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风唤雨的牛人实录:民国大腕》第23章


右翱そ恍呵Ю铮愕恪=吖质站蝗虢模陧渡细┦痈断戮闻陌丁⒔谟颗炫取>蘩朔觯鑫幸桓霭ひ桓觥M募钡慕髋拇蜃懦嗪稚男率冢缇砥鸬拇罄艘徊ń右徊ǖ叵蝽兜椎难率踩ィ鐾蚯ǎ任彻邸?br />
矶,即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燕子矶与安徽采石矶、湖南岳阳的城陵矶并称为长江三大矶。燕子矶地势十分险要,自古便是重要的长江渡口和军事重地,更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矶”。这里历来是文人墨客临江抒怀的胜地。据刘继兴考证,李白、史可法等名流都曾在此饮酒赋诗,而清初康熙、乾隆二帝下江南时,也都曾泊舟在此。矶顶现有御碑亭一座,亭中石碑正面刻着清乾隆帝所书“燕子矶”三个大字;“燕矶夕照”早在明末清初时就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这样一个风景美丽的地方,竟然曾经是个著名的“自杀胜地”,曾是一处令人胆寒心碎的“鬼门关”。南京数百年来曾流传一句俗语:“燕子矶的肉包子,一两(仰)一个。”意思是说在燕子矶跳崖坠江自杀者多。据资料记载,过去数百年间,燕子矶发生的跳崖自杀悲剧多得无法统计。也许是见得多了;人们渐渐麻木、漠然,习以为常,以致人的生命像“肉包子”般无足轻重。终于,1927年,有一个人走来了,他平心静气但又痛心疾首地说了句:“想一想,死不得。”声音不大,却如黄钟大吕震醒世人,从鬼门关口拉回了许多正在走向死亡的生命。这个人,就是大教育家陶行知。
1927年,陶行知来到南京燕子矶畔的晓庄乡,创办晓庄师范学校。一天,他听到人们谈论,燕子矶下又浮起了一具女尸,并且是个学生。他极感不安,立即到学校木工场找来块木牌,在上面写了劝谕轻生者的话:“想一想,死不得。”大字下边还写了几行小字:“人生为一大事来,当做一件大事去。你年富力强,有国当救,有民当爱,岂可轻生?死有重于泰山,或有轻于鸿毛,与其投江而死,何如从事乡村教育为中国三万万四千万同胞努力而死!”陶行知把木牌竖立在燕子矶头,又委托一位在附近开茶馆的朋友多留心,看见有人在矶头徘徊要赶快上前劝说。此后,不少来到这儿打算自杀的人,看了木牌,听了劝说,“想一想”后,真觉得“死不得”,终于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文革”期间,两位被打成“臭老九”的知识分子不堪忍受凌辱,一起来到燕子矶,准备终结生命,但陶行知先生的劝诫碑拦阻了他们,他们咬牙坚持活了过来,终于盼到了云开日出。1980年,时年八十八岁的复旦大学教授陈子展先生回忆说:“我在南京上大学时得了胃溃疡。一次我正在读书,一阵阵剧痛袭来,简直使我要发疯了,便无可奈何地来到燕子矶,想跳江了却一生。我抬头望去,只见木牌上写着‘想一想,死不得’,我猛醒,终于打消了轻生的念头。”
简单朴实的六个字,居然挽救了许多生命,可谓功莫大焉。阅尽人间风雨的燕子矶如今依然守望着长江,当年陶行知立的木牌因岁月沧桑已不复存在,我们现在见到的是后人复立的石碑,但上面镌刻着六个大字“想一想,死不得”,依然是陶行知先生的手迹。
第二部分 人世几回伤往事 第37节:遁入空门的两大风流才子
人世几回伤往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李叔同
遁入空门的两大风流才子
苏曼殊与李叔同是近代史上两位充满神秘色彩的旷世奇才,在文学艺术领域内都有很深的造诣:苏曼殊的诗清新隽永,有“灵界诗翁”之称;其画被柳亚子赞为“千秋绝笔”;其颇具红楼笔意的《断鸿零雁记》开中国近现代文学自叙体小说之先河;其译作有拜伦的诗集和雨果的《悲惨世界》(未译完),他与林纾、严复一道被推为20世纪初三大翻译家……
李叔同则是我国引进西洋油画的第一人;其组建的“春柳社”,是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其金石作品集《李颅印谱》让世人叹为观止;他与萧友梅、赵元任、黄自一道被认为是我国近代音乐的四大拓荒者;他于20世纪初创办的《音乐小杂志》,是我国第一份传播西方音乐的刊物;他填词的歌曲《送别》一直传唱到今天,“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早已成为经典歌曲,几乎人人耳熟能详。
他们两人另一个共同点就是都风华绝代,风流倜傥,在情场上更是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颇有古代大文人寄情诗酒声色的遗风。然而,令所有大吃一惊的是,这两位才华横溢的旷世风流才子,却在人生最好的年华遁入空门,皈依青灯古佛,令多少人为之感慨欷?。
苏曼殊与李叔同的初交是在1907年的上海,两人同为南社成员。那时李叔同任《太平洋报》副刊主编,苏曼殊的小说《断鸿零雁记》就是在该报发表的。这篇抒家国之情、写身世之恨的自叙体小说深深地打动了李叔同。当他得知作者比自己还小四岁时,就更加佩服这位孤愤的爱国诗僧了。
据史料记载,李叔同的一位友人在李未剃度时曾对他说:“曼殊一出家,你们这些开伤感主义风气之先的文人就更认定人生是悲剧,是苦空无常。”由此可见,李叔同的出家是受苏曼殊影响的。1918年6月,在苏曼殊死后的第十七天,有“浪漫艺术家”之称的李叔同自称“尘缘已尽”,在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后以他的杰出才华使失传多年的南山律宗再度兴起,被尊为第十一代世祖,号弘一大师。
那么,这两位旷世风流才子为何先后都遁入空门呢?
笔者认为;苏曼殊与李叔同生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上出现了宗教复兴的风潮,他俩的遁世近佛是这种社会文化心理影响下的自然选择。
其次,他俩都有着不幸的身世。苏曼殊的父亲身为茶行买办,有一妻三妾,而苏曼殊却是父亲与家中所雇的日本女佣所生。李叔同的父亲李筱是天津著名的银行家,李叔同是父亲与其第五房姨太太所生。正是不堪回首的身世,使他俩时时感到身为苦本,四大非我。
理想抱负的破灭,是他俩遁入空门的主要原因。苏曼殊与李叔同早年都参加了同盟会,对民主革命一腔热血并为之四处奔波,苏曼殊还因之数遭通缉。李叔同也曾写下了欢呼革命的《满江红》:皎皎昆仑,山顶月、有人长啸。看囊底、宝刀如雪,恩仇多少。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算此生不负是男儿,头颅好。荆轲墓,咸阳道;聂政死,尸骸暴。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魂魄化成精卫鸟,血花溅作红心草。看从今,一担好河山,英雄造。
然而当他们看到辛亥革命的灰色结局与故人挚友的背叛变节时,他们彻底失望了。眼看着中国的苦难无休无止,咏黄花、叹世道不足以排遣心中的积郁,于是便遁世,去佛那里寻求去妄归真的另一个世界了。滚滚长江东逝水,造化无情,岁月之河中徒留刘继兴追抚前贤的一声叹息,长太息以掩涕兮!
第二部分 人世几回伤往事 第38节:民国奇人张静江为何被称为“现代吕不韦”
民国奇人张静江为何被称为“现代吕不韦”
在民国史上,有这么一位功高盖世、人送外号“现代吕不韦”的奇人:不仅是二十世纪初江浙财团的四大亨之一(其一生在商场创造了现代中国的许多“第一”:第一个创办证券交易所,第一个创办西湖博览会……)而且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孙中山称他为“革命圣人”,“中华第一奇人”;蒋介石称他为“革命导师”,陈果夫称他为“党国理财第一人”;毛泽东称他是“有经济眼光”的人。
他就是民国富商、政坛元老张静江,曾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代理国民政府主席。
张静江(1876—1950),名增澄,字静江,又名人杰,号印光,浙江湖州南浔镇人,出身江南丝商巨贾之家。其祖父张颂贤与外祖父庞云,“均为丝商巨贾,个性又都开朗豪爽、冒险进取、热心公益,人杰(张静江的名)自幼受熏陶”,两人对张静江一生的影响很大。张静江自小爱打抱不平,当时被大人们称为“小侠”。这个少年侠客在一次冲进火海救人时被严重烧伤,虽然大难不死,但落下终生残疾,髋骨摔折,股骨断裂,走路一跛一跛的。但这丝毫未改他的豪侠性格。
1902年,钦差大臣孙宝琦奉命出使法?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