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时代(港版无删节全本)作者:傅高义》第214章


的背景。毛泽东回答说:「谁说他只是一员猛将、闯将?石油部也有计划工作嘛。」'2543'余秋里还主管着「小计委」, 
这是国家计委内部的一个领导小组。余秋里在这里主持制定了第三个五年计划,尽管谨慎的计划派并不像毛泽东那样看 
重余秋里。1965 年越南战争爆发后,毛泽东指示说,计划要以国防需要为主,包括与国防相关的工业要进一步迁往内 
地。余秋里和他的项目管理团队在逆境中完成了这些「三线」工厂的搬迁工作。当余秋里受到红卫兵的批斗时,周恩来 
安排余秋里住进中南海。虽然不再受到红卫兵的威胁,但他也离开了自己的家人。1970 年他又得到提拔,担任了国家 
计委主任。 
1971 年 9 月林彪死后,由于余秋里在解放军总后勤部有很高威望,他又协助中央,回部队肃清后勤部里与林彪 
关系密切的干部。1972 年,随着进口新技术的前景看好,余秋里在中国获取这些技术的工作中发挥了一定作用。1975 
年余秋里访问日本,为引进日本钢铁技术打下基础。邓小平 1975 年 1 月担任第一副总理后曾与余秋里密切合作,余秋 
里不但继续做国家计委主任,而且也担任了副总理。1977 年 8 月邓小平恢复工作后,余秋里又被华国锋提拔为政治局 
委员。虽然陈云和谨慎的计划官员以渤海湾钻井平台的倒塌事故为由解除了余秋里国家计委主任一职,但邓小平又安排 
他回到军队任总政治部主任一职。 
赵紫阳 
1989 年,赵紫阳宁肯接受惩罚也不愿动用军队来结束天安门示威,由此闻名于天下。'2544' 尽管他在 1986 年领 
导过高层政治改革的研究,但是在 1989 年以前,他并没有大力提倡自由民主的名声。外国领导人所了解的赵紫阳,是 
一个对国际经济问题有着出色把握的人。邓小平让他担任总理,是因为他是杰出而又坚定的改革家,一个经验丰富的干 
部,他具备锐利的分析能力,能够为落实邓小平大胆的经济改革提供引导。在 1980 年,中央政府的干部习惯于按常规 
办事,不会主动进行改革,赵紫阳则是早就开始试验新方法的省级领导人。他在四川时,在北京允许的范围内,试验过 
向工业企业下放自主权,允许农村的生产队分散经营。任何其他省级领导人在这些方面都不能与赵紫阳相比。 
共产党在 1949 年控制全国后,邓小平从未与赵紫阳直接共过事,但他早就知道赵紫阳作为一个出色的省级领导 
人的名声。邓小平第一次遇到赵紫阳是在 1946 年,当时只有 27 岁的赵紫阳是河南省滑县县委书记和负责周边几个县 
的区委书记,而滑县当时归邓小平领导的晋冀鲁豫边区管辖。1952 年邓小平回京后,逐渐了解了刚过 30 岁、在广东 
担任省委副书记的赵紫阳的作为。邓小平也关注着赵紫阳之后的发展,赵于 1965 年被提拔为广东省委书记。邓小平在 
1975 年让赵紫阳担任了四川省委第一书记,那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也是让邓小平牵挂的地方:那里是邓小平的家 
乡,1949 年至 1952 年邓小平还担任过那个地区的负责人。 
当邓小平 1977 年恢复工作并开始认真考虑下一代领导人时,他支持让赵紫阳成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当时政治局 
的正式成员是 17 人。这一职位使赵紫阳有资格参加政治局会议,熟悉中央的事务。但是他还需要做出一些有说服力的 
事情,才能接过这一职务。1978 年 1 月邓小平取道四川去尼泊尔访问途中,有机会与赵紫阳交换有关改革的看法。赵 
紫阳说,「骑老虎」靠近权力中心固然让人兴奋,但也很危险。他知道有很多干部都是毁在这个过程中枣林彪和刘少 
奇,还有他在广东的长期导师和后台陶铸。文革前夕陶铸被毛泽东调到北京,就要成为权力排名第四的人物,但后来却 
被文革大潮吞噬,受到批判和监禁,因得不到适当医治而于 1969 年去世。后来邓小平还是力促赵紫阳进京加入到新时 
代的改革之中,而赵紫阳在 1980 年初最终答应了邓小平。 
赵紫阳于 1919 年生于河南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是天生的领袖人物。他具有非凡的远见卓识,总能表现出自信 
从容的魅力。他就读于开封初级中学和武汉高级中学。假如他在美国,他也许能进入私立预科学校和长春藤大学(他的 
两个孙子后来都走了这条道路),不必费多大力气就能成为优等生和学生领袖。赵紫阳在 1938 年已经担任了自己家乡 
河南滑县的县委书记。内战结束后,32 岁的赵紫阳被新上任的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看中,让他当了自己的亲密助手。 
1951 年,当西南最有前途的年轻官员之一胡耀邦在川北搞土改时,赵紫阳也在领导着广东北部的土地改革。 
从 1951 年到 1965 年,陶铸让赵紫阳担任过不同的领导职务;1965 年,作为中南局书记的陶铸工作太忙,赵 
紫阳便成了广东省委第一书记,是全国担任此职最年轻的干部。他也是文革受到批判的干部中较早恢复工作的人之一: 
他在 1972 年就成了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的书记,1974 年又成为广东省委第一书记。有野心的地方领导人为了自 
己的升迁,一般会跟上级「拉关系」,但赵紫阳过去有陶铸的全力支持,不需要政治上的计谋就得到提升,也从来没有 
变成善于耍政治手腕的人。如果说胡耀邦是靠真心和良知得到提拔,赵紫阳靠的则是他的头脑以及他领会国外经验和构 
想新方案的强大能力。 
尽管不像胡耀邦那样热情洋溢,但赵紫阳同样受到部下的喜爱。他不拘一格,平易近人,愿意倾听别人意见,不 
论提出意见的人职位高低。他尤能够迅速领会某种战略的意义。他不是政坛上的快拳手,但有着报效整个国家的崇高意 
识。他个人享受着特权,但他也为照顾穷人、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利益而努力工作。例如,他在大跃进期间草拟过克服粮 
食短缺的全国性政策。'2545'美国大使伍德科克这个来自资本主义大国的前工会领袖,在第一次与共产中国的无产阶级代 
表赵紫阳会谈后,对一名助手说:「你看到他的手没有?这家伙一辈子没有干过一天活。」'2546' 
虽然赵紫阳做人和蔼可亲,但一些同事认为他有点儿不合群,喜欢为自己着想。文革开始时赵紫阳让他的部下抵 
抗红卫兵,可是令部下气愤的是,赵本人很快就把自己办公室的钥匙交给了红卫兵。 
在 1950 年代,所有的省级领导人都深度参与了农村工作,毛泽东也承认赵紫阳是个很懂农业的干部。但是,对 
赵紫阳在后来改革时期的工作来说,更有意义的是他早期领导在香港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工作的共产党组织的经验,这些 
组织包括中国银行、华润集团、新华社、「爱国学校」和工会。这些组织向北京汇报工作,但也要向广东汇报,通过与 
他们的接触,赵紫阳了解了香港的市场气氛。从 1957 年开始广东每年都要举办半年一次的广交会,这也使赵紫阳比其 
他省委书记对国外的工商业有更深入的了解。 
1980 年,赵紫阳作为受人尊敬的省级领导人进了北京,但他不属于北京老圈子里的人。1977 年 8 月他成为政 
治局候补委员后,逐渐熟悉了北京的情况,但直到 1979 年他才成为政治局正式委员。与大多数在北京共事多年的干部 
不同,他和在中南海内外工作的人没有旧交情。他也不是北京政坛和各种计谋的积极参与者。他的子女都是在省里长大, 
也没有通过上学或社交认识其他高干子女。他的家人不但在十年文革中因他受苦,也在 1989 年后跟着他倒霉;赵紫阳 
在天安门悲剧前夕受到清洗并被软禁后,北京最高层的政治家庭都未向他们表示过任何支持。 
赵紫阳在 1980 年担任总理后,除了领导政府各部门的日常工作和会见外国官员,还负责调整政府的政策与机构。 
过去周恩来在管理政府工作上表现出色,对大量信息掌握得一清二楚,但当时的政策都是出自毛泽东,周恩来不必领导 
政府进行根本性的方向调整。相反,赵紫阳花了很多时间与智囊团和官僚体制外的人枣例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和农 
村发展研究中心—一起工作,以便确定哪一些国外的观念和做法能被纳入中国的现行体制之中。赵紫阳要负责构想新的 
体制,而这项工作会影响到一些官僚,他们担心他的改革有可能让?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