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光》第30章


你的十几年中,我早已爱你成痴!
一场再普通不过的复仇故事在浮生的笔下竟如此哀怨婉转,如此抵死纠缠,终究不过是为了爱,让人痛心的不是她精心设计的复仇计划,而是男主角在知晓一切的情况下自虐的落入圈套,想要报复的人如果是自己深爱而又深爱自己的人,那么到头来伤的最深的永远是自己,木浮生编故事的能力仿若层层剥茧,在此刻你永远猜不透下一刻的发展。当写意面对厉泽良的时候我真的相信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极品男子爱上灰姑娘的故事,却万万没有料想他们曾经有如此多的情感纠缠,当写意说自己失忆的时候,我轻易认为这只是一个灰姑娘重新爱上王子的戏码,可是当我知道所谓失忆,所谓素不相识只是一个爱已成疯的女子复仇的方式时,我的心被刺痛了;当我知道男主角明知道伤害却依旧奋不顾身的时候,心不仅仅是被震撼那么简单,揪心的疼痛是这个因为爱诞生的故事所给予我的,这是一个让人在痛中,在眼泪中,在温暖文字中学会原谅,学会坚守,学会爱,相信爱的故事。
在他的怀抱中她会忘记自己此行的目的,在她的温柔中他会理解她内心的挣扎,他对她早已不是洞察一切的默契,而是在年少的岁月里,她已长成他心中的一颗透明琥珀,随他的心脏一起跳动,她的一颦一笑,一娇一嗔,包括坚强背后的软弱,成熟背后的孩子气,微笑掩藏下的眼泪,都是只属于他的专利。而在她眼中,欢喜起来先上扬的右嘴角,赌气时候板起的黑面孔,无奈且宠溺的摇头,生气就会乱甩东西的任性,无助时候紧紧的拥抱也只有在她面前才一一展现,这是最真实的他,是在面对自己爱人时候的他。
无论是午夜时分的深情呢喃,还是窗帘浮动下的忘情相拥,无论是缱绻缠绵时他那句绝望的“不,写意,你不在这里”“写意,我疼”,还是她那句自欺欺人的“早已不在乎”,好在一切都已过去,当两颗漂泊的心再次凝聚为一体,当他们依旧在曾经的小屋邂逅,他们明白,今生今世都无法走出对方的世界,因为他们早已在彼此心中盖起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堡,那座城堡的名字就叫做“不离不弃”,家族的恩怨又怎样,当一切都将逝去的时候,他们明白他们今生最不能错过的就是彼此,如果在一起就是现世的幸福,只有选择原谅,选择牵手才能和幸福贴得更近!
曾经因为爱恨两难,她选择佯装遗忘;曾经因为爱的笃定,所以他苟且偷欢,画地为牢。可是当真相浮出水面,她才知道她的生命是他用终生残疾换来的,害她失去双亲的始作俑者不是他,而她却因为自己的幼稚害他一辈子的残缺,不过当写意决定重新和阿衍在一起的时候,我仿佛又看到了曾经执着坚忍的小女孩,她主动换回的不仅是他的希望,更是她一辈子的依赖,就算曾经伤害又怎样,重要的是我们现在在一起。当阿衍和写意的字迹重叠在一起,当地铁站他双膝跪地求婚,当那枚刻着“良衍写意”的印章握在手里,握住的就是一生一世!
木浮生的文字永远如一杯被轻松外衣包裹的苦茶,然而茶味却是隽永的,细细品尝之后,口齿噙香,慢慢弥漫至身心,她的故事是甜蜜,是哀伤,但更多的是告诉我们相信爱。
直到最后才知道,一切都是因为爱得深,所以恨也就更加刻骨铭心。庆幸的是繁华落尽,终于这两个执拗的人,最终揭开之前的隔阂,重新相爱,在如此静谧的深夜,我含笑看到最后,泪已干涸,唯有无以名状的幸福感,不知怎的,竟想起了那句“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我的祝愿,相信也是木浮生的。
。。 
她是一个孤傲的女子——《我从海上来》有感
因为慈悲,所以懂得。
——张爱玲
张爱玲是一个孤傲的女子。
孤傲的女子注定在感情的道路上来回打转,甚至无疾而终,在张的作品中,很少有甜美的爱情。在我的记忆中,她的作品就惟有一篇《爱》,“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你也在这里吗?’”这样美得句子让我第一遍就记住了。我们无法解释缘分的时候,总会把这句话来解释那些不能道破的机缘。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是很难道明的。却被张爱玲阐释的极为恰当。“遇见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她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爱情本没有什么尊严的。是啊,爱玲这样的高傲女子,本是没有吧那些俗男人放在眼中的,可是遇见了胡兰成,也难得有了平日里没有的笑容,低到尘埃里。这就是爱的语言吧。“夺诗更胜画眉之乐”正是她所追求的。当初李清照与赵明诚“赌书泼茶”也是难得的一段佳话。如今谁还有这种情趣呢?所以说,古人最懂浪漫。而今人被现实压榨的只有为生活而奔波,哪还有浪漫的因子,或许浪漫只存在富人的头脑中。小资情调只存在那些不愿从梦中醒来的人的心中吧!而剧中,胡兰成坐在张的身边,没有说一句话,二人眼神彼此交汇的一刹那,他们是懂得的。张或许真是爱上了胡,把八个字送给他,“因为慈悲,所以懂得。”而胡自觉配不上,便来送给他,只是倒装了一下,“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无论是哪种,我觉得他们是相互懂得。张氏遇上了一个懂她的男子,所以格外珍惜,高傲的头低下来,低到尘埃里,开出一朵花。为了这样一个“懂得”,张付出了多么惨痛的代价,而她却不顾惜,只为他的“懂得”。
《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的悲观主义,她看透了这些世俗男子。“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张爱玲一语道破了男人的真面目。所以她看透了,不再是那个低到尘埃的花,而是转而变换了一种角度,用俯视的眼神去看那些人。她看透了他们的虚假面目,看透了所谓追逐爱情的俗男俗女,《倾城之恋》让我心痛,什么是爱?如果没有战争,他们能否走到一起?大学时现代文学老师让我们学会了用假设考虑问题。那种恋情也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半生缘》,一世情。世钧和曼桢再也回不去了。一句话让我们跟随书中的主人公簌簌的掉泪。张爱玲告诉我们,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总是会把爱情,把人生规划的太过完美,以为遇见了就不会分开了,以为相爱了就会在一起了,以为缘份来了就已是注定的了。可我们总是单纯的忘记了现实,忘记了那些我们不曾看到和体会过人生的突变,没有什么是可以天长地久的,缘份也是有半份的,前半份用来回忆,后半份用来感叹。此小说还有一个名字,《十八春》我倒觉得此题目不错,十八年,是一个人一生的四分之一,年轻时代的十八年完全把人从一个满怀梦想的妙龄少女变成了一个被现实压榨无情摧残的中年妇女,一切都变了,再也回不到那个时光了。即使相遇,还有什么话说吗》没有了,一切只是无声的告白,一个苍老的手势。
张爱玲,这个极端苛刻的女子,在爱情面前的极端表现,在和胡兰成短暂的婚姻之后终于把爱情看透。38岁的她远离他乡,来到美国,成了一个真正的“传奇”女子,人们只知道“她从海上来”,是个女作家,其他一无所知。我不是个地道的“张迷”,我只是对她作品的苛刻感到几分亲切,到不知什么原因。苛刻之人,必有苛刻之因吧,我以为。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我不看胡的《今生今世》,至今未看,不是因为无缘相见,更不是因为对胡的偏见,只是源于对张的过于钟爱吧。我很难想象,对张爱玲这样一个如此低调的人,低到尘埃的女子,却被用来在她钟爱的那个人书中大写特写,她会是个什么感觉。可恨?可叹?还是可悲?不得而知。很难想象,这个懂她的男人,却以那样的一种方式伤害了她,并且带给了她比抛弃更多的痛苦的折磨,怎么可以还用文字去描述和她的故事,她会是如何的为之一惊?
“时见幽人独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