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大宋》第60章


魇掌浠跷锏?/10作为进口税收(叫“抽分”)。抽取的货物解送京城上交国库叫“抽解”,“抽解”是政府的重要财政税收。规定十种货物为禁榷物,即玳瑁、象牙、犀角、宾铁、皮、珊瑚、玛瑙、乳香、紫矿、鍮〔tōu偷,即黄铜〕石。全部由市舶机构收购,其他货物也收买一部分,总称为“博买”。
抽分是实物税收,博买是带有强制性限价收购的一种变相市舶税。抽解和博买来的货物一律送交中央政府。南宋政府鼓励富豪打造海船,购置货物到海外经商。并制订有关奖惩制度,能招徕外商的升官,影响海外贸易的降职。
由于大宋的优惠政策和有效管理,宋代泉州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南宋理宗淳祐年间,泉州辖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7县。户数达到25。57万余户,人口多达132。99万人,是宋时中国八个人口超过百万的望州之一,地位相当于现代的工商业和对外贸易中心上海。
宋代泉州造船业发达,有人作歌云:“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
泉州德化是中国瓷都之一,宋元时期所烧青白瓷釉色偏白,主要以刻花、蓖划纹装饰。宋代德化瓷器远销海外。在东南亚,精美实用的德化瓷改变了当地“多以葵叶为碗,不施匕筋,掬而食之”的生活习俗;在欧洲,德化瓷引发了当地的厨房革命,所生产的啤酒杯、碗等,堂而皇之替代了原有的金银厨具,甚至引发了当地仿制德化瓷的热潮;
宋代泉州各县广植农桑,养蚕织丝,刺桐绸缎饮誉世界可谓:“玉腕竹弓弹吉贝,绮罗不减蜀吴春。”
瓷器丝绸,一直是中国古代主要的出口品种。
宋代茶叶生产水准有所提高,已经出现了“炒青”技术,茶叶种类增加。黑茶黄茶散茶和窨制茶已经出现,特别是红茶制法发明出来,已经能生产小种红茶。
后世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出水的南海一号上,装载有大量铁锅铁钉,铁制品也是大宋对外出口的重要品种。
泉州港,又称“刺桐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唐代,泉州港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四大港口之一,宋元极盛时期与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最大港口。
刺桐港的得名是因为宋元以来泉州城内外绕植刺桐。”刺桐,落叶乔木,树皮灰色、有皮刺。原产热带亚洲。随着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兴盛,刺桐由商人传入泉州,种之街巷,蔚然成风,泉州故称刺桐城。
人口百万的大都市,东方第一大港口,规模当然不会小,生活在泉州百万人口不可能挤住在一个狭小的泉州城里;每天进出港口的千万艘船只和海量货物,也不可能只靠一个“刺桐港”吞吐贸易。
后世的现代所谓“刺桐港”具体指古代泉州湾的四大支港的哪一个港口史学界有不同的说法。后渚港、南关港、南关港向后渚港转移的说法都有。
司天道和黑龙寨的一众弟兄也无心考证什么“刺桐港”的位置所在。李修德许佛等不及,就催促司天道把座舰换了在最靠近泉州州城的法石港停泊了,待船队补给完了就迫不及待央告着司天道带着几个山沟里出来的土豹子去见见大宋东方第一大港的“大世面”。
弄得司天道直腹诽,话说这些个穿越者都是现代社会穿越过来的,什么样的繁华大都市没见过,一个十三世纪大城市的泉州,就能让你们梦萦魂牵神不守舍急不可耐成了这样?
泉州港包括“三湾十二支港”。所谓“三湾”,即泉州湾、深沪湾和围头湾。三湾之中,有十二支港分布其间。
泉州湾在泉州港北部,是三湾中最重要的一湾。自北而南有洛阳、后渚、法石和蚶江4个支港,其中以后渚港最大、最重要。
洛阳港位于泉州湾北部、洛阳江下游,是泉州湾的内海。
后渚港在泉州湾西岸,为宋元时代泉州港的中心。该港背山面海,是个很好的避风港,便于海船停泊和启航。
法石港位于晋江下游,有二十四澳,为泉州要港。
蚶江港位于泉州湾东南,泉州港的门户,为航路及海防冲要。宋时属二十二都。蚶江附近的石湖塔(亦名六胜塔),为八角五层楼阁式石构建筑,通高31米,建于宋代,历来为舟人之航标。
深沪湾介于泉州北港与南港之间,在泉州湾南部,突出海中,为半圆形。内有祥芝、永宁、深沪、福全4个支港。是泉州港通往海外的必经之地,也是中国东南沿海海防的军事要地。
祥芝港是深沪湾北的第一个支港,北宋属永宁里。其地突出东海之滨,为捍卫泉州港的重镇。
永宁港在祥芝之南,其地瞰临大海,直望东洋。宋属永宁里二十都。“乾道间有海贼入寇,杀害居民,遂置寨于此。”也是泉州外围防御的一个要点。
深沪港在晋江县城东南,位于深沪湾中心、永宁港南。为商渔之乡、殷实之港。
福全港位于深沪湾之南,为番舶避风之所。有大留、圳上二澳,为要冲地。
围头湾在泉州港的南端,是刺桐港避风和通往内陆的港湾,又称围头澳。有金井、围头、石井、安海等4个支港,均位于泉州湾之南,或称为南港。
金井港在围头湾内,围头半岛南端。古称“溜澳”,宋时属十五都弦歌里。隔海便是金门岛。
围头港在晋江县东南,宋《真西山文集》称:“围头去州一百二十余里,正瞰大海,南北船往来必舶之地。旁有支港,可达石井,其势甚要。”嘉定十一年(1218),置宝盖寨。附近多礁石。
石井港位于围头湾内西侧,属南安县地,对面为东石港,互为犄角。
安海港乃围头湾最著名的支港,距泉州27公里。南宋建炎四年(1130)设镇。为内港,居围头湾内,循围头澳而西,往邴洲、塔头、潘径,即达安海港。入港处有白沙、石井两澳东西对峙,是为海门。舟入港门,海面豁然开朗,港大湾深,随处有避风良坞。
黑龙寨这一次出征的船队虽然规模庞大,人数众多,但是在每天都有成千上万海船进出的泉州港区域,分散进入各个支港进港补给,还是不显山露水的。百来条海船,在泉州港这个日吞吐千万船舶的东方第一大港做一次远航前的补给,就宛如扔进大海里的一颗小石头,溅不起来多大的水花。
进港补给以前,司天道把各船的“纲首”也就是船长召集到一起开会宣布了停泊补给期间的纪律和注意事项。
南宋以来,在朝廷特许优惠政策的刺激下,越来越多的外商远渡重洋来到刺桐,他们或定居或暂居,杂处民间,数以万计。
大宋泉州庞大的侨民社会中有贵族、圣裔、名将之后、军人、传教士、宗教领袖、学者、部落长之后、女性侨民等等。
按照某种说法泉州这座港口城市是“各种民族、各种宗教、各种类型的人以及东西方世界所有包含的头饰、时装、烹饪、风俗等方面的各种事物的聚集场所”。
百来条海船,上万水手士兵,不约束好了难保不惹是生非。刺桐港这样的国际性大港,夷汉混居,各行各业三教九流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聚集在这样一座城市里,闹出事来影响到舰队北上的大事,是司天道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进港以前,程逆风和王大军还担心,海船上装载的武器弹药作战物资和数量众多的士兵们,会不会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
司天道对这个问题毫不在意。刺桐港每天进出船只成千上万,而宋代海船的惯例是每艘大的大宋海船“载水手千人,其中六百是篙师,四百是兵勇。”如果加上旅客,那人数就要超过1000了。
可见,宋代的远洋商船载运一定的武装力量,在大宋是司空见惯毫不稀奇的事情,海路茫茫,没有一定的武装力量保驾护航,谁敢出海贸易啊?
咱们黑龙寨的船队进港补给,给他照章缴费纳税就是。再说了,黑龙寨的那些枪支弹药,不认真解说演示,谁知道是干什么用的?
司天道原本的打算也是不愿意到刺桐港来补给的。奈何,黑龙寨这一次远征所需要的补给的物资太多,如果不是刺桐港这样的大港,想在短时间内完成补给很困难,时间不等人,就算是冒一定的风险也必须到刺桐港来补给了。
程逆风和王大军倒很稳重,没有凑这个热闹,留下来坐镇,并声言在司天道一行人上岸期间会照管好驻港船只。这倒是让司天道放心了一点。
PS:收藏和推荐很给力。刀感谢各位书友的收藏和推荐。
本书书群号80217983,欢迎加入,算是测试激活一下《蒸汽大宋》的人气。书评区招募龙套,也欢迎有兴趣的书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