻璃只能看到暗处香烟的火光一亮一灭。青年人将刚输入的文件保存好。 
大约十分钟后老人回来了。〃下面有了一条分岔口,你是想知道那个孩子后来怎么样了,还是想听听我后来的经历?〃 
〃您后来的事情吧。〃 
〃好吧,很顺利地,我成了最高评议会的一员。调到了西德的波恩工作。很快地,也掌握了大部分的权力。所有人都成了我手下的棋子,这种感觉说不上是好还是不好。直到一九六四年比利时有个警力协管不知发什么神经,说冷战越来越冰,我们极缺此方面专业人才。如果现在选一批孩子来训练,待十年后便可以对付从外交,刑事,反间谍到反恐怖所有事件。 
〃其实这个想法真的很不错,却遭到一大片嘘声。最主要的就是投入成本太大了。但是我很喜欢这个计划,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可以培养几个绝对忠诚于我的精英。那些孩子们,现在可都是老字辈啦。他们没有国籍的偏见,真是难得。你还记得这个计划的代号吗?〃 
〃‘海格利斯"。〃青年的嗓子有些沙哑。 
〃好像是叫这个名字吧,我很重视这件事。全球分六个区,每区只要两个孩子,从八岁到十四岁。主要是从孤儿院中挑,也接受主动报名咳,有谁会去让自家孩子受那个罪呢。 
〃但是我的一个老朋友,欧洲一个有名的医生就把他的独生孙儿送来了。那个孩子当时只有八岁,有极少见的雪银色头发,猫咪一样绿中透金的瞳孔。他叫海因里希,但我后来老是把他和他弟弟路德维希搞混。 
〃当时北美来了个情况:有个孩子很优秀,但他太小了,还不满七周岁。我有点好奇,就抽空去了一趟美国。想看看那个孩子。 
〃那个小男孩说是七岁,看上去只有五岁大小。小胳膊竹竿一般细,脖子几乎撑不住头。但模样却是出众的秀丽,浅水蓝色眼睛里燃烧着冷火,比成年人的眼睛都深,都静。 
〃他长得,同莱茵海娜出奇地相似。〃老人微笑着摇头。〃没想到那个孩子居然活下来了。资料上写着他是孤儿,出生在中国上海。养母在中国的政治运动中被迫害致死,他被那位女士的新加坡籍前夫通过印尼使馆的熟人带到美国。当然,这个姓也是他的养父的。养父的妻子虐待他,他才跑了出来。 
〃我那时,只有一个想法:我要杀了这个孩子。〃 
青年人一怔,手中转着的圆珠笔啪嗒一声掉到桌面上。列车摇晃着停靠在一个小站上,一个铂银发色身材纤细的年轻人鬼魅般轻盈地飘下列车踏板,月台上一个戴黑框眼镜的中年人将他裹进自己的大衣里,两人几乎立刻消失在漫天风雪中。 
〃如果你要杀一个人,但要让他死得心甘情愿毫无痛苦,你会怎么办?〃老人将圆珠笔捡起来塞回青年的手里。 
〃不。。。。。。不知道,没有,从来没想过。〃 
〃信任。要让他毫无保留地信任你,甚至爱你。〃 
青年的脸如白纸般苍白,老人微笑着轻轻握住他的手。手指冰凉纤细绵若无骨,掌心却全是冷汗。 
〃不错,这是个很漫长也很困难的过程。需要你从任何一个细小的细枝末节做起。你要是他的好上司,甚至好父亲。你要知道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要给他找好玩伴和朋友。和他最好的起初是一个叫阿历克斯的奥地利男孩和一个叫剑持立夏的日俄混血小姑娘她后来成为一个优秀的组织学家。还有凌策,后来成了他的搭档。法医海因里希,别的人就不用说了。 
〃小孩子们以看得见的速度长大,几年时间他便长成了一个俊秀少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