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大宋》第112章


文天祥对张世杰专制朝政极为不满,又与陈宜中意见不合,内中详情不得而知。
究其原因,文天祥是个激进派,认为民心可用,主张利用江西福建百姓的抗元热情广招民兵发动反攻收复失地;张世杰是逃跑主义,认为敌强我弱,打不过人家,一心想跑;陈宜中认为如今小朝廷要钱没有,要兵也没有,单靠南宋小朝廷的力量不足以单独对抗蒙元,又不甘心放弃大好河山,首鼠两端。
于是文天祥离开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剑州(治今福建南平)开府,指挥抗元。
不久,文天祥又先后转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长汀)、漳州龙岩、梅州等地,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准备反攻。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军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
《宋史*文天祥传》:“遣参谋赵时赏、咨议赵孟溁将一军取宁都,参赞吴浚将一军取雩都,刘洙、萧明哲、陈子敬皆自江西起兵来会。邹冯以招谕副使聚兵宁都,大元兵攻之,冯兵败,同起事者刘钦、鞠华叔、颜斯立、颜起岩皆死。武冈教授罗开礼,起兵复永丰县,已而兵败被执,死于狱。”
《元史*李恒传》:宋丞相陈宜中及其大将张世杰立益王昰于闽中,郡县豪杰争起兵应之。恒遣将破吴浚兵于南丰。世杰遣都统张文虎与浚合兵十万,期必复建昌。恒复遣将败之兜港。浚走从文天祥于瑞金,又破之,天祥走汀州。
文天祥分兵攻取赣南各州县,又以重兵进攻赣州,以偏师进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收容残部,退往循州(旧治在今广东龙川西)。
张浚驻兵万安,密切关注各路民兵和元军交战的战局,有心去投奔文天祥一起抗元,可是他的冒充“大宋江南游击招讨使”的身份,见不得文天祥这个正牌的大宋右丞相。
古人最重“大义名分”,自己这个自封的“大宋江南游击招讨使”的身份干犯天条。
万一文天祥一个不高兴,把自己这个“假李逵”喀嚓了,自己岂不是冤枉。眼下文天祥兵锋正盛,风光无限,张浚现在的兵力不过两三万,其中火枪兵不过一万,大义名分自己没有,实力也不一定被人家看重;没有必要去和文天祥合兵。还是看看形势的发展再说。
在真实的历史上,这一年:“秋,伯颜在和林城北韩儿洹水上大破昔里吉军。八月,元李恒攻文天祥于兴国(今属江西),文部溃于空坑。”
蒙元解决了自己在北方的麻烦,就能腾出手来派蒙古军南下“平乱”了,于是,抗元形势急剧恶化。
文天祥所统率的民兵没有受到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也没有战争经验,装备也差,打仗全靠一股热血,一出一猛,一旦陷入苦战,很容易溃散,根本不是身经百战的蒙古军的对手。
在真实的历史上,元军占领临安后,各地人民的抗元斗争此起彼伏。
宋景炎二年四月,淮人张德兴、刘源起兵抗元,蕲州人傅高举兵响应。义军用景炎年号,以司空山作为据点,克复了黄州、寿昌军。
一时间,大江南北诸城多乘势响应,义军声势大盛。夏,元湖北宣慰使郑鼎领兵征讨张德兴。两军战于樊口(今湖北鄂州境),郑鼎败死。义军乘胜逼近阳逻堡,鄂州(今湖北武昌)大震。
宋景炎二年七月,张世杰组织兵力围攻原闽广招抚使蒲寿庚于泉州,陈吊眼与许夫人领各寨畲军参与配合。
次年十一月,黄华聚集盐夫,联络建宁(今福建建瓯)、括苍山(今浙江丽水东南)等地群众起兵抗元,许夫人以兵响应。
残宋势力覆亡后,畲族人民仍坚持抗元斗争。至元十七年(1280)八月,陈吊眼与叔父陈桂龙又起兵漳州,据有山洞山寨八十余处,固险以守,建号“昌泰”,声势浩大。至元十九年(1282),才被镇压。陈吊眼被斩首漳州。
。至元十四年(1277)四月,汀州(今福建长汀)人黄广德举兵反元,自刻都元帅印,称天下都大元帅。又自立为天从广德皇帝,下设铜将军、铁将军。起义很快被元军镇压。
文天祥失败后,他的部属仍在坚持抗战。其中李梓发坚守与南雄一岭之隔的南安,在江西全省沦陷之下,犹竭力苦撑,自景炎元年十月至祥兴元年三月,长达四年多,元丞相塔出率万余大军百计攻之不下,死者数千,最后才城陷被屠。
就是这个时候,李恒和张荣实、吕师夔领兵离开江西南下广东了:
“有旨令与右丞阿里罕、左丞董文炳合兵追益王。众议所向,皆谓宜趋福建,恒曰:“不可。若诸军俱在福建,彼必窜广东,则梅岭、江西非我有矣,宜从广东夹攻之。”众以为然。兵至梅岭,果与宋兵遇,出其不意败之,乃遁走碙州。十四年,拜参知政事,行省江西。”
李恒领兵离开江西南下广东,张弘范的弟弟张弘正也南下福建追击文天祥去了,张浚冷手捡到个热煎堆,发兵赣州,轻轻松松就占领了江西全境。
文天祥残留在江西的民兵还有不少,张浚低调收编过来。扩充实力。不声不响闷头发展。
张浚闷声发财,蔡统威也不闲着,出兵绍兴占领两浙东路绍兴、庆元府、瑞安府三府及婺、台、处、衢四州。高临兵跟进,把浙西路、江南东路全部收入囊中。
到此为止,南宋版图,除了福建两广以外尽数被黑龙寨掌握,忽必烈刚刚平定内乱,无力发兵南下逆转形势,只能眼睁睁看着到嘴的肥肉又飞走了。
李正石在黑龙寨主基地,听说李恒南下,急忙召集在黑龙寨主基地的穿越者开会商量派谁去迎击李恒。
选来选去,程逆风和李修德都要去,只能是两个人各带兵一万出兵粤北雄州、韶州,迎击李恒。
黑龙寨主基地兴宁到雄州、韶州有两条路,水路、旱路。
旱路从广东北部的崇山峻岭翻山越岭到南雄有千里之遥;水路要从宁江入梅江韩江经海路入珠江再经由北江、曲江,朔浈水入南雄,急流险滩无数,艰险难行。
最后,程逆风选了走旱路;李修德选了走水路。
南雄是沟通江西和岭南的大庾道的南口。
大庾道自古就是入粤要道:赵佗入粤,即由此道下浈水;汉武年间南越相吕嘉反,“楼船将军杨仆出豫章,下浈水”;晋末卢循、徐道覆发“始兴溪子”出南康下江淮,还有陈霸先北伐侯景,他们走的都是这条道。
但,直到唐张九龄开凿新道之前,这条走小梅关的路仍十分崎岖:“初岭南渡路,人苦极峻……故以载则曾不容轨,以运则负之以背”,因之被视为畏途。中原人入粤,多走灵渠入西江直入粤中,或者由湖南宜章走泷口,下乐昌,由武水入北江,或者走桂阳,下洗水,入北江。
到六朝期间,甚至冒生命危险走海路。因此,早期广东的开发,粤西早于粤北、粤中,后来张九龄在大梅关开凿新道,一下子就改变了这个面貌。
“相其山谷之直,革其坂险之故……则已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转输以之化劳,高深为之失险”。大庾道开凿之后,走长江水系至南康上岸,走九十里陆路,便可下浈水,正如余靖所言“马背九十里,坐而致万里”成为南北交通最便捷的途径,“今天子都大梁,淳江淮而得大庾,故浈水最便”,“梅岭道九十里为马口之役,余皆篱工楫之劳,全家坐而致万里。故之峤南虽三道,下浈水者十七八焉。”
这条道路的开通,于岭南的开发具有重大的意义,明代丘睿说:“兹路辟开,然后五岭以南人才出矣,财货通关,中原之声教日近矣,遐陬之风俗日变矣。”直到清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还说:“梅岭自张文献开凿,山川之气乃疏通,与中州清淑相接,荡然坦途,北上者比皆由之矣。”由此可见,大庾道自张九龄开凿后,一直到清代,都是沟通南北的最重要的通道。
如果能抢在李恒到攻克南雄之前抢先赶到南雄,堵住大庾道。就能拒李恒与岭南之外,保住岭南。
第九十三章韶州基地
黑龙寨主基地的计划是程逆风李修德各带兵一万分水陆两路进军南雄、韶州。
临出发,程逆风李修德两个改了主意。他们两个都认为,现在这个时代的交通条件下,一万人规模的行军,组织难度太大。
程逆风走陆路,一千里山路,一路都是崇山峻岭,翻山越岭穿越亚热带雨林,难度比当年远征军的缅甸大撤退还高,程逆风不认为自己是后世孙立人那样的名将,带领一万火枪兵,翻山越岭穿越亚热带雨林,走一千里山路到南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